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水中的動物(一) 備課授課時間 課型 新授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舉例說出幾種水中動物的名稱。 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的探究學習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1)在探究活動中,體會到珍愛生命的情感,養成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2)關注我國的水生動物資源狀況,形成自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和行為。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學習方法 教學手段 討論法課時安排 1教學過程、內容分析引入新課 謎語 猜一猜說的是什么動物 活動一 認識多姿多彩的水中生物 1.播放一段精彩的海底世界的錄像。 要求:觀看視頻,說出水中動物的種類 總結:小結剛才學生介紹的動物:海葵、海蜇、珊瑚、水螅是腔腸動物,它們的結構都非常簡單;烏賊、章魚、扇貝、河蚌等,它們身體柔軟,是生活在水中的軟體動物;蝦、蟹的體表有甲殼,是水中的甲殼動物;青蛙屬于兩棲動物;鯨是生活在海中的哺乳動物。 2.練一練:分類連線 過渡:在水中的動物中,最常見的、我們接觸最多的是魚,我們吃的水產品中,數量最多的也是魚。魚始終生活在水里,魚為什么適應水中的生活呢? 活動二、觀察鯽魚的外形和內部結構 (一)閱讀第44頁的“圖10-2”、第51-52頁的“鯽魚”。思考: 1.鯽魚的身體分哪幾個部分? 2.鯽魚的體形、體表、體色有什么特點?分別有什么作用? 3.鯽魚在游泳時是如何避開障礙物的? 4.鯽魚是運動器官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5.鯽魚的呼吸器官是什么?呈什么顏色? 6.鯽魚為什么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層? (二)交流總結 活動三、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1.提出問題:鯽魚具有哪些適應水中生活的外部形態特征呢? 2.做出假設:鯽魚的體表有黏液,游起來比較快….. 3.制定計劃:分組制定計劃 第1大組:探究鯽魚的胸鰭和腹鰭的作用。 第2大組:探究鯽魚的尾鰭的作用。 第3大組:探究鯽魚呼吸時,水由口進入,經過鰓后,由鰓蓋排出。 第4大組:探究鯽魚的側線的作用。 學生設計實驗驗證:魚鰭與魚的運動和保持身體平衡有關……. 4.師生交流談論實驗的方案,并修正實驗設計 5.動手實驗,展示交流 6.學生小結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的特征有哪些? (1) 體色背深腹淺,是一種保護色。 (2) 體形梭形,適合在水中游泳。 (3) 體表覆蓋鱗片,表面有黏液,可以減小水的阻力。 (4) 運動器官是鰭。 (5) 用鰓呼吸。 (6) 側線感知水流的變化,使魚準確改變游泳方向。 (個人二次備課)板書 設計 一 、多姿多彩的水中的生物 二、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作業 布置 課后去觀察其他種類的魚,記錄它的外形、結構、生活習性等。教學 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