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節 昆蟲教學目標:1. 知識目標:(1)列舉常見的幾種昆蟲,并說出它們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特征(2)概述昆蟲的主要特征2. 能力目標:(1)與同學合作完成對蝗蟲的觀察(2)在昆蟲圖片資料查詢交流過程中,發展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如蝗災),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能力。教學重點:觀察蝗蟲并歸納昆蟲的主要特征教學難點:觀察蝗蟲課時安排:1課時新課導入:同學們,當我們在野外踏青尤其在草叢中行走時,會不經意間地發現有一些小動物從你腳旁飛過,一眨眼又不見了。你知道這些小動物是什么嗎?(昆蟲)同學們想了解有關昆蟲的知識嗎?(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昆蟲》(第12章 空中的生物)。教學過程: 在自然界中,昆蟲的家族非常興旺發達,種類和數量約占整個動物種數的3/4。大多數昆蟲能飛行,所以分布很廣泛,而且繁殖能力也相當強。教師:同學們能介紹一下你所知道的昆蟲有哪些嗎?(請學生介紹)學生:蚊子、蒼蠅、螞蟻、蝴蝶等。(如有學生說到蜘蛛、馬陸、蜈蚣等,提醒他們這些不屬于昆蟲)教師:老師也分享幾種昆蟲給大家,請看大屏幕(五彩繽紛的昆蟲)。這些昆蟲你們見過嗎?我們先來一起認識一下(天牛、蝴蝶、蜻蜓、螳螂、蜜蜂、蟬)。活動一:分享你所熟悉的昆蟲教師:這些昆蟲有哪些特征和生活習性呢?如果你飼養或觀察過它們中的一種或幾種,你能向同學們介紹這些昆蟲的飼養方法和生長發育過程嗎?學生:課上交流匯報,以便了解昆蟲的特點和習性等。(課前已布置學生收集昆蟲的相關資料) 教師:同學們的介紹非常棒!那什么樣的動物才屬于昆蟲,昆蟲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什么樣的動物不屬于昆蟲呢?下面我們以比較常見的蝗蟲為例,來學習昆蟲的特征。活動二:觀察蝗蟲教師:大家認識蝗蟲嗎?(展示蚱蜢和蝗蟲的圖片,請同學們辨認。)教師:蝗蟲跟我們人類關系怎樣?學生:蝗蟲是一種危害很大的農業害蟲。教師:是的,蝗蟲是一類危害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的農業害蟲。蝗蟲的繁殖能力強,成蟲食量大,大發作時可將作物食成光桿或全部吃凈,會造成嚴重的農業災害。教師:下面讓我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觀察蝗蟲。教師:首先,請每個小組展示一下所捕捉到蝗蟲或其他昆蟲。(教師巡視)學生活動過程:將準備好的材料(活蝗蟲、放大鏡、鑷子、小蠟盤等)拿出來。如果捕不到蝗蟲,用蝗蟲的浸制標本或模型,也可以用蚱蜢、螳螂、蜻蜓等來代替。1、觀察蝗蟲的外形。(1)看一看,蝗蟲的身體分為哪幾部分?(2)摸一摸它的體表,感覺堅韌還是柔軟 這種結構有何作用呢?師生歸納:蝗蟲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體外包著一層堅韌的外骨骼。2、數一數蝗蟲有幾對足,它們有什么不同?哪一對足比較發達,適于跳躍?蝗蟲的翅有幾對?有何不同?師生歸納:胸部有3對足,2對翅。3、用放大鏡觀察蝗蟲的頭部,看看頭部有哪些結構?各有什么功能 ?找到它的單眼和復眼,單眼和復眼的數目各是多少 師生歸納:頭部有1對觸角,1對復眼和1個口器。4、用放大鏡觀察蝗蟲咬食植物莖葉的口器,并與其它昆蟲的口器進行比較(閱讀課本P88-89)。師生歸納:蝗蟲是咀嚼式口器。其它昆蟲的口器:嚼吸式口器(如蜜蜂)、虹吸式口器(蝴蝶)、刺吸式口器(蚊)、舔吸式口器(蒼蠅)。5、觀察蝗蟲腹部腹面的兩側,這種結構是什么?有何作用?師生歸納:氣門是氣管的開口,通過氣管進行呼吸。教師:以上是我們歸納的蝗蟲特征,那其它昆蟲是否也具有類似的這些特點呢?教師展示其它昆蟲的圖片,與學生一起觀察,跟蝗蟲的特征進行較對,進而歸納出昆蟲具有的共同特征:1、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2、頭部有1對觸角、1對復眼和1個口器。3、胸部有3對足和2對翅。4、體表有外骨骼。 想一想:蜘蛛、蜈蚣是昆蟲嗎?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學生:不是。依據:看它是否符合昆蟲的基本特征,即身體是否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是否有1對觸角、1對復眼和1個口器,胸部是否有3對足和2對翅等。教師:今天我們認識了很多昆蟲,并且知道怎樣來判斷某一種動物是否為昆蟲,還知道昆蟲(如蝗蟲)的活動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那么昆蟲與人類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活動三:討論昆蟲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昆蟲對人類是有害還是有益的呢?根據意見不同,將學生分組,以"昆蟲有利還是有害"為主題進行簡單辯論。 學生積極發言,教師創造和控制辯論氣氛,并對辯論的情況及時進行評價和中斷,最后小結昆蟲對人類有害還有益的方面:有益——蜜蜂釀蜜,家蠶吐絲,蜂和蝶能傳粉,紫膠蟲和白蠟蟲的分泌物可以做工業原料,地鱉蟲等可以做藥材。此外,從蟲體獲取的蛋白質已成為動物飼料和人類食品蛋白質的豐富來源。 有害——很多昆蟲是農林害蟲,有些昆蟲不但吸人的血還家畜的血,還能傳播疾病。通過辯論,我們發現昆蟲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實很多時候,有些昆蟲之所以成為害蟲,與人類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平衡有關。因此,我們人類要與自然和諧共處、和諧發展。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