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復習小結本章知識清單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各類生物,包括 、 、 。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主要指空氣、水、 、 等。 3.巖石在長期的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風化變成了石礫和砂粒等礦物質顆粒,最后經各種 和氣候的長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二、土壤的類型土壤名稱 質地 性狀砂土類 土壤 砂粒 、黏粒 ,土壤顆粒較 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 ,易干旱,有機物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類 土壤 黏粒、粉砂 ,土壤顆粒較 質地黏重,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 ,通氣、透水性能 壤土類 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氣、透水,能 ,宜于 三、植物的根與物質吸收1.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叫 ,有明顯主、側根之分的叫 ,例如大豆、白菜等;沒有明顯主、側根之分的叫 ,例如小麥、水稻等。 2.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與植物的種類和外界環境如土壤的 、肥力、 狀況和水分狀況等密切相關。3.當外界環境的溶質質量分數 植物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時,植物細胞失水;當外界環境的溶質質量分數 植物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時,植物細胞吸水。 4.根尖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名稱 結構特點 生理功能根毛區 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長度的 ,根毛細胞的細胞壁極 ,液泡 伸長區 細胞停止分裂,生長較快 使根不斷地伸長分生區 細胞體積 ,排列 ,細胞核較 ,細胞質 ,細胞壁 具有很強的 能力 根冠 由薄壁細胞構成,細胞排列不整齊 對根尖起到 作用 5.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無機鹽重要 肥料 元素 表示 作用 缺少時 癥狀 應多施 的農作物氮肥 N 合成蛋白質、葉綠素、酶等物質的重要原料。充足的氮能使植物葉色濃綠,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使植株生長健壯,枝葉繁茂 植株矮小,葉色發黃,發育延遲,植株瘦弱,抽穗晚 葉菜類的農作物,如白菜、菠菜等磷肥 P 能提高植物的抗旱、抗寒、抗病、抗倒伏和耐酸堿的能力,能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促進花芽分化和縮短花芽分化的時間,因而能促使作物提早開花、成熟 植株暗綠帶紅 收獲果實的農作物,如番茄、花生等鉀肥 K 使莖稈粗壯、促進淀粉的合成和運輸,能提高植物對干旱、低溫、鹽害等不良環境的忍受能力、增強抗病蟲害和抗倒伏的能力 植株矮小,葉片上出現許多褐斑 莖、根類的農作物,如番薯、馬鈴薯等四、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1.莖的形態植物的莖按形態可分為 、攀緣莖、 和纏繞莖四種類型;按其組成可分為草質莖和木質莖。 莖的類型 特點 常見植物直立莖 直立生長,自然界最常見的莖,一般都較硬 月季、玉米攀緣莖 借助莖或葉的變態結構,附著其他物體“上升” 黃瓜、絲瓜匍匐莖 比較軟,不能直立生長,只能匍匐生長 甘薯、草莓纏繞莖 莖本身纏繞其他物體“上升” 牽牛花、 常春藤2.莖的結構說明:水稻、小麥、毛竹等植物都沒有 , 所以莖 加粗生長。 3.一個年輪分為顏色較淺、質地較疏松的 和顏色較深、質地較密的 。 4.物質的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中的 自下而上進行運輸的; 是通過韌皮部中的 自上而下進行運輸的。 五、植物的葉與蒸騰作用1.葉的結構:一片葉是由葉柄和葉片組成的,葉片是由表皮、 和葉脈等結構組成的。 2.蒸騰作用(1)概念: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片)以 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根吸收的水約有99%是通過蒸騰作用的方式散發出去的。 (2)意義:蒸騰作用可以在溫度偏高的情況下有效地降低葉片溫度,同時也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動力,利于植物對水的吸收和運輸,也利于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3)影響因素:大氣的溫度、 和氣流速度等因素都能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 3.氣孔:兩個 細胞之間的小孔。氣孔不僅是植物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而且是散失體內水分的“門戶”。氣孔的張開和閉合控制著植物體蒸騰作用的快慢。 4.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土壤中的水→根毛→根中的各層細胞→根中的導管→莖中的導管→葉中的導管→氣孔→大氣。六、土壤污染與保護1.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土壤的 和過度開發。 2.土壤污染的種類:化學污染和生物污染等。3.耕地被蠶食、 、 和鹽漬化等,都會造成土壤資源的流失。 本章中考展示一、選擇題1.(2021杭州)在杭州市余杭區仁和街道新橋村有一棵千年樹齡的古銀杏樹,它的“樹心”已經朽爛,變成了一棵“空心樹”。可是,這棵古樹在當地政府和村民的保護下還是枝繁葉茂、生命力旺盛。由此推斷,朽爛掉的“樹心”是這棵樹的 ( )A.全部韌皮部 B.全部木質部C.部分韌皮部 D.部分木質部2.(2021臺州)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等物質組成。巖石碎屑、粉末這些成分相當于地球土壤中的 ( )A.空氣 B.水C.礦物質 D.腐殖質二、填空題3.(2021嘉興、舟山)如圖BZ-4-1是小煦家中鋪設的一塊實木地板,可以看出明顯的年輪。其中 (填“甲”或“乙”)所示部分是在氣溫、水分等環境條件較好的時候形成的春材。與本地樹木相比,生長在地球赤道附近的樹木,往往沒有明顯的年輪,原因是 。 4.(2020臺州)某地區發現一種未知植物的化石,科學家通過技術手段確定該植物葉片在生命活動中總是處于卷曲狀態,圖BZ-4-2為其顯微結構示意圖。(1)該葉片中的葉綠體主要分布在 (填“上”或“下”)表皮附近,這樣更有利于進行光合作用。 (2)科學家猜測該植物具有很強的保水能力,以下支持這一猜測的有 。 A.氣孔著生部位向內凹陷B.葉片卷起,水蒸氣可以積聚在卷起的葉片內C.葉片下表皮的表面分布有大量絨毛,能降低葉下表皮附近的空氣流動速度5.(2019杭州)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實驗中,某研究小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CO2。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該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繼出現了同位素14C(如圖BZ-4-3中甲,黑色部分表示檢驗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據此回答:(1)14CO2主要是通過圖乙中 結構,進入葉片中。 (2)寫出14CO2在葉肉細胞中被合成有機物的文字表達式: 。 (3)葉片中的14C主要是通過莖中的哪一部分結構送到該植物的根部 (填“外樹皮”“木質部”“韌皮部”或“髓”)。 (4)一段時間后,研究小組在容器A外的空氣中發現了14CO2,請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 。 答案本章知識清單一、1.動物 植物 微生物 2.無機鹽 有機物3.生物二、多 少 粗 強 多 細 強 差 保水、保肥 耕種三、1.根系 直根系 須根系 2.結構 通氣3.大于 小于4.根毛 薄 較大 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小 緊密 大 濃 薄 分裂 保護四、1.直立莖 匍匐莖2.形成層 不能3.春材 秋材4.導管 有機物 篩管五、1.葉肉 2.(1)氣體 (3)濕度 3.保衛六、1.污染 3.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本章中考展示1.D 植物通過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導管和篩管分別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沒有樹心的樹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質部,而剩余的木質部中的導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同時韌皮部中的篩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所以沒有樹心的樹,仍然可以獲得養料,還能繼續活下去。但是一旦樹木沒有了樹皮(或韌皮部),也就割斷了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時間長了樹木的根系無法獲取營養而死亡,進而樹木也就會死亡。所以又有“樹怕傷皮,不怕空心”的說法。因此朽爛掉的“樹心”主要是古樹的部分木質部。2.C 巖石碎屑、粉末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3.甲 赤道附近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年輪的形成與形成層的活動狀況有關,由于一年中氣候條件不同,形成層活動有盛有衰,這就使其所形成的細胞有大有小,細胞壁有薄有厚。因此,不同季節所形成的次生木質部的形態出現差異,因而出現年輪。由于氣溫、水分等環境條件較好時,形成層細胞開始分裂,分裂后的細胞大而壁厚,顏色鮮嫩,因此甲所示部分是在氣溫、水分等環境條件較好的時候形成的春材。與本地樹木相比,生長在地球赤道附近的樹木,往往沒有明顯的年輪,由于赤道附近無明顯的四季之分,形成層的活動幾乎整年不停,這樣在木材中就難以看出生長輪或年輪的分界線。4.(1)上 (2)ABC5.(1)氣孔(2)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3)韌皮部(4)該植物中含有14C同位素的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成含有14C的二氧化碳,并通過氣孔被釋放到周圍的空氣中(1)14CO2主要是通過氣孔進入到葉片中,進行光合作用。(2)光合作用的表達式為: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3)有機物是通過韌皮部中的篩管自上而下從葉片運輸到根部,故14C主要是通過莖中韌皮部中的篩管運輸到根部。(4)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還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釋放二氧化碳到空氣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