資源簡介 課題 課題1 分子和原子(第一課時)1.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一些物質的變化和性質之后開始由宏觀轉向微觀世界,使學生逐步能用微觀的觀點來解釋宏觀現象,也為今后學習原子、元素和化學變化的實質奠定了一定基礎。2.教學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學生將對微觀世界有所了解。認識物質的微粒觀(有的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有的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 本課題首先從學生日常現象(聞到花香、水的蒸發、糖在水中消失而水卻變甜了)及品紅在水中的擴散現象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接著用簡單的幾句話將人類對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與現代證明略作描述,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組成的觀點。并用圖片證明分子和原子的真實存在。然后通過氨的擴散實驗讓學生探究得出結論——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并利用這一結論對前述現象作出具體解釋。這段解釋既有將古人的物質是由微小粒子組成的猜想具體化的作用,又有如何運用微觀粒子運動規律來解釋宏觀現象的示范作用。關于分子間有間隔的內容,考慮到物質的三態及其體積變化情況在八年級物理中已有介紹,利用物理所學內容,在解釋學生已知現象的同時確認了分子間有間隔的事實。學生情況分析:九年級的學生在八年級物理課上已初步對分子、原子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分子非常小,不斷運動,之間有間隙。因此本課題的引入并不困難,但涉及的一些化學微觀概論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學生能熟練掌握的是物理上學到的一些詞,如蒸發、擴散、物質三態以及熱脹冷縮。難的是如何使學生用本節課的微觀粒觀解釋這些詞語和現象。3、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2)理解和應用分子的基本特征。過程與方法:(1)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和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驗問題。(2)通過微觀模型圖,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激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好奇。(2)讓學生感受到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4.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認識分子、原子是客觀存在的,是構成物質的兩種微觀粒子。認識分子的特征。從分子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和解釋自然現象。 教學難點:從分子觀點來解釋物質的構成和物質的變化。5.課時安排 2課時6.教學過程【導入】北宋皇帝宋徽宗喜歡繪畫,所以朝廷考試畫家的時候常常以詩句為題。有一次,主考官出了一個命題:“踏花歸去馬蹄香”,讓畫家按這句的內容體現出來。一位畫家獨具匠心,他的畫面是:在一個夏天的落日近黃昏的時刻,一個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騎著馬回歸鄉里,馬兒疾馳,馬蹄高舉,幾只蝴蝶追逐著馬蹄翩翩飛舞。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為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一下子抓住了詩的主要意思“香”。這無形抽象的香只能用鼻子聞而不能用眼睛看。然而畫家卻用他獨具匠心的構思形象表達出“香”。(先在教室撒一些香水,讓嗅覺先入為主,更加直觀。)【新課】一、微粒真實存在【提問】你們聞到了什么氣味?它能夠看見嗎?【回答】:聞到了香味,但看不見這種物質。(引導學生探究)【播放動畫】無數花的微小粒子不斷向四周擴散過程。(通過多媒體模擬展示微觀世界,引導學生形成想象。)【實驗1】品紅在熱水和冷水中擴散【指導閱讀】教材P48第一、二段【組織討論】1、為什么濕衣服經過晾曬就會變干?2、糖塊放在水中為什么不見了,但水卻變甜了?3、解釋品紅在水中的擴散。(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觀察】品紅在什么情況下可擴散得更快一些?【回答】:在熱水中,分子運動速率加快。【提問】這說明了什么?【回答】:說明分子是在運動的。(聯系物理知識,拓寬學生知識面,引導學生深入探求知識).【過渡】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我們肉眼看不到但我們借助先進儀器不僅能看到,而且我們還能移動它們。【展示圖片】(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理解分子的真實存在,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二、分子的性質1、分子很小;【指導閱讀】“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這一段話。【提問】教材上哪些數據說明分子的質量很小?哪些數據說明分子的體積很小?(非常直觀地展示分子很小)【回答】學生讀課本中的數據。(理解分子很小)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過渡】從品紅的擴散,我們猜想分子是在運動的,下面我們再用實驗來探究一下分子的運動。【實驗2】探究分子運動現象【提供資料】濃氨水易揮發出氨氣,氨氣極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無色的酚酞試液變成紅色。【演示】取一只試管,倒入1--2毫升氨水,滴2--3滴無色酚酞試液。【提問】有什么現象?【回答】:酚酞遇氨水變成了紅色。【提出問題】圣誕節快到了,老師準備了一棵圣誕樹,你能幫老師把樹上的花開放嗎?要求用剛學的知識并且無色酚酞不能接觸濃氨水。【討論】: 可以根據氨水易揮發出氨氣,氨氣的易溶于水生成氨水的性質,進行討論。(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設計實驗能力)。【提供實驗儀器】濃氨水、無色酚酞溶液、圣誕樹。【提出要求】設計實驗,探究氨分子的運動。【討論】學生先分組討論,幾分鐘后,表達交流。【巡回引導】肯定學生的發言的正確性,引導學生設計方案。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現象,引導學生透過現象,分析本質。【引導分析】設計意圖是什么?實驗現象是什么?【引導學生歸納】這些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歸納:分子是在不停地運動的。(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板書】分子在不斷地運動。3、分子間有間隔【提問】物質為什么有固、液、氣三態的變化 (激發興趣)【實驗】取兩支注射器,分別吸入等體積的空氣和水,用手指堵住針筒小孔,將活塞慢慢推入,哪一個更容易壓縮?為什么?觀看,初步形成分子間有間隔的想象表象。(培養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能力)。【提問】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 【結論】分子間有間隔。【演示實驗】做酒精與水混合后體積減小的實驗。(水預先染色,現象更明顯。)【提問】請你畫圖模擬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擴散。并相互講解。(幫助學生形成想象表象)。【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獲?學生發言。(加強對新學知識記憶)。【練習】完成導學案上的課堂練習。7.【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節課由于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微觀知識,比較新奇,也比較難接受、難理解。因此再設計課時一定要學生易于接受,便于理解,并讓學生學會用微觀知識解釋生活實際中的問題。氨水與酚酞溶液反應濃氨水酚酞溶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