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化學 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課題1 分子和原子(第2課時)一、 教學背景與定位課型:新授課 1課時學生分析:經過第一單元到的二單元的化學學習,學生對化學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如:實驗觀察等等。本單從微觀的視角引導學生認識化學知識,將化學的學習從表象到內部,通過現象認識實質,也引導學生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分析化學知識。教材分析:在課題1第1課時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明白了微觀粒子具有體積小質量小,粒子之間有間隔,粒子在不停的運動等性質,可以運用這些知識解釋一些生活中的想象。那么,構成物質的離子究竟有哪些?從微觀的世界看,物質的變化又是怎么的樣的?教學方式:觀察總結、交流合作、對比分析二、教學內容分析知識與技能:知道原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認識原子的性質。過程與方法:善于運用對比的方法區分分子與原子的異同。情感價值觀:感悟微觀粒子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重 點:分子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難 點:原子概念的建立。三、教學設計方案設計內容 具體設計 設計意圖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知道原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認識原子的性質。知道分子的定義;分子與原子的區別聯系;從分子原子的角度認識物質的變化;從分子原子的角度認識物質 2、過程與方法:善于觀察對比、交流合作的學習方法。 3、情感價值觀:感悟微觀粒子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使用酸,進行物質性質的探究,增強實驗的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通過實驗探究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通過三維目標的設計,本節課不但要使“酸的性質”這一知 識目標得以實現,更要重視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參與性,使 學生在學習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提升,同時也使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培養。四、教學流程設計1、復習回顧2、通過觀察圖片認識物質的微觀構成:物質是由分子與原子構成,分子由原子構成3、在物質的變化過程中,分子原子是怎樣變化的。4、分子原子的定義區別和聯系5、總結本課時知識五、教學實錄師:分子有哪些性質?生:體積小質量小,在不停的運動,分子之間有間隔……師:用分子的性質解釋下列生活中的現象:1.走到花園會聞到花香2.濕的衣服進過晾曬會變干3.糖塊在水中會逐漸 “消失”生1:分子在不停的運動生2:分子在不停的運動……師:上面的花香,水,糖都是有分子構成的。那么,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哪些呢?(ppt)生:觀察ppt師:總結:1、分子可以構成物質。如水、 氫氣、氧氣、乙烷、氨氣。2、原子也可以直接構成物質。如鐵等 金屬。3、分子是由原子構成。如 水分子是由氫氧兩種原子構成師:提出問題:從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發、水的電解、氧化汞受熱分解這些變化有什么不同?生:討論!師:展示ppt,提示:觀察反應前后分子是否改變?生:根據上圖,在老師的引導下填寫下表師:由此可知,當分子存在時,物質的化學性質就能保持;當分子改變時,物質的化學性質就發生改變!生:所以,分子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師:對,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師:分子在物質發生變化時,怎樣變化?生:有可能改變,有可能不變。師:什么時候分子發生改變,什么時候分子不發生改變?生:物理變化中分子不變。化學變化中發生改變。師:物理變化中分子不變,那么發生改變的是什么?生:(思考、交流、閱讀后回答)分子之間的距離師:真確,當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不變,只是分子之間的距離發生改變。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一定發生改變,那么分子發生怎樣的改變呢?生:(觀察、熱烈交流討論、并大膽猜測)師:大家看,化學反應中,分子分化,變成一種更小的結構,這種結構再進行重新組合,形成新分子。生:啊,這種更下的結構是什么?師:這就是原子!生:也就是說,分子分化為原子,原子不再變小,只是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分子。師:所以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展示ppt)師:接下來我們來比較一下幾天我們學到的兩種粒子生:(充分交流,大膽發言)師:我們來練習一下生:(思考后,在練習本上寫)師:對照黑板上兩位同學寫的,我們一起來訂正一下。師:最后我們來總結本課時的主要內容【作業】P51-52六、教學效果與課后反思評價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各方面的價值,調整知識的教學順序。如:先讓學生認識分子的模型,再學習分子在變化中的表現,最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義,這種順序的變動,更容易被學生接受,課過程中,同學們的反應超過了我預先的設想,效果很好;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教學活動設計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活動,多數時候是以對話的形式進行交流,尊重學生的主體發展,使他們的參與、協作、創新等能力得到全面主動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