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八年級下冊知識點匯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八年級下冊知識點匯總

資源簡介

第一章 聲
第1節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1.聲音的產生: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作為傳聲的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傳播過程中能量也向四面八方傳播。生活中,我們用雙手做成喇叭狀放在嘴邊喊話,就是使聲能集中向前傳播。
4.聲速:一般來說,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最快,在液體中次之,在氣體中最慢,另外,聲速還跟溫度有關,如在20℃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
5.反射與回聲:聲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柔軟多孔的物質會被吸收,遇到較大障礙物會被反射回來而形成回聲,人耳能區分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為0.1s以上,低于0.1s時,回聲可以使原聲加強。利用回聲測距、測海深,測量原理:s=,其中t為從發聲到聽到回聲的時間,v聲為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6.當物體的表面光滑時,聲音的反射比較明顯,如隔音板等,而物體的表面粗糙多孔時,吸聲的效果比較好,如森林中比較寂靜等。
第2節 聲音的特性
1.聲音的三要素是指聲音的響度、音調和音色。
2.人耳所能判斷的聲音強弱(大小)的程度稱為響度。
(1)人們通常用分貝作為單位來計量聲音的強弱。它的符號為dB。
(2)響度的影響因素:響度與聽者的距離有關,還與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3.聲音的高低用音調來描述。
(1)物體單位時間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單位是赫茲,簡稱赫,符號為Hz。
(2)音調與聲源振動的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注意:音調和響度是根本不同的兩個特性,音調高的聲音響度不一定大;響度大的聲音調也不一定高。如圖所示,我們將一把鋼尺緊按在桌面邊緣,一端伸出桌邊,完成A、B兩個小實驗。 實驗A:先用較小的力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保持鋼尺位置不動,再用較大的力撥動鋼尺,聽到的聲音響度變大; 實驗B:改變鋼尺露出桌面邊緣的長度,用相同的力撥動鋼尺,聽它先后振動發出的聲音。發現伸出長度越短,音調越高。
4.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即使音調、響度都相同,我們還是能夠分辨出它們,是因為聲音的音色不同,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等因素都會影響音色。
5.人耳能聽到的聲音叫做可聽聲。它的頻率范圍通常為20~20000Hz。
(1)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波叫超聲波,低于20Hz的聲波叫次聲波。
(2)用超聲波粉碎膽結石、做B超診斷、清洗眼鏡等;利用次聲波可以研究地殼活動,獲得地下構造的信息。
第3節 噪聲
1.樂音:在學習、工作和休息中那些令人愉快的、優美動聽的聲音稱為樂音。從物理學角度看,樂音是發聲體做有規律的、周期性的振動時所發出的聲音。
2.噪聲:令人厭煩的、刺耳難聽的聲音稱為噪聲。
從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時所發出的聲音;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3.噪聲的來源主要有五個方面:工業噪聲、建筑噪聲、交通噪聲、生活噪聲、自然噪聲。
4.噪聲等級:噪聲妨礙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有害健康,被列為國際公害。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等級:
(1)聽覺下限是0dB;
(2)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dB;
(3)為保證工作和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
(4)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dB。
5.減小噪聲的三個途徑:①減小噪聲源的噪聲,如汽車、摩托車上安裝消聲器;②遠離噪聲源或設置屏障,如馬路旁邊設置隔音板;③在人耳處減小噪聲,如戴上防噪聲耳塞。
第二章 光
第1節 光的反射 平面鏡
1.當光射到物體表面時,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2.為了方便研究光的反射現象,我們引入光線這一概念,同時,還要弄清楚一點、兩角、三線等概念的含義。
(1)入射點:光的入射點,用字母“O”表示。
(2)入射光線:射到反射面的光線,如圖中的AO。
(3)法線:經過入射點O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線,它是一條輔助線,通常用虛線表示,如圖中的ON。
(4)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射到反射面上后,被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線,如圖中的OB。
(5)入射角: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如圖中的i。
(6)反射角: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如圖中的r。
3.光的反射規律
(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三線共面)。
(2)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法線居中)。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兩角相等)。
4.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1)鏡面反射:反射面平滑,平行光束反射后平行射出。舉例:鏡面、水面、玻璃幕墻等的反射。
(2)漫反射:反射面粗糙,平行光束反射后向四面八方射出。舉例:能夠從各個方向看到不發光的物體。
(3)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規律。
6.當入射光線垂直射向界面時,入射角等于0°,反射角等于0°,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重合。
第2節 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傳播時產生的偏折現象,叫作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五要素
(1)入射光線:照射到兩介質分界面的光線AO。
(2)折射光線:光進入另一種介質被折射后的光線OC。
(3)法線:經過入射點、垂直于兩介質分界面的直線NN′。
(4)入射角: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i。
(5)折射角: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θ。
3.光的折射規律
(1)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法線居中,與界面垂直)。
(2)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三線兩點一面)。
(3)當光線從空氣斜射入其他介質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當光線從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5)在相同的條件下,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減?。┒龃螅p小)。
4.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垂直入射時,折射角為0°,光的傳播方向不改變。
6.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不僅有折射現象,而且還會有反射現象存在。例如,光從空氣射向玻璃時,一部分光進入玻璃,還有一部分光被界面反射到空氣中傳播。
第3節 凸透鏡成像
1.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叫做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叫做凹透鏡。通過透鏡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叫做主光軸,簡稱主軸。主軸上有一個特殊點,通過這個點的光傳播方向不變,這個點叫做透鏡的光心。
2.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又叫做會聚透鏡;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又叫做發散透鏡。
3.凸透鏡能使與主光軸平行的光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做凸透鏡的焦點,用字母F表示,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用字母f表示;凸透鏡兩側各有一個焦點,兩側的兩個焦距相等;凸透鏡的焦距越小,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越強。
4.三條特殊光線
(1)凸透鏡:①通過光心的光線經凸透鏡后傳播方向不改變;②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通過焦點;③通過凸透鏡焦點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軸射出。
(2)凹透鏡:①通過光心的光線經凹透鏡后傳播方向不改變;②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凹透鏡折射后,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過焦點;③射向凹透鏡的光線,如果其延長線通過另一側的焦點,則該光線經凹透鏡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軸射出。
1.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
物距u 像距v 倒立/正立 放大/縮小 虛像/實像 同側/異側 應用
u>2f f<v<2f 倒立 縮小 實像 異側 照相機、攝像機
u=2f v=2f 倒立 等大 實像 異側 ①特點:大小分界點 ②測焦距
f<u<2f v>2f 倒立 放大 實像 異側 投影儀、電影放映機
u=f 不成像 虛實分界點
u<f u>v 正立 放大 虛像 同側 放大鏡
2.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進一步認識:
(1)u=f是成實像和虛像、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側和異側的分界點。
(2)u=2f是放大像和縮小像的分界點。
(3)實像:一定是異側,且倒立的;虛像:一定是同側,且正立的。
(4)物像同移:像跟著物體跑,即“物”“像”同向而行。
(5)成像特點:透鏡成像時,物體上每一點發出的光照到透鏡上的所有光線都成像在同一個位置,擋住一部分,并不影響射向透鏡的其他光線的成像,所以仍然可以看到完整的像,但是由于射到像上的光線減少,所以屏上像的亮度會變暗。
(6)實驗規律:向上移動物體,像向下運動;向左移動物體,像向右運動(顯微鏡);向上移動凸透鏡,像向上運動;向左移動凸透鏡,像向左運動。
(7)凸透鏡成像時像與物左右相反,上下顛倒。
3.實像和虛像:由來自物體的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像是實像,眼睛能看見實像,實像能呈現在光屏上。虛像是由實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的,眼睛能看見虛像,但虛像不能呈現在光屏上。
4.顯微鏡與望遠鏡
(1)顯微鏡
結構:目鏡和物鏡均是一組透鏡,相當于一個凸透鏡。
使用方法:物體的像在視野中偏向哪側就往哪側移動物體;看到物體越大,觀察范圍越小,光線越弱;看到物體越小,觀察范圍越大,光線越強。
(2)望遠鏡
結構:目鏡和物鏡均是一組透鏡,相當于一個凸透鏡。
使用方法:物體的像在視野中偏向哪側則往其對側移動鏡頭;物鏡尺寸越大,看得越遠;物鏡尺寸越小,看得越近。
第4節 眼的成像原理 視力的矯正
1.眼睛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眼球的光學結構很像照相機,其中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于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光屏。用眼睛觀察物體時,物距都大于兩倍焦距,在視網膜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2.眼睛的調節:通過睫狀肌改變晶狀體的形狀,使我們能夠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
3.近視眼及其矯正
(1)成因:眼球的前后徑過長或晶狀體凸度過大,使來自遠處物體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前方,使物像模糊不清。
(2)矯正:配戴凹透鏡鏡片的眼鏡。
4.遠視眼及其矯正
(1)成因:眼球的前后徑過短或晶狀體凸度過小,使來自近處物體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后方,使物像模糊不清。
(2)矯正:配戴凸透鏡鏡片的眼鏡。
5.不管是近視眼、遠視眼還是正常眼,視覺的形成部位都不是眼睛,而是在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
第3章 人體的感覺
1.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角膜:無色,透明,可以透過光線。
鞏膜:白色,堅韌,保護眼球的內部結構。
虹膜:有色素,能調節瞳孔的大小,調節進入眼球內部的光量。
睫狀體:內含有平滑肌,可調節晶狀體凸度。
脈絡膜:含有豐富的血管和色素,給視網膜提供營養。
視網膜:含有許多對光線敏感的感光細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房水:透明液體,提供營養,維持眼壓,對進入眼球內部的光線起到折射作用。
晶狀體:對進入眼球內部的光線起到主要折射作用。
玻璃體:透明、無血管、無神經,有彈性的膠狀物質。為眼內成像提供一個透明的空間。
2.視覺的形成
外界物體反射入眼的光線,穿過透明的角膜和房水由瞳孔進入眼球,之后穿過晶狀體,透過玻璃體,投射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刺激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物體的光亮度和顏色的信息被轉換為神經沖動,并沿著視神經傳入大腦視覺中樞進行整合,形成視覺。物像的形成部位是視網膜,視覺的形成部位是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在視網膜上形成的物像是倒立的、縮小的實像。視覺感受器是視網膜。
3.近視和遠視
(1)近視及矯正:眼球的前后徑過長或晶狀體凸度變大,遠處物體反射來的光線通過晶狀體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會落到視網膜的前方。近視眼可以通過配戴凹透鏡進行矯正。
(2)遠視及矯正:遠視大多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徑過短或晶狀體的彈性小,近處物體反射來的光線聚集在視網膜的后方。遠視眼可以通過配戴凸透鏡進行矯正。
4.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具有收集聲波的作用,外耳道是外界聲波進入中耳的通道。
(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聽小骨和耳咽管等。鼓膜的作用主要是在聲波的撞擊下產生振動,產生的振動經過鼓室里的聽小骨傳到內耳。鼓室通過耳咽管與咽部相通,可調節鼓膜兩側大氣壓力。聽小骨的作用是擴大并傳導聲波至內耳。
(3)內耳:包括耳蝸、前庭和半規管。耳蝸內有對聲波敏感的聽覺毛細胞,這些細胞接受聽小骨傳來的振動,可產生神經沖動。內耳中的前庭和半規管里面沒有聽覺感受器,但是它含有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與維持身體平衡有關。例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暈車以及暈船現象就與前庭和半規管中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過于敏感有關。
(4)①聽覺感受器位于耳蝸內。②若鼓膜、聽小骨受到損傷或發生障礙,會導致傳導性耳聾;若耳蝸、聽覺中樞或聽覺神經受到損傷,會導致神經性耳聾。
5.聽覺的形成
外界的聲波經過外耳道傳入,沖擊鼓膜,鼓膜的振動通過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耳蝸中的聽覺毛細胞,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沿著聽覺神經傳送到大腦皮層的一定區域(聽覺中樞),人就產生了聽覺。
6.皮膚感覺
(1)觸覺感受器分布在指尖、眼瞼、嘴唇、舌尖和手掌真皮層。感受輕微觸摸刺激。
(2)壓覺感受器分布在手掌、手指、腳趾的皮膚內、關節、肌肉和某些器官內。感受較重的壓力刺激。
(3)溫度覺感受器包括冷感受器和熱感受器,它們主要是游離神經末梢。能感受不同范圍內的溫度變化。
(4)痛覺感受器主要是游離神經末梢,幾乎布滿全身。感受可能損傷或已造成皮膚損傷的各種性質的刺激,引起痛覺,對機體具有保護意義。
7.味覺
(1)感受器:味蕾上的味覺細胞;結構:味覺細胞頂端有纖毛,接受溶解在唾液中的味覺刺激物的刺激。
(2)味覺的形成:有味物質味覺感受器的味毛味覺細胞大腦皮層味覺中樞―→產生味覺
(3)基本味覺:甜、咸、酸、苦。
(4)特點:味覺的敏感度受食物本身溫度的影響;與機體對營養攝取的調節有關。
8.嗅覺
(1)感受器:分布在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結構:嗅覺感受細胞頂端有嗅纖毛。
(2)嗅覺的形成:氣味物質分子或揮發性物質―→嗅上皮嗅纖毛嗅細胞嗅神經―→大腦皮層嗅覺中樞―→產生嗅覺
(3)特點:嗅覺具有適應性。
第四章 電與電路
第1節 自然界的電現象
1.經摩擦后的物體能吸引或排斥輕小物體的現象稱為靜電現象;物體因摩擦而帶電叫做摩擦起電;相互摩擦后的兩個帶電體上所帶電荷性質是不同的。
2.摩擦起電的原因
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核外電子的本領不同,當兩個物體(由不同物質組成)相互摩擦時,哪個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它的一些電子就會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失去電子的物體因缺少電子而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因為有多余的電子而帶等量的負電。
3.摩擦起電的實質:電荷轉移。
4.接觸起電:帶電體與不帶電體相互接觸后,使原來不帶電的物體帶上同種電荷的方法叫做接觸起電,使電荷在帶電體和不帶電物體之間發生了轉移。
1.自然界存在著兩種電荷,人們把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上所帶的電荷規定為正電荷,把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上所帶的電荷規定為負電荷。
2.電荷的相互作用規律: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第2節 電路
1.電路
(1)電路的組成:用導線把電源、用電器和開關連接起來組成供電流動的路徑。
(2)電路的兩種基本工作狀態:通路和開路。
(3)閉合開關后,導線直接連接在電源的兩極上,中間沒有用電器,這樣的電路叫電源短路。
2.電路的連接方式
(1)把電路元件依次相連接的方式叫做串聯,其電流路徑只有一條。
(2)使電路元件的兩端并列在一起的連接方式叫做并聯,其電流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路徑。各支路用電器可獨立工作,互不影響。
1.電路圖
(1)用電路元件符號表示電路中各元件的連接關系的圖稱為電路圖。
(2)常用電路元件符號
(3)畫電路圖時應注意的問題
①電路元件符號要用統一規定的符號。
②合理安排電路元件符號,分布要均勻,元件符號不能畫在電路的拐角處。
③電路圖最好畫成長方形,要有棱有角,導線要橫平豎直,電路圖要畫得簡潔、美觀,一目了然。
④注意電路圖與實物接線要對應。例如,開關位置、狀態要一致。
第3節 電流、電壓
1.通過用電器的電流
(1)定義:科學上把單位時間里通過導體任一橫截面的電量叫做電流強度,簡稱電流,符號是I。
(2)單位:安培,簡稱安,符號為A。1mA=10-3A,1μA=10-6A。
(3)電流方向:把正電荷定向運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負電荷定向運動的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反。
2.電流表
(1)作用:電流表是測量電路中電流大小的儀表。
(2)符號:
(3)量程:0~0.6A;0~3A。
(4)讀數方法:注意選用的量程及最小刻度。
(5)用法:
①首先要調零,明確電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
②選擇合適的量程;
③電流表必須和被測的用電器串聯,不允許將電流表和用電器并聯;
④電流表接進電路中時,應使電流從“+”接線柱流進電流表,從“-”接線柱流出電流表;
⑤絕對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把電流表直接接到電源兩極上,否則會燒壞電流表,也會損壞電源。
3.電源電壓
(1)電壓的作用:是使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
(2)電源的作用:是提供電壓的裝置,如干電池、蓄電池、發電機等。
注意:要在電路中得到持續的電流,必須同時滿足的兩個條件是有電源;電路是通路。
(3)電壓的單位:用字母U表示電壓,單位是伏特,簡稱伏,符號是V。1kV=103V,1V=103mV。
(4)常見的電壓值
①一節普通干電池的電壓為1.5V;
②一節鉛蓄蓄電池的電壓為2V;
③家庭照明電路的電壓為220V。
4.電壓表
(1)認識電壓表
①作用:測量電路兩端電壓的大小。
②符號:
③量程:0~3V;0~15V。
④讀數方法:
a.確認所用電壓表的量程;
b.確認刻度盤上每個大格和每個小格表示的電壓值;
c.由指針所指的大格和小格的位置,讀出電壓表的示數。
(2)電壓表的使用規則
①首先要調零,明確電壓表的量程和分度值;
②正確選擇電壓表的量程(常采用試觸法);
③電壓表要并聯在待測電路兩端;
④必須使電流從“+”接線柱流入電壓表,從“-”接線柱流出電壓表;
⑤電壓表可直接連到電源的正、負極上測量電源電壓。
第4節 電阻
1.導體和絕緣體
(1)導體:容易導電的材料叫做導體,如各種金屬、石墨(碳)、人體、大地、混有雜質的水溶液等。
(2)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材料叫做絕緣體,如橡膠、玻璃、陶瓷、塑料、干木頭、油和干燥的空氣等。
(3)導體和絕緣體之間沒有絕對界限。如常溫下玻璃是絕緣體,當燒到紅熾狀態時可以導電;純水在摻有雜質的情況下也可以導電(河水、海水)等。
(4)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導體中有大量自由運動的電荷,絕緣體中幾乎沒有自由運動的電荷。
2.電阻是表征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物理量,用符號R表示導體的電阻,單位為歐姆,簡稱歐,符號是Ω。1MΩ=103kΩ,1kΩ=103Ω。
3.半導體是指導電性能介于金屬與絕緣體之間的一種導電物質。
4.某些金屬在溫度下降到一定值時,其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稱為超導現象。
第5節 歐姆定律
控制變量 控制電阻不變,改變電壓
電路圖
實驗基本要求 (1)按電路圖正確連接實物; (2)連接電路時開關要斷開,滑動變阻器滑片置于最大阻值處; (3)電表量程選擇適當,接線正確
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保持電阻不變,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改變電阻兩端的電壓,記錄與電壓相對應的電流值
I-U圖像
實驗結論 當導體的電阻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控制變量 控制電壓不變,改變電阻
電路圖
實驗基本要求 (1)按電路圖正確連接實物; (2)連接電路時開關要斷開,滑動變阻器滑片置于最大阻值處; (3)電表量程選擇適當,接線正確
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更換不同阻值的定值電阻,通過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控制電阻兩端電壓不變,記錄不同電阻的阻值與對應的電流值
I-U圖像
實驗結論 當導體兩端的電壓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實驗原理 R=
電路圖
實驗器材的選擇 (1)電流表量程的選擇:最大測量值應大于電路中的最大電流。事先估計Rx的值,當滑動變阻器的電阻為零時,電路中電流最大,即I最大=。 (2)電壓表量程的選擇:電壓表的最大測量值應大于或等于電源電壓,當滑動變阻器的電阻為零時,電壓表取最大值,即電源電壓。 (3)滑動變阻器的選擇:滑動變阻器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大于電路中的最大電流,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接近于Rx的值。
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一是在連接實物之前,調節滑動變阻器使其連入電路的電阻最大,從而使開關閉合時電路中的電流最小,起到限制電流、保護電路的作用;二是在實驗過程中移動變阻器的滑片,從而改變待測電阻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以便保護電路以減小誤差
電路故障一般分為短路和開路兩大類。表現為燈的亮滅變化或電流表、電壓表示數的變化。
解題思路:第1步:根據電表示數和燈泡的亮滅判斷電路是短路還是開路。
第2步:再利用電壓表判斷短路或開路的位置。
1.串聯電路(注:↑表示增大,↓表示減小)
2.并聯電路(注:↑表示增大,↓表示減?。?br/>第五章 電與磁
第1節 磁現象
1.磁性:物體具有能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吸鐵性)。
2.磁體
(1)定義:具有磁性的物體。
(2)分類:永磁體分為天然磁體、人造磁體。
3.磁極:磁體上磁性最強的地方叫磁極。
(1)在水平面內自由轉動的磁體靜止時,指南的磁極是南極(S極),指北的磁極是北極(N極)。
(2)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3)任何一個磁體都有兩個磁極,磁極總是成對出現的,條形磁鐵的磁極在磁體的兩端。一個永磁體分成幾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兩個磁極。
(4)應用:磁浮列車底部裝有用線圈繞制的電磁鐵,利用磁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列車懸浮在軌道的上方以提高運行速度。
4.磁化
(1)定義:使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獲得磁性的過程。
①放在條形磁鐵S極附近的一根鐵棒被磁化后,靠近磁鐵S極的一端是N極。
②用磁鐵的N極在鋼針上沿同一方向反復摩擦幾次,鋼針被磁化,那么鋼針的右端被磁化成S極。
③磁鐵之所以吸引鐵釘是因為鐵釘被磁化后,鐵釘與磁鐵的接觸部分間形成異名磁極,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2)鋼和軟鐵的磁化:軟鐵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稱為軟磁性材料;鋼被磁化后,磁性能長期保持,稱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體使用鋼,制造電磁鐵的鐵芯使用軟鐵。
(3)去磁:使具有磁性的物體失去磁性的過程。
5.物體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斷方法
(1)根據磁體的吸鐵性判斷;
(2)根據磁體的指向性判斷;
(3)根據磁極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判斷;
(4)根據磁極的磁性最強判斷。
1.磁場
(1)定義:在磁極周圍的空間存在著由磁體產生的物質。磁場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物質。磁場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可以根據它所產生的作用來認識它,這里使用的是轉換法。
(2)基本性質:磁場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力的作用。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磁場產生的。
(3)方向規定:把小磁針放在磁場中某處,當小磁針靜止時,小磁針的N極所指的方向就表示該處的磁場方向。
2.磁感線
(1)定義:人們根據磁鐵周圍磁場中鐵粉的排列情況畫出的虛曲線。
(2)方向:磁場中任何一點的磁感線方向都跟放在該點的磁針靜止時N極所指的方向一致。在磁體外部,磁感線由磁體的N極到磁體的S極;在磁體內部,從S極又回到N極。
(3)強弱:用磁感線的疏密來表示。
(4)對磁感線的說明:①并不是客觀存在的;②磁感線為封閉的、立體的曲線;③磁感線為連續的曲線,不會相交;④磁感線上任意一點的切線方向都與該點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所指的方向一致。
(5)幾種常見磁鐵的磁感線分布。
第2節 電流的磁效應
1.奧斯特實驗
如圖所示,如果在直導線附近放置一枚小磁針,則當導線中有電流通過時,磁針將發生偏轉。這一現象由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于1820年通過實驗首先發現。該現象說明:通電導線的周圍存在磁場,且磁場的方向與電流的方向有關。通電導線的周圍存在磁場,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2.直線電流周圍的磁感線
(1)如圖所示,磁感線分布在垂直于通電直導線的所有平面上,是以電流為中心(以直導線上各點為圓心)的一系列同心圓。
(2)越靠近導線,磁感線越密,磁場越強。磁場的強弱與電流的大小有關。
(3)磁場方向跟電流的方向有關。
3.判斷直線電流的磁場方向
右手螺旋定則:如圖所示,用右手握住導線,大拇指指向電流的方向,其余四指彎曲指向磁場方向。
1.通電螺線管的磁場
把導線繞在圓筒上,做成螺線管,也叫線圈,在通電情況下會產生磁場。通電螺線管的磁場和條形磁鐵的磁場相似。其兩端的極性跟電流方向有關,這一關系可用右手螺旋定則來表示(如圖所示):用右手握住螺線管,使彎曲的四指沿著螺線管上的電流方向,則與四指垂直的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通電螺線管的N極,另一端則是S極。
影響通電螺線管磁性強弱的因素有電流的大小、單位長度上的線圈匝數、線圈中有無鐵芯等。單位長度上的線圈匝數一定時,通過螺線管的電流越大,磁性越強;通過螺線管的電流一定時,單位長度上的線圈匝數越多,磁性越強;有鐵芯時比無鐵芯時磁性強。
1.電磁鐵
(1)定義:帶有鐵芯的通電螺線管。
(2)工作原理:由于電流的磁效應,通電螺線管中插入鐵芯后磁場的磁性增強。
(3)優點:磁性的有無由電路的通斷來控制,磁極由電流方向來控制,磁性的強弱由電流大小和線圈匝數來控制。
(4)應用
①電磁繼電器:實質是由電磁鐵控制的開關。
用途:用低電壓、弱電流控制高電壓、強電流,進行遠距離操作和自動控制。
②電磁起重機:把電磁鐵放在鐵質物體上,接通電路,電磁鐵產生磁性,把鐵質物體吸起;需放下鐵質物體時,只要斷開電流即可。
③電鈴:閉合開關,電流通過電磁鐵,電磁鐵具有磁性,吸引銜鐵,鈴錘敲擊鈴碗而發出聲音,同時電路斷開,電磁鐵失去磁性,釋放銜鐵,彈性片又和螺釘接觸使電路接通。上述過程循環,電鈴持續發出聲音。
第3節 電磁感應
1.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于1831年首先用實驗的方法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2.在“探索磁生電”的實驗中(如圖所示),要使用一種小量程的電流表,叫靈敏電流計,用它可以檢驗電路中是否有微弱的電流產生,也可以比較瞬時電流的大小,還可以從它的指針偏轉方向得出瞬時電流的方向。沒有電流時,它的指針停在中間“0”刻度的位置;當電流從“-”接線柱流入時,它的指針往左偏;當電流從“+”接線柱流入時,它的指針往右偏。
3.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經歷了漫長的實驗探究過程,這是因為電磁感應現象的產生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即當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才會產生電流,這種電流稱為感應電流。
(1)如果電路不閉合,當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不能產生感應電流,但在導體兩端會有感應電壓。
(2)切割運動不一定需要垂直,導線的運動方向與磁感線有一定的夾角也可以。
(3)影響感應電流方向的因素:與切割磁感線的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
(4)右手定則判斷:右手平展,使大拇指與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個平面內。把右手放入磁場中,若磁感線垂直進入手心(當磁感線為直線時,相當于手心面向N極),大拇指指向導線運動方向,則四指所指方向為導線中感應電流的方向。
第6章 電磁波和通信
1.電磁波的產生:導線中電流的迅速變化會在空間激起電磁波。電磁波的產生與電磁場有關,它存在于變化的電流或變化的磁場的周圍,它既是一種物質,也具有能量。
2.電磁波的特征
(1)波長:鄰近的兩個波峰(或波谷)間的距離。
(2)頻率:在1s內出現的波峰數(或波谷數),單位是Hz。
(3)波速:用來描述波傳播快慢的物理量。
(4)電磁波的頻率、波長和速度之間的關系式:傳播速度=波長×頻率。
3.電磁波能在真空中傳播,真空中電磁波的速度大約為3×108m/s。
4.電磁波是一個很大的家族,按其波長由小到大依次是:γ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短波和中長波。微波也叫作超高頻無線電波。頻率很高的無線電波能量大。
5.光導纖維是用純度極高的石英玻璃拉制成的非常細的纖維,簡稱光纖。光纖通信是利用特殊的技術把表示信息的電信號轉變為光信號,讓光波在光導纖維中通過,在接收端再將光信號還原成電信號從而實現信息傳遞的通信方式。光纖通信的光源是激光器發出的激光。激光具有亮度高、方向性好和顏色純即單色性好的特點。光纖通信與無線電通信相比,不容易受外界干擾,能夠更好地對傳播的內容保密,可以同時傳播更多的內容。
第七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1節 動物的行為
1.當外界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動物的個體或群體都會作出適應性反應和活動,動物的這些反應和活動,稱為動物的行為。常見的動物行為:覓食行為、攻擊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社群行為、遷徙行為和洄游行為。
2.動物要生存,就必須不斷從外界獲取食物,與動物獲取和處理食物有關的行為,都屬于覓食行為。如蜘蛛結網捕食、鷹用利爪捕食等。
3.在動物界,種內個體之間常常由于爭奪食物、配偶、巢區或領地而發生相互攻擊或戰斗,這就是動物的攻擊行為。同種動物個體間的斗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雙方身體很少受到傷害。
4.防御行為是指動物為對付外來侵略、保護自己、防避敵害的行為。常見的防御行為如擬態、警戒色、刺猬縮團、野兔的奔跑等。
5.與動物繁殖有關的行為,都屬于動物的繁殖行為。如孔雀開屏、雄蛙鳴叫等。
6.社群行為是指昆蟲、鳥類和哺乳類中的某些類群,具有社會性生活的現象,社群成員間具有分工和合作的相互關系。具有社群行為的群體如蜜蜂、螞蟻等群體。
7.鳥類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更生活地區的習性,叫做鳥類的遷徙行為。
8.有些魚類,在一生的生命活動中,需要周期性的、定向的群體遷移活動,稱為洄游行為。如大馬哈魚的洄游行為、中華鱘的洄游行為等。
第2節 人體生命活動的神經調節
1.神經元的結構和功能
(1)神經元:也叫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2)神經元的功能:接受刺激,產生并傳導興奮。
2.人體對體內外各種刺激能作出反應,都是由神經系統調節完成的。
3.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部分組成。如圖為神經系統的組成。
神經系統的組成
4.中樞神經系統由腦和脊髓組成。腦由大腦、小腦和腦干組成。
5.人的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大腦的表面是灰質,稱為大腦皮層,有許多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增大了大腦皮層的表面積。大腦皮層下面是白質,由神經纖維組成。
6.小腦的主要功能是保持身體平衡,協調身體各部分肌肉的活動。小腦發生病變時,病人的動作嚴重不協調,表現為站立不穩,形如醉漢。
7.腦干是人體的生命中樞,內有調節心血管運動、呼吸和體溫調節等中樞。
8.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內,橫切面呈扁圓柱形,上端與腦干相連,下端直至腰椎下緣。由__灰質和白質組成,具有傳導和反射的功能。
9.中樞神經和神經中樞。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聚集在一起,調節人體某一項生理活動,這一功能區叫神經中樞。大腦皮層有許多管理感覺、運動、聽覺、視覺、語言及思維等生理活動的神經中樞。
10.周圍神經系統由腦神經和脊神經組成,腦神經由腦發出,脊神經由脊髓發出。
1.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體內外各種刺激所發生的反應稱為反射,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反射弧是指完成各種反射活動的神經結構。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感受器的作用:接受刺激,產生興奮;
(2)傳入神經的作用:傳遞興奮到神經中樞;
(3)神經中樞的作用:對刺激作出反應;
(4)傳出神經的作用:將神經中樞產生的神經沖動傳到效應器;
(5)效應器的作用:產生應答反應。
3.膝跳反射過程:叩診槌輕叩膝蓋下方的肌腱,肌肉受到牽拉,分布在肌肉中的感受器因受牽拉的刺激而產生興奮;興奮經傳入神經傳送到脊髓的神經中樞(即膝跳反射中樞),引起神經中樞興奮;神經中樞的興奮通過傳出神經,傳送到大腿部的效應器(股四頭?。?,引起股四頭肌迅速收縮,小腿便不由自主地突然向上踢動。膝跳反射是對刺激的一種自動應答,它發生在刺激尚未被大腦接受并作出判斷之前,這樣縮短了反應時間。
4.反射的類型: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反射類別 非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
形成 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后天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反射
反射弧的特點 神經中樞在大腦皮層以下 有大腦皮層中神經中樞參與
神經聯系 固定的,不會消退 暫時的,可以消退
舉例 吃酸梅時分泌唾液 談到酸梅分泌唾液
5.條件反射的建立在本質上是將無關刺激轉變為條件刺激,建立過程中必須將條件刺激與非條件刺激結合使用。條件反射能夠建立,也會消退,所以往往會用非條件刺激來強化條件刺激。
6.人類還能對具體刺激抽象出來的語言、文字產生反應,形成特有的條件反射。
第3節 人體生命活動的激素調節
1.內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區別:
腺體類型 有無導管 分泌物的排出 舉例
內分泌腺 無 直接進入腺體周圍的毛細血管,經血液傳送 甲狀腺、睪丸、卵巢、腎上腺、垂體、胰島等
外分泌腺 有 經腺體導管排出 唾液腺、胃腺、胰腺等
激素是內分泌腺的分泌物。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極少,但對生物體的生長發育、物質和能量的轉換、生殖、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等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這種調節方式稱為激素調節。
1.甲狀腺位于頸前部甲狀軟骨的下方,分泌的激素稱為甲狀腺激素,其作用促進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飲食缺碘會引起甲狀腺代償性增生和腫大。
2.甲狀腺激素分泌不正常時引起的癥狀:
疾病 病因 主要癥狀
呆小癥 幼年時期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 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發育不成熟等
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甲亢) 成年時期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 容易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失眠、心跳過快,身體逐漸消瘦
1.垂體被稱為人體內分泌腺之“王”,能分泌多種激素。其中生長激素就是垂體分泌的。
2.生長激素分泌不正常時引起的癥狀:
疾病 病因 主要癥狀
侏儒癥 幼年時期生長激素分泌過少 生長明顯遲緩,身體比同齡的孩子矮小許多,成年階段身高會顯著低于正常水平,智力正常
巨人癥 幼年時期生長激素分泌過多 過度生長,成年時的身高會明顯高于正常人
1.作用:胰島素是動物體內的一種蛋白質類激素,由胰島分泌,主要作用是調節糖類的代謝。具體表現在:促進人體吸收的葡萄糖儲存在肝臟和肌肉內,加速血糖分解,從而降低血糖的濃度。
2.異常癥:
(1)胰島素分泌不足:糖尿病。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尿檢中會發現有大量的葡萄糖。
治療:注射胰島素。
(2)胰島素分泌過多:低血糖。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治療:多吃糖類物質,補充血糖,藥物調節胰島素分泌。
3.血糖與胰島素的關系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升降,決定于胰島素分泌的減少或增加。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時,胰島素分泌增加,以促進血糖含量下降;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時,胰島素分泌減少,以促進血糖含量升高,從而使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血糖含量受到胰島素等激素調節和神經系統調節的相互配合作用,維持相對穩定狀態。
第4節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1.恒溫動物和人類之所以能夠維持相對穩定的體溫,是機體產熱和散熱兩個生理過程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安靜時人體產熱的主要器官是內臟,運動時人體產熱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人體90%以上的熱量是通過皮膚散發出去的。
2.人體散熱的兩種主要方式是皮膚直接散熱和汗液蒸發。當外界溫度低于體溫時,散熱的方式以皮膚直接散熱為主;當外界溫度高于體溫時,散熱的方式以汗液蒸發為主。
3.神經系統和激素對體溫的調節
(1)氣溫下降時的體溫調節:總的效應是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使體溫不因氣溫的下降而下降。其調節過程可表示為:
(2)炎熱天氣時的體溫調節:總的效應是體內產熱減少、散熱增加,使體溫不因氣溫的上升而上升。其調節過程可表示為:
4.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人體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第5節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1.植物感受刺激,并發生反應的特性稱為植物的感應性。植物對環境因素的變化,具有多種感應性: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感震性。
2.有的植物體能感受機械刺激,并產生反應,植物的這種特性稱為感震性,如含羞草的感震性。
1.植物感受刺激,并發生反應的特性稱為植物的感應性。在植物的生存環境中,對植物產生刺激的環境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如:
刺激因素 實例
光 光照方向 植物莖的向光性現象
光照時間 白菜春季開花、菊花秋季開花等
重力 對莖的影響 負向重力(地)性
對根的影響 正向重力(地)性
水 根生長的向水性
機械刺激 含羞草的感震性
2.植物的向光性
(1)產生條件:單側光照射。
(2)產生原因: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引起生長素分布不均,背光一側生長素分布多,生長快;向光一側生長素分布少,生長慢。
1.生長素是植物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它能促進植物細胞的伸長生長,促進根的形成。
達爾文猜想胚芽鞘發生向光彎曲是由于幼苗在單側光照射下產生了某種影響,并從上部傳到下部,造成背光面和向光面生長快慢不同而引起的;溫特通過實驗證明單側光產生的某種影響是一種化學物質,他把這種化學物質稱為生長素。
2.生長素
生長素是一種小分子有機物——吲哚乙酸。
(1)生長素的產生部位:胚芽鞘尖端(植物中主要在幼嫩的芽、葉和發育著的種子中)。
(2)胚芽鞘的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3)胚芽鞘的彎曲部位:尖端下部。
(4)胚芽鞘的彎曲方向:向光彎曲。
3.生長素的運輸
(1)生長素橫向運輸的部位:在根尖、莖尖等不成熟組織的尖端。
(2)生長素橫向運輸的方向:從向光一側運向背光一側。
(3)生長素縱向運輸(極性運輸)的方向:從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運輸。
(4)運輸方式:主動運輸。
1.在重力的作用下,根向著重力作用的方向生長,稱為正向重力性(正向地性);莖背著重力作用的方向生長,稱為負向重力性(負向地性)。根具有正向重力性,使根向地下生長,可保證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植株能依靠負向重力性直立起來。
2.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長的特性稱為向水性。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較干旱的土壤中尋找并獲得水分,以維持其生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郯城县| 丰镇市| 镇平县| 石柱| 新巴尔虎右旗| 新余市| 河西区| 康定县| 吉首市| 布尔津县| 永济市| 嫩江县| 晋江市| 琼中| 延边| 仙居县| 合水县| 合川市| 荣成市| 平武县| 新宁县| 固原市| 马关县| 莆田市| 长宁县| 屏山县| 集安市| 平和县| 禹城市| 内乡县| 资源县| 宁远县| 泰安市| 响水县| 桃园市| 揭东县| 滦平县| 台州市| 瑞丽市| 隆化县| 洪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