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章 土壤里的生物第1節 土壤里的小動物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概述土壤里的小動物種類。2.說出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3.聯系生活實際,說出蚯蚓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能力目標:1.嘗試學會觀察土壤里小動物的外形特征。2.嘗試進行“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實驗活動,觀察并記錄實驗結果,提高小組合作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關注土壤里的小動物,確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2.在實驗過程中,激發探究生命奧秘的興趣,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3.認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形成關愛、保護土壤里的小動物的情感。二、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1.分析、描述小動物的外形特征并進行分類。2.通過描述蚯蚓的生活環境、觀察蚯蚓外形以及探究蚯蚓行為方式等,概括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三、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小廣口瓶、玻璃板、玻璃棒、放大鏡、大小燒杯、滴管、鑷子、粗糙的紙、膠帶紙(光滑)、干沙土、塑料水槽;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1.采集土壤里的小動物,搜集相關資料。2.準備活蚯蚓,干濕泥土,搜集有關蚯蚓生活習性的資料。四、教學設計課題 13.1土壤里的小動物 課型 新授 設計人 徐洪 總課時 1 第 1 課時教 學 過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地面上的小動物,那你知道在我們腳下的土壤里有哪些小動物嗎?今天,你們的身份是調查員,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調查一下土壤里的小動物。 分小組調查土壤里的小動物,并通過課前查閱書籍等收集部分土壤里小動物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等資料,交流討論。(2)教 學 過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土壤里的小動物的圖片,引出問題,并展示學生調查土壤里的小動物圖片,調查小分隊將采集的小動物帶進教室,進一步展開細致的調查。 一、調查土壤里的動物種類 將課前準備好的小廣口瓶拿出來,結合課本P93小動物檢索分類圖表,小組合作,嘗試調查出小瓶中小動物的身份,討論并將結果填寫在調查表上。 通過觀察,同學們了解了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特征,根據小動物檢索表,有無足以及有多少對足進行分類。再進一步想一想,這些小動物的生活環境如何?它們有哪些適應環境的生活特征呢? 有沒有哪一組找到的是無足類?它們叫什么?又屬于哪一類? 二、探究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多媒體展示蚯蚓的詩詞: 無骨下飲黃泉水,翻身系把泥土推。 若問何物最護花,除卻( )還有誰。 猜一猜,這首詩寫的是誰?它生活在哪里? 有感情的誦讀吟唱這首詩,體會作者對蚯蚓的贊美喜愛之情。本節課我們就通過對蚯蚓的觀察及一些實驗來探究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播放蚯蚓視頻,思考問題,并完成實驗: 蚯蚓有哪些適應土壤生活的特征呢? 注意:時刻保持蚯蚓體表的濕潤! 找一找 在放有干土和濕土的盒子里找蚯蚓,比較一下蚯蚓的數量。 看一看 取出一條稍大的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觀察它的體色 學生興趣濃厚,小組合作,用放大鏡觀察,填寫表格。 組號名稱足數(對)種類分小組匯報觀察結果,總結土壤里小動物的生活環境:陰暗、潮濕等。 回答:我們組拿到的無足小動物是蚯蚓,它屬于環節動物類。 回答:蚯蚓,它們生活在陰暗、潮濕、疏松以及富含有機物的土壤里。 觀看視頻,對蚯蚓有初步的印象,為下一步觀察做準備。 小組合作,完成實驗活動: (一)在濕土里找到許多蚯蚓,在干土里沒有找到蚯蚓。總結:蚯蚓喜歡生活在潮濕的土壤里。 (二)蚯蚓的外形觀察: 體色:土壤的褐色,這是一種保護色。 體形:細長條形,兩頭尖,有利于在土壤里鉆來鉆去。教 學 過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和體形,辨認它的前端和后端。 (三)數一數 辨認完之后,數一數在蚯蚓環帶之前有多少個體節,估算一下這條蚯蚓一共有多少體節。 (四)摸一摸 (1)用手指在蚯蚓的體表輕輕觸摸,有什么感覺?再來回撫摸腹面,又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2)用放大鏡觀察蚯蚓的體表,是否可以看到有一些突起的“細刺”? (3)思考:這些“細刺”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多媒體展示剛毛的圖片。 多媒體展示滑雪運動員圖片。 想一想,剛毛與滑雪杖有什么聯系? 多媒體播放蚯蚓剛毛的視頻。 (五)比一比 小組合作,將蚯蚓分別放在膠帶紙上(光滑)和粗糙的紙上,哪種表面比較適合蚯蚓的運動?為什么? 辨認前后端:有環帶的一端為前端,前端有口。 (三)蚯蚓環帶之前有大約15個體節,我們組這條蚯蚓一般有100多個體節。 (四)小組進行探究實驗,討論回答問題: (1)蚯蚓的體表摸上去是濕潤的,滑滑的,有黏液;來回撫摸腹面,是粗糙的,有不光滑的凹凸感。 (2)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些突起的細刺 (3) 這些“細刺”是剛毛, 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縮和體表剛毛的協助在土壤中運動。 回答:剛毛與滑雪杖都可以固定和支撐來協助運動的。 認真觀看視頻,學習蚯蚓運動過程中剛毛的協助作用。 (五)結果: 蚯蚓在粗糙的紙上跑得快。 因為在粗糙的紙上摩擦力大,剛毛的協助運動可以更好的固定和支撐身體。教 學 過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六)想一想 為什么一開始我們在濕土里找到的蚯蚓數量比在干土里的多呢?蚯蚓生活在怎樣的環境里?它是如何進行呼吸的? 活動:探究蚯蚓的呼吸方式 回憶一下我們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 提出問題 ? 作出假設 。 制定計劃和實施計劃 。 得出結論 。 在進行探究實驗前,你可以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又可以作出什么樣的假設呢? 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呢?(提示:干土。) 總結:蚯蚓依靠濕潤的體表進行呼吸,當把蚯蚓放進沙土中,體表干燥而無法呼吸。此外,蚯蚓體表分泌的粘液可以保持體表的濕潤,還可以減少身體與土壤的摩擦。如果蚯蚓長期處于干燥的狀態,就會死亡。 多媒體展示結果: 思考:為什么在暴雨天的地面上可以看到蚯蚓呢? 延伸:如果你在雨后天晴地面上看到了小蚯蚓,你應該怎樣做? 總結:非常好,下一次下雨天,拯救小蚯蚓的行動就交給你們啦! 小結: 蚯蚓適于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1.體色:土褐色,是一種保護色。 2.體形:呈長圓柱形,有利于減少鉆土時的阻力。 3.體表:身體分節,體表有黏液,可以保持體表的濕潤,還可以減少身體與土壤的摩擦。 4.運動:肌肉的收縮和體表剛毛的協助運動。 5.呼吸:濕潤的體表進行氣體交換。 猜測:蚯蚓依靠濕潤的體表進行呼吸。 齊答: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 生1提出問題: 蚯蚓是怎樣進行呼吸的? 生2作出假設: 蚯蚓是通過濕潤的體表進行呼吸的。 回答:當蚯蚓全身沾滿土之后,它頭部來回翻滾,身體痙攣,表現出很難受的樣子,當洗去身上的沙土后,蚯蚓全身都在動,恢復常態。所以,蚯蚓是依靠濕潤的體表進行氣體交換。 回答:下雨天土壤里水分太多,蚯蚓無法呼吸,所以跑到地面上來。 回答:我們應該愛護小動物,把小蚯蚓放回土壤里。因為太陽出來后,蚯蚓體表會變得干燥,時間長了,蚯蚓就會死掉。 總結蚯蚓適于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 學 過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拓展延伸: 蚯蚓是人類的好朋友!蚯蚓與人類有著怎樣密切的關系? 很好,看來蚯蚓對人類來說有很大的作用,我們做完實驗應該怎樣處理這些實驗小蚯蚓呢? 回答: 生1:疏松土壤。 生2:分解垃圾。 生3:藥用價值,還可以作飼料。 完成調查表,將蚯蚓放生。附:板書設計 第1節 土壤里的小動物 調查土壤里的動物種類 土壤里的小動物的種類 土壤里的小動物的分類 探究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找一找 看一看 數一數 摸一摸 比一比 想一想 保護蚯蚓,關愛土壤里的小動物,放生!五、教學反思上這節課前,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需要學生自己去調查土壤里的小動物種類。以小組為單位,分頭到校園里各處去采集,并將捕捉到的小動物放入小廣口瓶,用紗布封口,帶到教室與其他小組分享。遇到不認識的小動物還需要查閱資料,進一步去了解土壤里小動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分類等。為了讓學生分清一些常見小動物,上課過程中設置了分類環節,結合書本第93頁的小動物檢索分類圖表,根據有無足對瓶中小動物進行分類,學生很快學會了分類并認識了這些小動物,效果很好。學校“陽光菜園”社團的開設,為學生采集蚯蚓提供了便利。學生在翻地的時候捕捉到蚯蚓并帶入課堂作為本節課的實驗材料,結束后又再次將蚯蚓放生到菜園。整節課學生的活動以蚯蚓為主線,一步步展開。先是在干濕土里找蚯蚓(找一找),來猜測蚯蚓的生活環境。找到蚯蚓后再來觀察(看一看)體形體色以及辨認前后端,再進一步數有多少體節(數一數),得出蚯蚓是環節動物。眼睛看完后開始動手摸(摸一摸),感受剛毛的存在,進而探究剛毛在運動中的作用(比一比)。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動手能力。小組分工計時、標注起始點,現象非常明顯,從而證明粗糙的紙上跑得快,不得不為這組學生點贊。了解了蚯蚓的運動點后再深入思考蚯蚓的呼吸(想一想),學生自己設置實驗證明,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在一系列的實驗有序的引導下完成,突出了重點也突破了難點。最后聯系生活實際,蚯蚓是人類的好朋友,關愛土壤里的小動物,情感升華。這節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