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4 酸堿中和反應教學設計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課題從實驗入手來介紹中和反應。中和反應是酸和堿的重要性質,是貫穿酸、堿、鹽知識體系的一個重要紐帶,既建立了酸和堿之間的聯系,又為鹽與復分解反應奠定了基礎。同時還為高中學習中和滴定做準備,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有著廣泛應用。因此,在課程標準中,中和反應體現在兩個一級主題里,既是《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酸和堿的主要性質,又是《物質的化學變化》中復分解反應的典型反應,學習本節內容能使學生能充分了解化學與生產生活的聯系。為了說明中和反應的產物,簡單介紹了鹽的概念。教材安排的活動與探究,目的是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增強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中和反應在實際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沒有簡單將它作為酸或堿的性質來介紹,而是綜合起來專門編成一個課題來說明。本節課安排在常見的酸和堿之后,學生在有了酸、堿性質的基礎之上再來學習本節課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時為下一節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這種安排有助于學生對新舊知識的重新構建。(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通過實驗探究初步領會中和反應的概念。2、理解中和反應的實質3、了解中和反應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過程與方法:1、通過學生自主的實驗探究,初步學會判斷化學反應是否發生的一些方法。2、通過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進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3、通過中和反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化學與社會的密切關系,提高自身科學素養。(三)教學的重難點1、教學重點:中和反應的定義、實質及其應用。2、教學難點:中和反應的探究過程和反應實質的理解。二、學生學情分析通過前三節的學習,學生了解到了一些常見的酸和堿。認識了酸堿的一些化學性質;并且知道了強酸、強堿具有腐蝕性,知道了酸和堿能夠使酸堿指示劑變色。學會了在實驗中正確操作,也具備了一定的問題探究能力,對于小組合作學習也有了一些經驗,為本節課的探究奠定了基礎。在此之前學生接觸的化學變化一般都伴隨有明顯的現象,他們習慣于根據現象判斷反應的發生,許多酸堿溶液混合后因為沒有明顯的現象發生,學生對中和反應能否發生可能會抱有疑惑,這是本節課需要解決的難點,也正是探究活動的切入點。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可以從離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應容易發生的原理,掌握中和反應的實質,為高中化學中學習酸、酸性氧化物、酸式鹽與堿、堿性氧化物等物質的性質,以及“離子反應”,打下良好的基礎。對生活中的一些中和反應的應用 ,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主要由學生自學來完成,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三、教學用具:多媒體輔助實驗儀器:試管、燒杯、膠頭滴管、玻璃棒、玻璃片、pH試紙等實驗藥品:水、NaOH溶液、Ca(OH)2 溶液 鹽酸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等四、教學方法:講授法,合作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等五、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六、教學過程:1.復習導入(1)舉出常見的酸和和堿,他們有什么共性?(2)酸堿與指示劑有怎樣的作用。(3)情境導入:引入夏天蚊蟲叮咬后,采取不同緩解疼痛的方法,感受到酸堿發生了反 應,引入酸堿反應的話題,激發學生求知欲。設計意圖:復習相關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2. 新課教學:(1)酸堿中和反應演示:取一支試管,加入適量氫氧化鈉溶液。向試管中滴加稀鹽酸。啟發學生思考:實驗中無現象說明什么問題呢?酸與堿是否發生了反應?如果發生反應會有什么特點?下面我們一起探討酸與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設計意圖:生成本節課最核心的問題,激起學生對本課題的探究興趣。啟發引導:分析問題:實驗中沒有明顯的變化,是否就能下結論說:酸和堿之間不發生反應呢?當然不能,我們前面學過的一些反應也沒有明顯的實驗現象,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以及剛學過的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顯然這個實驗方案不能判斷酸和堿能否發生反應,還需要從剛剛學過的酸和堿的性質中找到可以借用的指示劑。引導學生判斷化學變化是否發生,不能只根據沒有明顯的現象就輕易下結論說反應不進行,同時也教育學生看問題不能只停留于表面。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學生活動:組間討論,各個實驗方案的可行性和優劣。根據實驗臺上所提供的試劑,自主設計選用合適的方案來證明NaOH與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學生的設計方案可能有:方案一: 滴酚酞溶液 滴加稀鹽酸稀NaOH溶液(無色)→→→→→→溶液變紅→→→→→→→→→→溶液紅色變無色,振蕩 振蕩方案二: 滴酚酞溶液 滴加稀NaOH溶液稀鹽酸(無色)→→→→→→→→→溶液無色→→→→→→→→→溶液無色變紅色振蕩 振蕩方案三:滴石蕊溶液 滴加稀鹽酸稀NaOH溶液(無色)→→→→→→溶液變藍色→→→→→→→→→溶液變紫色振蕩 振蕩方案四: 滴石蕊溶液 滴加稀NaOH溶液稀鹽酸(無色)→→→→→→→→→溶液變紅色→→→→→→→→→溶液變紫色振蕩 振蕩設計意圖:學生從較不完善的實驗設計到完善的實驗設計,通過推敲,讓學生體會到探究是一個趨近完美的過程。教師 :征求和暗示其它方案,驗證酸堿之間發生了反應。此過程的設計主要落在酸和減的通性的基礎上,如果不能得到酸或堿存在的現象,則證明酸和堿反應了。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視讓學生描述實驗現象:溶液顏色和pH值的變化教師分析并【板書 】 HCl﹢NaOH = NaCl ﹢H2O發問:其他的酸和堿也能發生反應嗎?讓學生完成Ca(OH)2 和 HCl 的反應實驗。設計意圖:尋找普遍規律。學生仿寫: Ca(OH)2 + HCl = NaOH + H2SO4 = 得出結論:酸和堿可以發生中和反應(2)酸堿中和反應的實質發問:在酸和堿混合時到底溶液有哪些變化?教師播放:酸堿中和反應的微觀過程視頻,使學生直觀地感受中和反應的實質。學生觀看并思考鹽酸、NaOH溶液中的微粒:HCl=H++Cl-,NaOH=Na++OH-鹽酸與NaOH溶液混合:鹽酸中的H+與NaOH溶液中的OH-結合生成了H2O分子。鹽酸中的Cl-與NaOH溶液中的Na+在反應前后不變。老師板書:中和反應的實質:H++OH-= H2O。設計意圖:使學生對中和反應為什么很容易發生有了深刻的理解。(3)酸堿中和反應的應用過渡:中和反應在實際生活中有什么用途?閱讀課用本,歸納應用學生閱讀:閱讀相關內容自學,討論交流,了解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要求學生看書,通過問題自己找出知識點。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把課堂引向中和反應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化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思維訓練:重在加深對中和反應的理解,既與中考試題鏈接,又訓練了學生的能力。又為歸納中和反應過程溶液的變化打下基礎。拓展延伸,反思總結挑戰自我:中考真題演練,在中考真題的基礎上歸納溶液酸堿度是可以改變的,其中包括稀釋和中和反應。七 小結:讓學生談本節課收獲,學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認識?設計意圖:本節課的總結,由學生自我評價本節課的收獲,包括知識和方法情感上的收獲。根據學生回答再點撥。這樣鼓勵了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對中和反應實質及中和反應的廣泛應用的認識,進行自評與互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和方法。八 課后作業:寫出要求的中和反應的方程式,鞏固新知,提高動手能力。填寫課后習題,回歸課本,鞏固基礎,拓展思維。九、板書設計7.4 酸堿中和反應一、中和反應1、定 義:酸跟堿生成鹽和水的反應2 表達式:酸 + 堿 ==== 鹽 + 水3、實 質:H++OH-==== H2O二、中和反應在實際中有廣泛應用1、改變土壤酸堿性;2、處理工廠廢水:3、用于醫藥;4、用于日常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