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說課稿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一、說教材《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是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8章第2節的內容,屬“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之一——生物圈中的人的相關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食物中的營養的基礎上,引出了人體是如何將食物消化并將其中的營養物質吸收的。為學生下一步學習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是《人體的營養》這一章的重點和難點,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本節包括三部分內容:消化管和消化腺組成消化系統、食物在消化管中逐漸被分解為小分子物質和小分子物質通過消化管上皮細胞進入血液。我今天將圍繞第三部分進行說課。二、說學情通過前幾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對消化系統的一些器官的位置、形態和功能已經有所了解,而且清楚了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這都為本課時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營養物質的吸收的說法并不陌生,由于與健康有關,學生也比較感興趣,這些因素都有利于本節課的教學。三、說教學目標1.概述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說明小腸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2.通過觀察雞小腸的結構,提高觀察分析的能力。3.進一步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四、說教學重難點根據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的要求,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為本節重點內容,而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為本節課的難點。五、說教法學法根據本節課的特點以及學生的情況,我運用情境創設、活動探究、小組合作、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比較法。充分利用圖片、視頻和模型,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六、說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有的人吃得再多仍然瘦,有的人吃得很少也發胖,這是為什么呢 從而引出“營養物質的吸收”這一部分內容。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順利引出學習內容。2.新課展開該環節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吸收的概念播放營養物質在人體被吸收的動畫,設疑:什么是營養物質的吸收 學生通過觀看動畫,結合教材內容,自主歸納吸收的概念,即營養物質進入血液的過程。通過動畫吸引學生興趣,化抽象為形象直觀。第二部分:各消化器官的吸收功能不同設疑:(1)哪些營養物質可以被直接吸收 (2)哪些營養器官有吸收功能 它們的吸收功能一樣嗎 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閱讀教材,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1)水、無機鹽、維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可以被直接吸收。(2)①口腔、咽、食道沒有吸收功能。②胃只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酒精。③絕大部分營養物質在小腸吸收。④大腸可吸收少量水、無機鹽和維生素。所以,各消化器官的吸收功能不同。繼續設疑:為什么絕大部分營養物質在小腸吸收 小腸有哪些結構特點與之相適應呢 通過該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探究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這一部分的學習。第三部分:探究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指導學生兩人一組,按照教材所示的方法步驟,動手解剖觀察雞小腸的結構,記錄小腸的結構特點,思考這些結構與小腸的吸收功能之間的關系。學生解剖完畢,派小組代表匯報觀察結果,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分別呈現圖8-9、8-10、8-11,幫助學生進一步總結小腸適于吸收的結構特點是:(1)小腸細長,長5~6m,營養物質在小腸中停留的時間長。(2)內表面有許多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使表面積大大增加。(3)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通過該活動,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同時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為了進一步認識到小腸壁的特點,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同時提高動手能力。我組織學生兩人一組制作小腸結構模型,并計算小腸外壁與內壁表面積的比值。3.小結作業采用請學生暢談收獲的形式進行小結,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梳理知識,明確本節課的重難點,減輕學生的負擔。讓學生課下嘗試用不同材料制作小腸結構模型,提高學生創新能力。七、說板書設計為了清晰明了地呈現本節的主要內容,我設計如下的板書:以上是我今天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