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1 空氣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3)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4)了解空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了解空氣的組成。(2)通過對空氣、氧氣等幾種常見物質的比較,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3)通過對空氣污染情況的調查,知道污染空氣的途徑及污染的危害,學會一些簡單的防治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樹立對待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2)保持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3)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2學情分析通過第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對化學實驗興趣濃厚,并且對未知的實物充滿好奇,因此空氣的教學可以給學生一種探知未知領域的神秘感,在興趣中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重點難點【重點】了解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認識空氣污染的危害。【難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初步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新課先讓同學們猜一個謎語:一物到處有,用棒趕不走;眼睛看不見,手摸也沒有;咀嚼無滋味,沒它活不久。(打一物)(空氣)活動2【活動】合作交流、解讀探究空氣的組成活動1:提問:空氣就在你周圍,為何看不見摸不著呢?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質嗎?小結:空氣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在通常狀況下)。活動2:正因為空氣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加大了人們對空氣研究的難度。既然空氣看不見,摸不著,那么我們又怎么能證明空氣的存在呢?講述:在我們物理里面就有學習到過關于空氣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1654年時,當時的馬德堡市長奧托·馮·居里克于羅馬帝國的雷根斯堡(今德國雷根斯堡)進行的一項科學實驗,目的是為了證明空氣的存在。而此實驗也因居里克的職銜而被稱為“馬德堡半球”實驗。這個實驗同時證明了空氣有壓力的存在。小結:我們可以用一個空集氣瓶在盛滿水的水槽中向下壓,集氣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部;空集氣瓶在盛滿水的水槽中側立有氣泡冒出。過渡:二百多年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活動3:設問:他是如何研究的呢?拉瓦錫的結論是什么?閱讀第26頁圖2-2“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的裝置”<歸納>拉瓦錫的結論是: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其中氧氣約占總體積的1/5。提問:那么在今天看來,他的結論準確嗎?在19世紀以前,人們深信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后來才陸續發現了氦、氖、氬、氪、氙等稀有氣體,才認識到空氣中除了氧氣和氮氣外,還含有其他的成分。目前人們已經能夠精確的測定空氣的成分。活動4:自學探究:你能總結出拉瓦錫測定氧氣體積的原理嗎?提示:利用某些方法消耗氧氣,從而使容器內壓強變小,使水或其他易觀察的物品進入容器,測定進入的水或其他物品的體積即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活動5:實驗:2-1“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觀察實驗現象紅磷在瓶中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松開水夾,水倒流至集氣瓶中,倒流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大約占氣體體積的1/5。分析:紅磷在瓶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體,減小了集氣瓶中的氣體壓強,外面的大氣壓將燒杯中的水壓入集氣瓶中。思考:為什么要在集氣瓶里放少量水?防止燃著的紅磷濺在集氣瓶上,將集氣瓶炸裂。讓生成的P2O5溶于水中。討論:下列操作會對實驗結果造成什么影響 1、裝置漏氣2、紅磷的量不足3、紅磷熄滅后立即打開止水夾4、用蠟燭代替紅磷歸納:可能會造成測定的氧氣體積小于1/5。活動3【講授】混合物和純凈物講述:通過大量的精密實驗測定,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混合物:由兩種或多種物質組成。(特點:各成分保持各自原有的性質)如:空氣、礦泉水、泥沙、白酒。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特點:有固定的組成和性質,可以用專門的化學符號表示)如:N2、O2、CO2、P、P2O5、H2O。活動4【活動】課堂小結通過這堂課,我們應該學習到以下知識點。會了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方法;知道了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還知道了混合物、純凈物的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