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質量守恒定律》(第一課時)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認識質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見化學反應中反應物與生成物的質量關系。2、過程與方法1)通過具體的實驗探究活動,層層深入,分析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2)通過有氣體參加的實驗,深化對質量守恒的理解。3)通過探究,能較全面的分析影響質量守恒的因素。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體會成功的樂趣。增加學生考慮問題的全面性。二、教學重點通過實驗設計,讓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普遍存在的原因。并會用此定律解釋化學現象。三、教學難點某些貌似不符合質量守恒的現象解釋。四、教學準備PPT課件、天平和砝碼、燒杯、小試管、錐形瓶、氣球、酒精燈、單孔塞 藥品:稀鹽酸、碳酸鈉粉末、鐵釘、硫酸銅溶液、白磷、鎂條、石棉網、坩堝鉗、五、教學過程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聽寫:鎂條燃燒 電解水 寫出字母表達式 復習前知,為導入準備導入:從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知道,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物之間能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新的物質。那么,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之間有沒有必然的聯系? 思考 討論 提出新的化學研究思想,讓學生意識到研究化學反應不僅要知道“是什么”,還要知道 “有多少”。介紹:200多年前拉瓦錫的定量研究實驗。拉瓦錫的實驗結論是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沒有改變。那么這到底是巧合,還是真理呢?下面我們也用不同的實驗,來一起驗證 看書,了解 初步形成質量守恒的觀點,同時大膽猜測正確與否。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指導:實驗方法和步驟 學生實驗一:鐵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 得出結論 讓學生先接觸一個結論為質量不變的實驗。跟前輩科學家驗證結論相同,容易引起共鳴,為深入探究奠定基礎。教師演示實驗一:白磷的燃燒 問:1、依據第一個實驗的分析,要想得到反應前后質量不變的結論,必須稱量哪些物質的質量? 2、回憶紅磷燃燒的現象?你認為如何防止產物逸散? 3、為了達到以上目的,實驗裝置要達到什么要求? 演示:白磷燃燒實驗 回憶,思考 觀察,得出結論 通過回憶,初步意識到反應涉及氣體時,裝置要進行密閉,才能正確驗證出質量守恒。總結: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 強調“參加”“各”“總和”等關鍵詞。 默讀、識記、領會要點 通過師生共同實驗,完成對定律的驗證。并用文字進行概括,培養歸納能力。現在我們知道質量守恒定律是普遍存在的。但在生活中有些化學反應,似乎又不太符合。比如蠟燭燃燒,總是越燒越短,煤燃燒,煤渣的質量會偏輕。這又如何解釋呢? 問: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嗎? 引導:從現象上去分析原因 問:如何改進裝置,使得實驗結果符合質量守恒 學生實驗二:碳酸鈉與稀鹽酸的反應 學生實驗 結論:質量偏輕 討論:產生氣體,氣體逸散到空氣中,導致總質量偏小。 討論 設計思路,提實驗應該在封閉體系下進行 在知道質量守恒定律的基礎上,提出一些看似不符合質量守恒的例子。目的是讓學生判斷事例時要考慮是否遵守了定律的規則,而不是去懷疑定律本身。 認識到有氣體的反應,要在封閉體系下去實驗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教師演示實驗二:封閉體系下碳酸鈉與稀鹽酸的反應 觀察現象 得出結論 進一步證明了上述觀點,加深了印象。教師演示實驗三:鎂條燃燒 進行實驗,稱量比較 問:為什么跟預計的不一致?什么因素導致的? 小結:理論上燃燒后的產物質量應大于鎂條的質量。但由于生成物有損耗,故反應后的質量變化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實驗前預計結論,質量可能偏大。 實驗結論:質量偏小 討論:產生白煙、坩堝鉗上沾有產物都沒有稱量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能從理論上判斷不符合質量守恒的原因。 造成實驗中質量不守恒的因素有很多種,要學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判斷,才更全面。講評補充 練習與應用第3、4題 鞏固本課成果六、教學反思與評價該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五個實驗有學生動手,有教師演示,并且設計的順序合理,較好的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活動與探究中,學生認真完成實驗,做好結果記錄,對實驗現象會進行思索、歸納,并通過交流和討論,能進行實驗的改進。這些實踐活動不但有利于學生獲得知識技能,也培養了學生認真扎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探索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對封閉體系和開放體系中的化學反應都能遵守質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觀的理解。同時,學生還知道對于實驗結果的分析,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反應物和生成物上,還要考慮真是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其它客觀因素。這樣分析問題才更全面具體。本課的不足是由于實驗較多,時間比較緊。實驗中在稱量環節耗時較長。今后如條件允許,采用電子天平稱量質量,能節約一定的時間。使課堂節奏更緊湊,效果更好。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