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常見的化學反應——燃燒》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認識燃燒發(fā)生的條件;會運用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問題。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燃燒條件、滅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提高學生評價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能科學地認識研究燃燒、滅火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作用。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彼此合作的意識。重點、難點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難點:燃燒條件的實驗探究。教學策略:為了解決“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兩個重點問題,用 “問題—探究教學法”和“討論教學法” 。教學用具:棉花球、玻璃棒、小蠟燭、小木條、小煤塊、火柴、玻璃杯、扇子、抹布、水、土、剪刀、燒杯、坩堝鉗、酒精燈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看魔術表演嗎?下面老師給大家表演一個魔術好不好? 交流與討論:請同學們把自己學習過或生活中了解的2~3個燃燒事例及其燃燒現象填寫在學案的表1(課本88頁的表4-1)內。 演示“小魔術”—燒不壞的手帕。通過舉例導出燃燒的定義。設問“為什么在熊熊大火之后手帕卻完好無損呢”?導入對燃燒條件的探究。 從“小魔術”引入課題,使同學們體會到化學的神奇,激發(fā)了同學們的求知欲。燃燒條件的探究 探究實驗(一)提出問題 進行猜想請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燃燒的例子, 然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對燃燒所需的條件進行大膽猜想。(二)制定計劃 設計實驗你的實驗桌上是老師課前幫你準備的實驗用品,請你根據這些實驗用品和你的猜想設計實驗。實驗用品:棉花球、玻璃棒、小蠟燭、小木條、小煤塊;坩堝鉗、酒精燈、火柴、玻璃杯( 三)實驗探究 得出結論步驟一:1.用坩堝鉗分別夾取一小團棉花球(或小木條)、玻璃棒放到酒精燈火焰上,觀察兩種物質是否可以燃燒 步驟二:2.分別點燃兩支蠟燭,豎直放在平整的桌面上,將其中一支蠟燭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 步驟三:3.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木條(或棉花球)和煤塊.觀察、比較小木條和小煤塊燃燒所需要的時間 2.根據實驗探究得出燃燒的條件(1)可燃物(2)與氧氣(或空氣)接觸(3)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3.引導得出著火點的定義4、“燒不壞的手帕”魔術大揭秘(四)加深理解,創(chuàng)新實驗5、總結:燃燒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要同時具備才能發(fā)生燃燒。 1、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對燃燒所需的條件進行大膽猜想。2、全班分為九個小組,按照老師提供的實驗用品,設計實驗。五分鐘后,請各小組學生匯報設計結果,并請其他組同學評價方案。3、按照最佳方案步驟(投影)完成“燃燒的條件”實驗。教師積極參與到同學們的實驗探究中,指導同學們安全、正確的完成實驗鼓勵同學們的積極的動手和思考問題。提出探究時出現的小問題。避免再犯。八分鐘后,請各小組學生匯報實驗現象,根據實驗現象一起討論燃燒的條件。將著火點比喻成鐵、銅等物質的密度。不能隨便改變。根據燃燒的條件,思考“小魔術”中的手帕為什么燒不壞。“小魔術”大解密【問題思考】(1)左圖中水中的白磷為什么不燃燒?(2)左圖中紅磷為什么也不燃燒?(3)本實驗應用了什么樣的實驗方法? 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從而激發(fā)了同學們對探究的熱情。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交流使學生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形象的比喻使同學們更容易接受著火點不能降低。根據所學的內容,解釋魔術的奧秘,同學們初嘗掌握新知識的喜悅。加深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燃燒條件”理解,并使學生認識控制變量是化學實驗中常用的實驗方法。創(chuàng)設情景自然過渡 出示圖片燃燒造福于人類燃燒給人類帶來災難2013年6月7日,福建省廈門市一公交車起火。事故造成47人死亡、34人因傷住院。2013年6月3日,吉林寶源豐禽業(yè)公司發(fā)生火災。共造成120人遇難,77人受傷。 2013年5月31日,中儲糧林甸國家級儲備糧庫,78個儲糧囤表面著火,造成經濟損失近億元。 物質具有兩面性,燃燒會造福于人類,但控制不當將演變成無情的火災。近一個月來,我國就先后發(fā)生了多起火災事故,不僅給國家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也使很多人在事故中傷亡。我們應掌握有效的滅火方式,將火災的損失降到最低。滅火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以近期發(fā)生的火災過渡到燃燒有利還有弊。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認識事物,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待事物。滅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實驗探究用燃著的蠟燭模擬火災場面,讓學生開動腦筋,展開豐富聯想。用盡可能多的方法將燃著的蠟燭熄滅。并思考為什么該方法有效。 方法有以下幾種:1、用嘴吹滅蠟燭。原理是降低溫度至著火點以下。2、用玻璃杯罩住蠟燭。原理是隔絕氧氣。3、用扇子扇滅蠟燭,原理是降低溫度至著火點以下。4、用水把蠟燭澆滅,原理是降低溫度至著火點以下。5、用土蓋滅蠟燭,原理是隔絕氧氣。6、是濕抹布蓋滅蠟燭,原理是隔絕氧氣。7、用剪刀剪掉了蠟燭的燭芯,使火焰熄滅了,原理是將可燃物隔離燃燒區(qū),與火源隔離。2.根據實驗探究得出滅火的原理(1)將可燃物撤離燃燒區(qū)(2)隔絕氧氣(或空氣)(3)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三者任滿足其一。 1.分為九個探究小組進行實驗探究,實驗通過競賽形式,評比哪組學生想得辦法多而且有效。2.完成學案所給的表2積極參與到同學們的實驗探究中,發(fā)現他們的問題,給予適當的提示,讓整個探究過程順利進行。6分鐘后,派一個代表交流討論結果。其他同學補充和完善。鼓勵各組的實驗方法。歸納總結出正確的滅火原理。 給定實驗目的,請同學們自主設計實驗。開放式的探究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實驗能力。競賽形式,提高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滅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應用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應該怎樣滅火,其原理是什么?(1)炒菜的鍋起火了;(2)做實驗時,不慎碰倒酒精燈,酒精在桌上燃燒起來; (3)由于電線老化,短路起火;(4)鄰居吸煙,不慎引燃被子發(fā)生火災;(5)森林在打雷閃電時起火。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著火點的方法將其熄滅是否可行。為什么?(本課疑點) 根據滅火的原理完成題目“著火點是否可以降低”是本節(jié)課的疑點。 1.將理論用于實際,使學生掌握有效的滅火方法。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責任感。2.以提問的形式提出本節(jié)課的疑點。游戲天地 闖關行動:請用“燃燒和滅火”的化學知識解釋下面的成語? 釜底抽薪、火上澆油、煽風點火、抱薪救火、杯水車薪 本游戲設計了五個成語,以闖關的方式用“燃燒和滅火”的知識請同學們解釋成語。 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本節(jié)習題通過游戲的方式出現,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火災自救常識 看視頻學習“遇到火災如何自救” 認真看視頻。遇到火災,學會自救。 學會一門自救常識,激發(fā)同學們對化學學習的熱情。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你有那些收獲呢? 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內容。 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總結本課的重點。同學對本課的重點由短時記憶過渡到有效的長時記憶。課下作業(yè) 1、電影院、學校、幼兒園、網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較大的場所,一旦發(fā)生火災損失慘重,請任選一地,根據其特點,設計預防火災的方案或考察該場所的預防火災的方案。(包括萬一發(fā)生火災時需要采取的滅火和自救措施)2、課下上網查詢“常見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和適用范圍。 學生可分組合作調查,也可獨立完成,寫一篇調查報告。 改變傳統的作業(yè)形式,將課堂延伸到同學們的生活中,進一步拓展所學的內容,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板書設計:4.1燃燒和滅火一、燃燒:是一種發(fā)光、發(fā)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 。二、燃燒的條件:(1)物質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與空氣(或氧氣)接觸;(3)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三、滅火的原理:(1)將可燃物撤離燃燒區(qū);(2)隔離空氣(或氧氣);(3)使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四、防火安全常識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是引導探究法的靈活運用。教師靈活的引導情境,學生靈活的實驗探究。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和探究能力。教師起著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主動構建知識。同時具備燃燒滿足其一滅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