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原子的構成》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 第三單元課題2《原子的結構1》二、教學目標1、知識和能力:(1)、知道原子的構成情況,體驗科學家探索原子構成的艱辛歷程(2)、知道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及排布規律,會用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2、過程與方法: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學生討論、歸納,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敢于挑戰,探索的精神和進一步樹立物質的粒子觀。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原子構成的構成情況及質子數、電子數和核電荷數的關系應用;2、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難點:從宏觀現象或PPT圖片如何去推測微觀世界。四、教學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課件、導學案等五、教學過程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媒體和設計意圖課前活動溫故知新 PPT展示課前復習:(見導學案)1、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裂為_____,而______重新組合為新分子,所以,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分子由原子構成的 B、分子和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粒子 C、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粒子 D、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學生思考作答 1、利用PPT展示,節約時間,2、課前復習,為本課學習奠定基礎,新知探究活動一、(一):原子的構成 引入:原子是不是就是最小的粒子呢?根據導學案內容,自學課文第一部分,并思考:1、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嗎?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構成的?2、原子中,存在什么相等關系?為什么?3、你能從P53頁表格中獲取哪些信息?師生小結,學生完成導學案上自學導航1,完成導學案上隨堂演練1,教師巡視完成情況。D、教師結合PPT上的圖片,簡要的介紹幾代科學家為了探索原子的構成而付出的努力,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艱辛歷程。 學生自學討論問題完成師生歸納學生練習、教師發現錯誤并及時糾正學生聽講 根據導學案內容,用PPT投影,既減少教師上課不必要的書寫時間,又有利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提高自學效率。新知探究活動二(二)、核外電子的分成排布 提出問題:原子核外有較大的空間,那么,電子在原子核外又是怎樣的狀態呢?1、播放PPT課件,2、學生根據導學案自學導航2的提示,自學教材P54第1、2自然段3、同學們根據書上的描述想想:核外電子是怎樣的一種存在狀態呢師生小結并板書 學生聽講觀看PPT上動畫模擬學生看書思考問題共同小結 老師提出問題后,力求學生看書自己解決通過PPT動畫模擬和小結進一步完善矯正新知探究活動三(三)、原子結構示意圖 那怎樣簡單、直觀地表示原子結構呢?學生代表講解原子結構示意圖各部分含義。討論:根據課本P54頁表,歸納:核外電子排布有什么規律?學生當堂演練,查找問題,小組合作解決。(隨堂練習2) 學生聽講、學習原子結構示意圖畫法學生觀察同桌交流討論學生練習 投影PPT培養學生觀察、歸納及自主學習等能力及時反饋信息活動四 及時檢測,(導學案上達標檢測) 學生完成隨堂檢測 及時查找問題,及時解決課堂小結 本課你學到了什么?1、原子的構成2、核外電子是分成排布師生反思 學生回憶并由學生回答共同完成 培養學生良好的反思習慣投影區 原子的構成1、原子的構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原子中: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2、核外電子是分成排布原子結構示意圖 核外電子分成排布規律附;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課內容是初中化學《構成物質的奧妙》一單元的課題二的第一節課,包括兩大塊內容:1、原子的結構以及原子中的數量關系;2、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及原子結構示意圖。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前面學習宏觀物質的基礎上,開始轉向微觀世界的學習,學習難度陡然增加,使學生化學成績的分水嶺。同時,本課內容的學習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分析化學反應的實質,更為深刻地認識宏觀物質的性質,深入理解宏觀物質的組成、結構。因此,可以說對原子的學習更是本章的重中之重。也為以后學習離子及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礎。由于微觀的粒子看不見、摸不著,為了突破難點,增強直觀性,故本節課教學中,通過導學案和使用現代教學媒體手段,如PPT及動畫模擬等課件把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世界直觀的呈現在學生眼前,力求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