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教學案例一、設計理念:1、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學習本來就是學生的事,如果老師一味地越俎代庖只能是事倍功半,還學生以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更其重要。2、注意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學習新知識。所有的知識都來自生活,那么在學習過程必須再還原其生活的本來面目,才能使之富有親和力,易于為學生所接受。3、實驗主要采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在明確實驗目的的情況下由教師提供多組相關的實驗器材和藥品,學生分組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探究,尋求合理的實驗方案并進行驗證,這樣做能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驗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課程分析:新教材的知識點在編排上基本上呈現出跳躍式的特點,也就是說,知識點之間聯系并不緊密,雖然“燃燒與滅火”和此前此后的學習有一定的關系,但是不存在未學第一、二、三章便聽不懂本節知識的可能;反過來說,即便漏掉了燃燒三個條件的學習,也不會影響關于溶液、酸堿鹽部分的學習,即舊教材上出現“承上啟下”之類的描述在這里已經失去了意義。本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了解物質燃燒的三個條件,以及滅火的原理,難度不大,不存在聽不懂的問題,但是鼓勵學生將之應用到生活情景中更有價值。三、學情分析:奧蘇伯爾說“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研究學生已經具備的背景知識很重要,否則學生將難以順利地接受新知識,但是如上所述,燃燒三條件和其它知識點聯系不強,所以如果需要分析的話,也只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于燃燒知識的積累情況。火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的現象之一,由于燃氣灶的大面積普及,學生對于燃燒的認識很不全面,而且有逐漸弱化的趨勢。雖然學校會每學期都會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知識的普及,開學第一課都是關于安全教育的內容,也會定期的有消防安全知識的講解和消防演練,但是對于農村初中的學生,此方面知識很欠缺,安全意識也并不是很強,本節課的內容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是具體應用到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可能會比較難實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不能只是教師演示、學生領會的模式了。四、學法指導:本節課的基本學習方法是實驗探究,即通過幾個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實驗的操作,對其現象的觀察,得出燃燒需要三個條件的結論。基本的課堂組織形式是分小組進行實驗,通過小組中各成員的分工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五、學習目標:1、 知識目標:能夠說出燃燒的三個條件,以及滅火的原理。2、 能力目標:能夠分析物質未燃燒的原因,舉出生活中的應用例子。3、情感目標: 防范火災的意義。六、教學方法:本節課講解燃燒的條件及滅火的原理。學生對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燒現象比較熟悉,在前面的化學學習中也已經了解了部分物質的燃燒情況,對燃燒的條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生對滅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本節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學生從生產生活實際發現和提出問題→老師引導學生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親自實施探究方案→總結歸納形成結論的方法來組織教學。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在實驗中發展學習的興趣,體現科學探究的過程。七、教學流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活動意圖一、創設情景,激情引入 上課之前教師先給學生變一個小魔術“燒不壞的棉布”,提醒學生注意實驗的現象。試驗結束后教師提問。 師:實驗過程中,我們看到棉布上著火了,但是一段時間后火熄滅了,我們觀察到棉布有什么變化呢?師:我們都知道棉布是可燃物,為什么卻沒有燃燒呢?在這里留下懸念,待學習完相關內容和再去解答。【板書】: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 認真聽老師講解,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并回答教師的提問。生:棉布著火了,火熄滅后棉布完好無損。。 通過生動的化學實驗現象將學生引入奧妙無窮的化學世界,并留有懸念,激發探究欲望。二、提出問題,激發探究動機火是人類使用的第一種工具,有了火,人類文明進步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有了火,人類文明進步翻開了新的一頁;有了火,人類文明進步的步伐大大地加快了。在許多民族的歷史上,都有關于火的美麗傳說。但是如果應用不慎,火也會成為帶來危險的罪魁禍首,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許多的麻煩,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個視頻。【播放視頻-火鍋店著火事件】,學生看完視頻后教師引導,那么我們想要很好地利用火給我們帶來能量和光明,就要明確正確的燃燒條件。 教師PPT提供燃燒條件探究圖片,學生根據教師的PPT內容,小組討論得出相應的燃燒條件,教師:【板書】一、燃燒的條件 學生認真觀察視頻內容,思考燃燒需要的條件學生小組討論得出相應的燃燒條件,討論結束后在教師引導下向全班展示,并解釋說明。 影像內容能夠更加生動的表現整個變化過程,培養學習興趣。問題現象與分析推斷1、物質是否可燃 火柴可燃嗎?沙子、石頭可燃嗎? 燃燒首先需要的條件是 2、物質是否需要與空氣(氧氣)接觸 在空氣中,已點燃的蠟燭能維持燃燒嗎?用燒杯倒罩住呢?燃燒還必須具備的條件是 3、物質是否要達到一定的溫度;而且各種物質是否有不同的溫度要求 室溫下存放的蠟燭會燃燒嗎?點燃后呢?燃燒需要的另一條件是 ,而且各種物質要求的溫度師:蠟燭和石頭,如果想要照明會選擇點燃什么呢?為什么? 師:我們將一支燃燒的蠟燭上方罩一只燒杯,會有什么現象呢?為什么?師:我們想要點燃一支蠟燭、一塊煤,一般選擇什么辦法呢?師:那么這個“點”的過程我們是在做什么呢? 通過上述的探究活動,我們明確,燃燒的條件是什么呢?【板書】物質是可燃物。與空氣(氧氣)接觸。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師:這里所說的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化學上我們稱它為著火點,它是物質的固有屬性,不能隨意改變。 生:蠟燭,因為蠟燭可燃而石頭不可燃。 生:蠟燭逐漸熄滅,因為燒杯內的空氣逐漸被消耗完,所以蠟燭逐漸熄滅。生:點燃蠟燭用火柴,點燃煤不能用火柴,而是要用紙或者柴幫助燃燒。生:升高溫度。生:1物質是可燃物。2與空氣(氧氣)接觸。3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 著火點是物質的固有屬性,不能升高,也不能降低。不同物質的著火點不同,如白磷的著火點是40℃左右,意味著放在手心里,就會燃燒;而紅磷的著火點超過了200℃。 通過本環節的學習,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以躍然于紙上,為后續的實驗探究奠定基礎,然學生在明確實驗原理和目標的情況下去探究,提高試驗的成功率、節約課堂時間。學生明確了紅磷和白磷著火點存在的巨大的差異,再次基礎上進行后續探究,能然學生有的放矢,進行科學探究。【展示拓展】同學們在明確了燃燒條件的基礎上,回顧課前教師提供的小魔術,在教師的提醒下,小組交流,得出棉布不能燃燒的真正原因,并進行展示。教師告訴學生,棉布提前浸在70%的酒精溶液中。 答:酒精著火點比較低,所以在棉布上燃燒,酒精燃燒的過程中產生熱量,但是酒精中的水分蒸發又會吸收熱量,所以最終熱量沒能達到面部的著火點,棉布完好無損。 前后照應,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科學探究意識。【合作交流】我們已經明確燃燒的三個條件,那么要想然物質燃燒,燃燒的三個條件具備幾個就可以達到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探究實驗,等看完實驗后同學們一起來回答老師的這個問題。【創新實驗】【播放視頻】水中煙火。 生:注意觀察教師提前錄制的視頻,并回答教師的問題。 本環節,課本上的實驗對空氣有較大的污染,為了提醒學生注意環境保護,提倡綠色化學,所以提前設計并錄制了視頻,水中煙火。本實驗能夠有效的探究燃燒的條件,并且實驗現象有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驗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物也全都收集在廢舊的飲料瓶中,能夠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創新實驗】:本部分內容由教師設計試驗思路和實驗的步驟,在課堂上讓之前實驗過程中表現較好的一組同學動手去完成實驗的操作,其他同學集中注意力去觀察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及存在的問題,并且注意去觀察實驗現象,完成實驗報告。器材:酒精燈,大試管,棉花,高錳酸鉀,帶導管的橡皮塞,鐵架臺,水槽,白磷,熱水(70度左右),礦泉水瓶(硬質)。操作及現象:連接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高錳酸鉀加熱制取氧氣)。取一只廢舊的透明的硬質飲料瓶,向其中加入一小塊白磷,觀察到白磷不燃燒。向裝有白磷的飲料瓶中加入三分之一瓶左右的熱水(70度左右),觀察到白磷不燃燒。點燃酒精燈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用向上排空氣法在飲料瓶中收集氧氣,收集滿后撤出導管,迅速擰緊瓶塞,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震蕩飲料瓶,觀察到神奇的“水中煙花”,實驗結束后觀察到飲料瓶中充滿了白煙。待裝置冷卻后整理并清洗實驗儀器。(課本上和習題練習的過程中,本實驗都是在燒杯中放一小塊白磷,燒杯中加入熱水,在燒杯上蓋一塊玻璃片,玻璃片上放一小塊紅磷和白磷,探究燃燒的條件,但是這樣做燃燒后的產生的物質會污染環境,而且實驗的現象也不是很明顯,操作存在一定的危險,改進后的實驗不但能幫助學生掌握燃燒的條件,還能再一次鞏固復習氧氣的制法,實驗過程簡單而便于操作,實驗原理簡單明了,實驗產生的污染環境的物質也被及時處理,最主要的是用礦泉水瓶作為實驗的儀器,變廢為寶,能較好的增強學生的廢物回收利用的意識,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探究的欲望強烈,最終看到實驗現象的時候同學們都表現得很驚喜,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課堂氣氛也達到了高峰,有效的提高教師創新試驗的興趣,提高了化學教師教學熱情。)看完視頻全班學生齊聲回答燃燒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分組實驗,交流實驗結論。 我們知道物質要燃燒需要滿足燃燒的條件,那么現在火已近燒起來了,接下來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來滅火吧!那么同學們知道怎么去滅火嗎? 同學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從燃燒條件入手探究得出滅火原理的條件。【板書】二、滅火原理1、清除可燃物。2、隔絕空氣(氧氣)。3、降低溫度至著火點以下。【科學探究】師:同學們已經探究得出了滅火原理,那么要滅火時需要具備幾個滅火條件才能完成滅火呢? 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得出滅火原理,并齊聲回答和教師一起完成探究內容。生:只需其一。 新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是本節課的高潮。電腦屏幕顯示了火災的危害,學生產生了危機意識,所以在這一部分學習過程中,就表現地更加積極。明確了滅火原理,接下來咱們就一起來滅火吧,請同學們根據老師提供的實驗用品小組合作探究想出盡可能多的方法去熄滅蠟燭!【合作探究】實驗用品: 蠟燭、火柴、剪刀、燒杯、 水、濕抹布、碳酸鈉、鹽酸、藥匙、沙土實驗目的:熄滅蠟燭。實驗步驟:利用教師提供的實驗儀器,小組合作探究得出盡量多的熄滅蠟燭的方法。實驗結論:吹滅,剪滅,沙土熄滅,濕抹布蓋滅,水熄滅,燒杯蓋滅,扇滅【展示拓展】請同學們將上述滅蠟燭的方法按照滅火的原理進行分類。 【生】1、清除可燃物。剪滅2、隔絕空氣(氧氣)。沙土熄滅、濕抹布蓋滅、燒杯蓋滅3、降低溫度至著火點以下。吹滅、水熄滅、扇滅 本環節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課堂上學生能夠利用教師提供的實驗儀器,積極地合作探究完成相關的內容,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所采取的方法,不僅僅在教師提供的實驗儀器的方位內,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利用自己喝的碳酸飲料去滅火,并且能夠深入的分析所涉及的原理。課堂氣氛達到了本節課的第二個高峰。【合作交流】我們已經有很多的方法去熄滅蠟燭,那么如果課前視頻中的事件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那么我們要如何做才能降低傷害呢? 生:打滾、石棉被包裹、脫掉衣物、不能站著或者坐著應該躺著。 本環節師生共同完成,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很高,能夠比較全面的得出所有的方法。通過本環節的學習,學生的對安全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遇到類似事件能夠采取比較合理的方法去處理。【展示拓展】同學們現在都住在樓房內,甚至在高層里,一旦高層失火同學們知不知道如何去逃生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老師播放的視頻,認真思考積累當火災發生時該如何采取正確的措施。【播放視頻】 師:火災中下列哪些行為是正確的, 哪些不可取? 從安全通道撤離,用濕抹布捂住口鼻,降低身體高度。 通過本環節內容的學習,學生在火災發生時,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選擇適當的方法、措施,合理的進行處理,減少不必要的傷害。【歸納總結】本節課內容已經全部學習完了,同學們有什么收獲呢? 一、燃燒的條件。二、滅火原理。三、安全常識。 學生齊聲回答,本節課知識點學習完成。四、情境應用,分析滅火原理【檢測反饋】:1、下圖為某化學實驗小組同學設計的制備氧氣及探究可燃物燃燒條件的實驗裝備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收集氧氣可采取的方法是 。(寫一種即可) (2) 實驗時,可觀察到銅片上白磷燃燒而紅磷未燃燒,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滿足的一個條件是 。將錐形瓶中生成的氧氣(3)通入燒杯并與杯底白磷接觸時,觀察到的現象是:2、請同學們認真分析下列生活現象中所體現的滅火原理。油鍋著火、煤氣罐氣管著火、家具著火、森林著火。3、請用“燃燒和滅火”的知識解釋下面的成語?釜底抽薪、火上澆油、煽風點火、杯水車薪、鉆木取火。板書設計教學反思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掌握教學目標,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注重興趣的激發,通過小魔術引入新課,同時留下懸念。繼而播放視頻引出燃燒合理利用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便利,不合理利用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所以需要我們正確的認識和使用燃燒,要了解燃燒需要的條件。從而引出本節課的重點,非常自然地使學生對燃燒條件產生求知欲。之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分析討論得出物質燃燒需要的條件。接下來對總結出的三個條件,提出是否必須同時滿足疑問,并利用探究實驗進行驗證,得出最終結論。之后,處理了本課一開始的遺留問題,為什么明信片沒有被燒著。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了之前的疑問,無疑使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緊接著,帶領學生“破壞”燃燒條件來分析如何滅火,又通過學生活動實踐如何滅火。在掌握了燃燒條件及滅火原理后,再反過頭處理視頻中女孩身上著火時的自救方法,學以致用。以及在高樓著火時的應急處理及自救方法。整個過程環環相扣,逐層遞進,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發地產生好奇、進行探究,課堂效果甚好。在本節課中做得比較好的是探究方法的靈活運用。首先,在新課引入的過程中,通過“小魔術——燒不壞的明信片”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易燃的紙居然在火焰包裹中卻沒有燃燒,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接下來在對課本上的演示實驗進行探究時,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在注重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時,更加注重了學生在活動中進行信息梳理以及分析推論的體驗。有效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這些身邊常見的物質、頻繁發生的現象,這些生活經驗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發揮。對知識理解和認識水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其次,本節課能根據學情靈活的處理教材中的實驗。如對“讓我們用不同方法熄滅這些蠟燭”探究實驗,則完全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極大的發揮了同學們的想象力,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使得蠟燭熄滅,并記錄采取的方法及利用的原理,在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對化學的熱愛。 本節課還充分地整合了可用的資源。如:燃燒相關的圖片以及“火鍋店著火”“逃生寶典”等視頻資料。這不僅充分發揮了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更是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習不僅充滿了樂趣,而且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容易! 經過反復斟酌、考慮污染問題之后,采取了用簡單無污染的實驗裝置來進行燃燒條件三個缺一不可的實驗探究,原因是如此進行實驗,條件對比非常明顯,實驗現象明顯,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教學效果好,方便學生對于信息的收集、加工、總結。本節課的探究也有不盡完美的地方。比如問題的提出不是由學生來完成,實驗的儀器也是既定的,而不能讓學生自己準備探究所需的儀器;不過,張教授一再強調,“誘思探究”并不是老師無所作為放任自流,而是一種有條件的探究,這種條件便是老師的適當調控;因為課堂上時間有限,實驗條件也不是很好,在上課的過程中只能將主要的精力放在燃燒條件的探究上,所以在滅火原理的探究部分處理得有點簡單,沒有充分的發揮小組的作用,對學生生活的指導作用不是很明顯,如果有條件能讓學生親身體驗滅火的過程,那么對學生今后生活中出現的火災意外事故應該會有比較明顯的指導作用,這樣才能有效地將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去指導生活,避免不必要的意外事故。本節課的創新點,在上課過程中大膽的嘗試了創新的試驗,能幫助學生掌握燃燒的條件,還能再一次鞏固復習氧氣的制法,實驗過程簡單而便于操作,實驗原理簡單明了,實驗產生的污染環境的物質也被及時收集在飲料瓶中,防止對環境的污染,最主要的是用礦泉水瓶作為實驗的儀器,變廢為寶,能較好的增強學生的廢物回收利用的意識,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探究的欲望強烈,最終看到實驗現象的時候同學們都表現得很驚喜,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課堂氣氛也達到了本節課的頂峰,有效的提高教師創新實驗的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化學教師教學熱情。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教學案例學校:白銀市第三中學姓名:陸春梅聯系電話:1821976702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