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時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課標要求:描述世界是永恒運動的,領會全面地、發展地看問題的意義。核心素養:政治認同:明確判斷發展的實質,正確認識新舊事物;認同并自覺堅持新發展理念。科學精神:科學分析量變與質變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理解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公共參與: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與考驗,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果斷地抓住時機,努力地學習和生活。思維導圖核心考點一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1.發展的普遍性及實質發展的 普遍性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認識都是不斷發展的,發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論 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反對靜止和僵化的保守思想2.發展的實質(1)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2)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的事物。(3)舊事物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最終會走向滅亡。(4)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的原因①新事物汲取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②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提醒] ①任何發展都是變化,但并不是任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前進的、上升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②新事物一般是新出現的事物,但新出現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判斷新事物的標準: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是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考向一 發展的普遍性典例1 從引進時速200千米的高速列車技術,到自主研發時速350千米、380千米的“和諧號”動車組,從京津城際鐵路、京廣高鐵、京滬高鐵的運營,到哈大高鐵的開通,我國正跨入引領世界的“高鐵時代”。這說明( )①發展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②自然界是發展的,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③事物發生質變意味著發展④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發展中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題干中強調我國“高鐵時代”的變化發展,體現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人的認識是發展的,不是強調自然界的發展,②不符合題意。質變有向好的方向變化也有向不好的方向變化,而發展是向上、前進的變化,③說法錯誤。變式1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改革是奔著問題去的,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要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信心和決心。這一要求的哲學依據有( )①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②聯系具有客觀性和多樣性③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④世界是永恒發展著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材料沒有體現聯系的多樣性,②排除。材料強調事物發展的方向,沒有涉及發展道路的曲折性,③不符合題意。考向二 發展的實質典例2 (2021·山東高考)1956年2月,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為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題詞:“作始也簡,將畢也巨。”中國共產黨在一大召開時只有50多名黨員,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迎來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輝煌歷程中,發展成為擁有9 100多萬黨員的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由“簡”到“巨”的事實證明了( )①符合歷史前進方向的事物充滿旺盛的生命力②凡是擁有強大力量的事物前途必定是光明的③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事物是不可戰勝的④量變向質變的轉化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圖示法理解發展的實質變式2 在我國醫學領域,一種革命已悄然而至。長期以來以“心死亡”判定死亡的標準將被“腦死亡”取代。“腦死亡”不再僅是一種理念,而且已經有了首次的實踐。當然,其中必然有陣痛,有疑惑,但這畢竟是科學和理性的選擇,是對人的生命的最大尊重。“腦死亡”代替“心死亡”體現了( )A.新事物和舊事物是根本不同的B.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東西C.事物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D.發展就是顯著的運動、變化答案 C解析 A說法錯誤,新事物和舊事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不能說二者是根本不同的;B不符合題意,材料并沒有強調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東西;D說法錯誤,發展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發展不等于顯著的運動、變化。易錯點一 誤認為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提醒 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但并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唯物辯證法的發展概念揭示了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趨勢是前進和上升的。訓練1 一切事物都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下列對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關系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發展揭示了萬事萬物的各種運動、變化所包含的前進和上升的趨向性②事物都是運動、變化著的,但并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③運動、變化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過程,也就是發展④發展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A解析 ③錯誤,運動、變化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過程,但不一定是發展;④錯誤,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易錯點二 混淆判斷新舊事物的標準,認為新出現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提醒 判定一個事物究竟是新事物還是舊事物的標準,不是形式的新舊,不是出現時間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強弱,其根本標志在于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訓練2 有人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搞“科學算命”,并稱之為“發展”。該觀點( )A.正確,因為它肯定了先進信息技術在人們命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B.正確,因為它正確理解了發展的實質C.錯誤,因為它違背了運動、變化與發展的內在聯系D.錯誤,因為它沒有正確理解發展的實質答案 D解析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科學算命”是舊的內容以新的形式出現,這不是發展,故D符合題意。A、B、C均說法錯誤。核心考點二 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1.事物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1)量變與質變量變 質變含義 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 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特點 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 根本的、顯著的變化呈現 狀態 統一、相持、平衡和靜止等 統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等結果 事物還是自身,沒有變成另一事物 事物不再是其自身,變成了另一事物[提醒] 量變說明事物處于相對靜止狀態,由于構成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地位沒有發生易位,因此事物暫時保持其根本性質不變。(2)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辯證 關系 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②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③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方法論 ①要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②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提醒] ①發展通過質變實現,但質變不一定是發展,只有上升的、前進的質變才是發展。②量變和質變都很重要,不能說誰比誰更重要。③并非只要有量變就會引起質變,或認為量變的總和就是質變。④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夠引起質變。2.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通過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其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的否定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 ②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經歷曲折的過程原理 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方法論 ①我們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提醒] 區分事物發展的總趨勢、道路、途徑類別 內容及理解總趨勢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這是指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的總體方向,而不是指事物發展的各個具體階段的方向都是前進的。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任何力量都改變不了的道路 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發展的各個具體階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能是前進的,也可能是停滯的,甚至是倒退的,事物發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途徑 一切事物發展的途徑都是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拓展提升] 全面理解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發展的普遍 性及實質 發展具有普遍性,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的途徑 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發展的狀態 量變與質變的統一發展的原因 發展是內因(內部矛盾)和外因(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發展的規律 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有規律的發展的根 本途徑 辯證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考向一 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典例1 (2021·浙江1月選考)長三角一體化是我國一項重要的長遠發展戰略,決不是一日之功,因此,要有歷史耐心,要謀劃長遠。這里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①質變以數量增減為必要前提②質變以統一物解體為呈現狀態③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生質變④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發生質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D變式1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披荊斬棘,100年風雨兼程,100年滄海桑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乘風破浪,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這說明事物發展的狀態是( )A.普遍性和客觀性的統一B.量變和質變的統一C.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D.肯定和否定的統一答案 B解析 A說法錯誤,事物發展的狀態是量變和質變,不是普遍性和客觀性的統一;C說法錯誤,前進性和曲折性是事物發展的途徑,不是事物發展的狀態;D說法錯誤,肯定和否定不是事物發展的狀態。考向二 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典例2 (2021·全國乙卷)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習近平在談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時強調,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以上論述蘊含的辯證法道理是( )①新事物代替舊事物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②新事物總是在不斷克服困難與挫折中發展進步的③困難越多、挫折越大,越有利于新事物的成長④新事物與舊事物的界限是由矛盾的同一性確定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適度的困難和挫折有利于新事物的成長,但新事物產生之初往往力量微弱,過量的困難、過大的挫折會阻礙新事物的成長,③錯誤。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強調的是矛盾雙方的聯系。新事物與舊事物的界限強調的是新事物與舊事物的差別,應是由矛盾的斗爭性確定的,④錯誤。變式2 籃球運動是一項世界性的體育運動,深受世界人民喜愛。起初,這項運動將兩只竹筐分別釘在健身房內看臺的欄桿上,每次投球進筐后,要爬梯子將球取出再繼續比賽;以后逐步將竹筐改為活底的鐵籃,再改為鐵圈下面掛網。所以,最初人們稱這種游戲為“筐球”,很長一段時間之后,才定名為“籃球”。“籃球”的發展過程說明( )①事物發展有前進性,并且受周期性所制約、所支配②發展的總方向是前進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迂回的③辯證的否定是聯系與發展的環節,其實質是“揚棄”④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是回到出發點的矛盾運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①說法錯誤,事物發展的周期性受前進性的制約和支配;④中“回到出發點的矛盾運動”的表述是錯誤的。易錯點一 誤認為量變必然引起質變訓練1 《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明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目標,到2022年,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學有效;到本世紀中葉,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備。這表明( )①量變必然會引起質變②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③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④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 B解析 ①錯誤,量變不一定會引起質變,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②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沒體現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易錯點二 誤認為任何事物的量變引起的質變都是事物前進的、上升的運動和變化訓練2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要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從辯證法的角度,這是基于( )A.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物在質變中實現發展B.量變達到一定程度,要果斷抓住時機以實現事物的飛躍C.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D.質變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答案 D解析 A錯誤,質變有上升和倒退之分,事物在質變中不一定實現發展;B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果斷抓住時機以實現事物的飛躍;C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主觀題熱考點 對“發展的觀點”的考查熱點緣由:世界是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著的,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量變與質變是事物發展的狀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這引導我們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與考驗,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果斷地抓住時機,努力地學習和生活。因此,在復習備考中要牢牢把握發展的基本觀點,注意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時政靈活運用知識。體現類 結合材料,運用發展觀的相關知識,談談對材料中現象或做法的認識原因類 結合材料,運用量變與質變的知識,說明材料中現象或做法的原因或意義辨析類 運用發展觀的相關知識,說明某一觀點的合理性措施類 結合材料,運用發展觀的相關知識,說明如何解決材料中的問題(2020·山東高考,節選)“新故相推,日生不滯。”70多年來,新中國不斷發展壯大,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與新事物一起成長①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歷史,是一部與新事物同行、和新事物一起成長的歷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到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再到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從產業扶貧中的“公司+合作社”,到城市共享經濟的“互聯網+”,再到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新事物層出不窮,②一樁樁一件件,體現出發展不止、變革常新的社會發展規律,刻印下國家與新事物一起成長的深深足跡。結合材料,從唯物辯證法角度,闡明我們應該如何與新事物一起成長。(8分)解題流程獲取信息 調用知識審 設 問 知識限定:唯物辯證法角度 新事物與舊事物,闡明什么是新事物(即新事物的優點)設問指向:闡明我們應該如何與新事物一起成長題目類型:措施類審 材 料 信息點①: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再到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 從“善于發現新事物并熱情支持其成長壯大;接受新事物一時的不足,并克服困難促使新事物日臻完善”的角度,闡明我們對待新事物的態度信息點②:與新事物一起成長 從“樹立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勇于開拓創新”的角度,闡明我們該如何更好地促進新事物的成長寫 答 案 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我們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善于發現新事物并熱情支持其成長;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接受新事物一時的不足,并克服困難促使新事物日臻完善;樹立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勇于開拓創新。(1)世界是永恒發展的,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2)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要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3)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4)事物的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5)事物的發展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6)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聯系和發展的環節,要求堅持創新。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習近平總書記以豪邁的自信、激昂的壯志,向世界發出莊嚴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實現偉大夢想就要頑強拼搏、不懈奮斗。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結合材料,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闡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我們如何做到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答案 (1)社會主義建設是歷史與未來的統一,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必須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重溫歷史,審視當前,展望未來。(2)事物的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我們要乘勢而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有機銜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更為扎實的前進基礎。(3)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新征程中,我們既要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充滿信心,又要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課時精練一、選擇題1.2021年8月15日,復興號高寒動車組首次在我國最東端高寒高鐵線路試跑成功。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高寒動車組是復興號家族中的最“抗凍”的成員,擁有耐低溫、耐冰雪的“獨門絕技”,在零下40 ℃的極寒環境下也能奔跑如常。復興號高寒動車組的試跑成功體現了( )①新出現的事物必然取代原有的舊事物②新事物具有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③符合客觀規律的新事物具有遠大前途④新事物在全面克服舊事物中發展自己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①錯誤,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新出現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④錯誤,新事物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而不能說新事物在全面克服舊事物中發展自己。2.這是一條神奇的鐵路,開啟“中國速度”,領跑高鐵發展“黃金十年”,十年來我國從引進時速200公里高速列車技術,到自主開發時速350公里、時速380公里“和諧號”動車組;從京津城際鐵路、武廣高鐵運營,到京滬高鐵開通,中國迅速跨入引領世界的“高鐵時代”。這說明( )A.發展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B.事物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C.事物的任何運動變化都會成為發展D.事物有相對靜止的狀態答案 A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下列說法蘊含的哲理與其相近的有( )①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要勤練不輟③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階段努力一蹴而就④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①體現了實踐的重要性,③體現了量的積累的重要性,均不符合題意。4.“當一切都看起來無濟于事的時候,我去看一個石匠敲石頭。他一連敲了100次,石頭仍然紋絲不動。但當他敲第101次的時候,石頭裂為兩半。可我知道,讓石頭裂開的不是那最后一擊,而是前面的一百次敲擊的結果。”某球隊更衣室里懸掛的這段格言啟示我們( )①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②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導致質的飛躍③事物發展的趨勢是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④只有善于抓住時機,才能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③錯誤,事物發展的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發展的狀態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我們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④說法過于絕對。5.“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亂”“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意在提醒人們認識和處理事物時注意防微杜漸、洞察先機。這些飽含中國智慧的名言體現的辯證法道理有( )①事物的量變是漸進的,但會引起事物的質變②只有認識事物的量變,才能把握事物的質變③沒有質變就沒有事物的發展④事物的變化發展表現為事物在新質基礎上的量變過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③不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未體現質變與發展的關系;④錯誤,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次質變并不是事物發展的結束,事物會在新質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6.2021年,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跨入新發展階段。這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階段。這說明( )①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②量的積累不可避免帶來質變③事物變化存在量變和質變兩種不同的狀態④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D7.2021年6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空間站和航天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帶動眾多科技領域的進步,促進航天成果的廣泛應用。由此可見( )A.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B.航天技術與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存在必然聯系C.航天技術是引領我國科技創新的根本動力D.進入空間站是我國載人航天事業一次質的飛躍答案 D解析 A不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B說法過于絕對;C錯誤,矛盾是引領我國科技創新的根本動力。8.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總是“金句”頻出,既充滿溫情、催人奮進,又蘊含哲理。下列選項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①“上下同欲者勝”——優化系統內部結構形成合力②“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難折斷”——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③“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新出現的事物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④“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體現了事物的發展是新事物戰勝舊事物的過程,③中認為新出現的事物是新事物的說法錯誤;④錯誤,“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體現的是事物是運動變化的,而不是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9.美國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里提出了一個概念:黎明的感覺。每天一夜醒來,一切都成為過去,然后又一個新的開始,用黎明的感覺來重新感覺這個世界。黎明的感覺,就是中國古代所說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啟示我們應該( )①對新事物滿懷期待和信心,不斷創新②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超越自我③排除外界客觀條件的影響,大膽想象④不畏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勇于克服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答案 C解析 ③錯誤,人不能排除外界客觀條件的影響;④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二、非選擇題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理論是實踐之基,實踐是理論之源。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體要求,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實踐性。“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力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行動指南,我們要眾志成城、勇往直前,準確把握“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內涵實質和實踐指向,并落實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凝聚起奮進第二個百年新征程、再創新時代輝煌的磅礴偉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聚力奮斗。結合材料,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分析說明我們如何做到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聚力奮斗。答案 (1)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歷史與未來的統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重溫歷史,審視當前,展望未來。(2)事物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我們要乘勢而上奮力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更為扎實的基礎。(3)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在新征程中,我們既要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信心,又要眾志成城、勇往直前、不畏艱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