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設計一、學情分析學習該課題之前,學生已知道許多化學反應,能用微粒的觀點從質變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學變化的實質,但對于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是否改變還缺乏認識。從量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的觀念有待建立。 學生在討論、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小組合作已經比較默契,學習資源能夠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實驗操作,初步具有實驗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設”“實驗方案的設計”“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及守恒的原因,學會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和解決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2引導學生進行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養學生定量研究問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1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2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2對學生進行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三、教學重難點重點 對質量守恒定律含義的理解和運用難點 從微觀的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四、教學方法及教具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討論、類比教具 燒杯、天平和砝碼、錐形瓶、小試管、帶玻璃管的單孔塞、小氣球、錐形瓶、小試管、酒精燈、紅磷、碳酸鈉粉末、稀鹽酸、粗鐵絲、硫酸銅溶液、鎂條、坩堝鉗、石棉網火柴網絡資源 質量守恒定律微觀解釋動畫五、主要教學流程圖設置問題、創設情境 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動畫模擬、突破難點 聯系疑點、改進提高整合應用、自我評價”五個環節組織教學六、教學過程階段安排 學習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設計意圖 教學札記導入新課 置疑 提問:1點石能否成金?2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質量之和有何關系? 討論思考 激發興趣,引起爭論,進入課題。 調動學習興趣,用時1-2分鐘推進新課 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講解實驗注意事項 小組實驗,探究,討論,總結1.紅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2.粗鐵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 培養學生定量研究問題的能力,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要組織好學生的試驗進度。小結 質量守恒定律 引導,提問,總結小資料其實,早在1756年,俄國的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質量守恒的假說。但是,由于缺乏大量實驗的驗證,并沒有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后來,拉瓦錫用了幾年的時間,加熱、分解、蒸煮、混合了他所能得到的幾乎所有物質,用精確定量的實驗和大量的實驗事實對此假設重新加以論證。質量守恒定律終于成為化學界廣泛應用的一條基本定律。 分組展示實驗討論結果:增強直觀性:通過用數碼相機現場給學生實驗現象拍照并展示,在課堂上建立學生交流的平臺,將文字配以圖像,使交流更加生動直觀。因為各組學生所做實驗不同,通過這個方式也使他們在短時間內熟悉了自己沒有做過的實驗現象及結果,提高了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加大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參與面,盡量照顧到了每一位學生。 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及語言表述能力 教師觀察分組實驗的情況,引領要恰當突破難點 從微觀的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講述,利用多媒體動畫展示化學變化的微觀過程 觀看、思考、討論 難點突破 多媒體插件作用明顯實際應用 解決導入時提出的問題 呼應導入,重申問題 回答“點石能否成金”的問題 對學生進行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首尾呼應拓展延伸 質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引導學生實驗討論 小組實驗,探究,討論,總結1.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2.鎂條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學生練習 課堂練習P98二,三,四大題。 巡視檢查 獨立完成 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和解決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 鞏固知識板書設計 一,質量守恒定律二.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本質原子種類不變 決定 元素種類不變一切化學反應中 原子數目不變原子質量不變 體現 總質量不變六、教學評價學生參與意識強,思維活躍,能體現寓教于樂。七、教學反思此教學設計應根據授課班級不同特點進行適當調整,此設計較適合整體水平較好,學生動手能力強的班級,能力較弱班級進程慢,學生練習需在輔導課完成。在開展探究活動時,教師設計了四個分組實驗,因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完成實驗的時間相差了二、三分鐘,先完成實驗的小組只有觀看的機會,而沒有再思考、再設計的實驗資料。改進:將四個實驗的儀器、藥品都呈現在實驗學案上,教師鼓勵優先完成實驗的小組再設計其他小組的實驗,這樣更有利于進行比較和交流,使探究活動中學生的參與程度提高。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實驗都要使用到天平稱量,托盤天平的操作不怎么復雜但學生用起來卻很慢,占時間較長,影響定律原因的內涵挖掘、影響知識鞏固應用的深入。若使用電子天平,節省寶貴的時間,很快能得出定律,進而分析原因和安排鞏固練習,還能進行改進實驗裝置等創新能力培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