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華師大版七年級(下)科學期末復習知識點總結
班級_________姓名________
第一章 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鹽類物質 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 。
2.地球上的水按其狀態分為: 水、 水和 水。水按存在空間分為 水、 水、
水和 水。
3.陸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 ,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 ,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資源是 水和 水。人們容易利用的淡水是 水、 水和 水。占全球淡水資源的 。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 ,最少的是 。
6.人體的含水量占人體體重的 。所以我們每天必須補充 水。
7.標準大氣壓下,在冰的熔化過程中:當冰低于0℃時,冰 熱量,溫度 ,當溫度升高到 時,冰開始熔化,在這個過程中,它 熱量,溫度 ,此時它的狀態是 。直到 時,,溫度又繼續上升。冰的熔點和水的凝固點都是 。
8. 叫做汽化。汽化的兩種方式: , 。
9.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 , , 。
10.蒸發時要 熱量,使周圍物體的溫度 。
11.蒸發和沸騰的區別:①蒸發只在液體 進行,沸騰在液體 和 同時進行,②蒸發可以在 溫度下進行,沸騰必須在 才能進行。而且在沸騰的過程中,物質還必須 吸熱。但是 不變。
12.液化: 的過程。使氣體液化的方法: 、 。
13.升華: 的過程,凝華: 的過程。
14.以上吸熱的有 、 、 ,以上放熱的有 、 、 。
開水壺嘴冒白氣屬于 ; 冰衣服變干屬于升華; 濕衣服變干屬于 ; 樟腦丸消失屬于 ; 霧的形成屬于 , 露水的形成屬于液化; 霧凇的形成屬于 ; 霜的形成屬于 ; 酒精揮發屬于 。
15.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是: , 。
16.在水循環的過程中, 保持不變,它使水成為 的資源。
17. 由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物質 到另一種液體物質里形成的 、 的 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劑,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種 、 , 的物質。天然水是 。
18. 一般來說取用塊狀的固體藥品用 ,粉末狀的用 ,也可以用 。
19.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同一物質在不同的溶劑中的溶解度也 。
20.在 下,某固體物質在 水中,達到 態時所溶解的 ,叫做這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
21.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36克,表示: 。那么20℃時在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 克食鹽;要溶解72克食鹽需要 克水。
22.大部分物質的溶解度都隨著溫度的升高而 的,少數物質它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變化溶解度變化不大,比如: ,極少數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反而 ,比如: 。要使一杯飽和的食鹽溶液變成不飽和,最好用 的方法。
23.要使一杯接近飽和的硝酸鉀溶解達到飽和可采用: , , 。
24.固體小顆粒懸浮在液體里的混合物,叫做 液。小液滴懸浮在液體里的混合物,叫做 液。食用油在水中形成 液,泥土在水中形成 液,牛奶是 液,豆漿是 液。碘在水中形成 液,食用油在汽油中形成 液。
25.一般不指明溶劑的溶液,溶劑是 。如食鹽溶液, 是溶質, 是溶劑。當其他兩種液體互相溶解時,通常把溶液里含量多的叫 ,含量少的叫 ,比如5毫升汽油中加入10毫升機油, 是溶質, 是溶劑。
26.溶質的質量分數: 與 之比。稀釋前后, 保持不變。
27.用固體溶液配制步驟: 、 、 。
28.在水的電解實驗中,為了 ,可以加入少量的 或 ,接通 電,可以觀察到兩個電極出現 ,兩只玻璃管內液面 。用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面下降較少的玻璃管,發現 ,說明該氣體是 。用點燃的木條接近另外一個玻璃管,觀察到 ,用一個干燥的燒杯放在火焰上,發現燒杯內出現了 ,說明該氣體是 。氧氣和氫氣的體積之比為: 。水的電解的文字式表示為: (H2O通電H2+O2)
29.在點燃氫氣等可燃性氣體之前必須檢驗 。純凈的氫氣在空氣中可以 地燃燒,形成 色的火焰。文字式表示為: ( H2+O2點燃H2O)
30.水是由 和 組成的,一個水分子是由 和 構成的。
31.我國的水資源在 和 上分布不均勻,而且 也比較低。
※1.水的質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叫做水的密度。經過實驗測定,純水的密度在4℃時最大,為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表示:每立方米的水的質量是1╳103千克。一滴水的密度等于(填等于、大于或小于)一桶水的密度。
※2.單位換算: ① 7.8×103kg/m3=7.8g/cm3, ② 1 g/ml=1.0×103kg/m3
③7.5m3=7.5×106ml=7.5×103dm3, ④9.8 m3=9.8×106cm3=9.8×103l ,
⑤9t=9×106g=9×103 kg
※3. 硫酸銅粉末遇水顏色由白色變成藍色。其反應式為:硫酸銅+水→水合硫酸銅。
( CuSO4+5H2O → CuSO4·5H2O ) 氯化鈷遇水顏色由藍色變成紅色。其反應式為:
氯化鈷+水→水合氯化鈷。 ( CaCl2+6H2O → CaCl2·6H2O )
用這兩種化學藥品可以檢驗水的存在。
第二章 空氣
1.一切物質都有 ,空氣作為一種物質也有 。地球周圍有一層厚厚的 ,它對地球上所有的物體都會產生 的作用。
2. 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并且 。
3.暖氣片一般安裝在 ,是為了: (熱空氣上升)。
4.空氣的組成: 氣, 氣 , , ,其 。
5.稀有氣體不活潑,曾被叫做 氣體,但是也能夠與 。 也可以用來填充氣球,當電流通過 時,就會發出五顏六色的光。
6.法國的 首先發現空氣的組成。
7.工業上可以從空氣中獲得 和 ,這是根據他們的 不同。這種方法叫 法,是 變化。
8.硫是黃色的固體粉末,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 火焰,硫在純氧中燃燒發出 色火焰,反應后生成一種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文字式表示為: 。
( S+O2點燃SO2)
9.鐵是銀白色的金屬,鐵絲在純氧中 、 ,放出熱量,生成一種 色的固體。實驗中要在集氣瓶底部預先放些 或 ,原因是 。文字式表示為: ( Fe+O2點燃Fe3O4)
10.木炭是黑色的固體木炭在氧氣中 ,發出 ,生成一種
的無色氣體。文字表達式為 ( C+O2點燃CO2)。
11.紅磷是 色的固體,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產生 ,放出熱量。
文字表達式為 ( P+O2點燃P2O5)
12.蠟燭在氧氣中 ,發出 ,放出熱量,瓶壁有 出現,生成一種使 的無色氣體。文字表達式為
13.燃燒是發熱發光的劇烈 反應,緩慢氧化特點是不 ,但要 。燃燒的三個基本條件是 、 和 。
14.物質在氧氣中燃燒時會放出大量的熱,因此可以用氧炔焰來 和 金屬,液氫在液氧中燃燒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來推動 飛行。
15.二氧化碳 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氣。在 和 的條件下,二氧化碳會變成 狀的固體,這種固體也可以叫做 。
16.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 ,使水蒸氣 的作用。
17.檢驗二氧化碳用 ,通入二氧化碳可以發現 。這個時候發生的反應文字表達式為: 。(Ca(OH)2+CO2→CaCO3+H2O)
18.在盛 色水的試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則試管中的液體變成了 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變成了 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CO2+H2O→H2CO3),如果給上述試管加熱,發現液體又變成了 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
(H2CO3加熱CO2+H2O)
19.大氣層被分為: , , , , 。
20.在平流層中有大量的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線,在電離層可以反射無線電短波。
21.能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有 、 、 、 等。破壞臭氧層的氣體有 、 等
22.一般認為空氣的污染物只要是 和 。
※1.實驗室常用分解過氧化氫、氯酸鉀、高錳酸鉀等物質的方法來制取氧氣。其中前兩種都需要同一物質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它加快了分解速度。因為氧氣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來收集。因為他密度比空氣大,也可以用向上排空氣來收集,收集較純凈的氧氣用排水法收集。分解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文字式表示為:過氧化氫二氧化錳水+氧氣( H2O2二氧化錳H2O+O2)
※2.實驗室用石灰石和稀鹽酸來制取二氧化碳。反應原理(文字表達式)為:碳酸鈣+鹽酸→氯化鈣+水+二氧化碳(Ca(OH)2+HCl→CaCl2+H2O+CO2)。因為二氧化碳密度水空氣大,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來收集。檢驗是否收集滿的方法是:燃著的木條放在瓶口是否熄滅。
※3.盛有石灰水的容器敞開放置一段時間后,容器壁上常會形成一層白色物質,其原因是
氫氧化鈣+二氧化碳→碳酸鈣+水;若要除去這種白色物質,可以用稀鹽酸沖洗,原因是
碳酸鈣+鹽酸→氯化鈣+水+二氧化碳。 (原因都用文字表達式表示)
※4.用化學式表示下列物質:
①水H2O ②氫氣H2 ③氧氣O2 ④二氧化碳CO2 ⑤二氧化硫SO2 ⑥五氧化二磷P2O5 ⑦四氧化三鐵Fe3O4⑧氫氧化鈣Ca(OH)2 ⑨碳酸鈣CaCO3 ⑩過氧化氫(雙氧水)H2O2
※5.寫出物質的化學式:①干冰CO2,②石灰水Ca(OH)2 ,③石灰石CaCO3 ,④鹽酸HCl
第三章 陽光
1.太陽是一顆普通的 星。它是一個不斷燃燒的 球。太陽輻射能的主要形式有 和 。
2.光源是本身線度很小,或者距離足夠 ,光源就可看成點光源。離點光源越遠的被照面上看起來越 的道理是點光源發出的光輻射到達被照面單位面積上的光輻射量是隨距離增大而迅速 。
3.照射到地球的太陽光幾乎是 的。
4.探究表面顏色不同的物體與吸熱的關系。
在做這個實驗時,應使用控制 法的科學探究方法。要盡可能使其它條件相同(如應使容器的 和 相同,水的 和 相同,接受輻射的 都相同),而只考慮由于錐形瓶 所引起的升溫差別,從而說明吸收熱輻射多少與物體表面顏色的關系。
以上的探究活動表明,物體的吸熱本領與物體表面 有關,白色物體(淺色) (填易或不易)吸收熱輻射,黑色(深色)物體 (填易或不易)吸收太陽熱輻射。
5.輻射計就是根據 的原理制成的。
6.能夠 的物體叫做光源。由于高溫而發光的叫熱光源;如: 、 、 。由于發光時 的叫冷光源;如: 、 等。螢火蟲、烏賊等——由于體內的 細胞的 與氧發生作用后,經過一系列 而產生的發光現象。
7.對地球來說, 是最強的天然光源。
8.人能夠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它們能把其他光源的光 出來。月亮本身 (填發光或不發光),人們看到的明亮的月亮是因為月球 的光的緣故。
9.地面上的圓形光斑是陽光通過樹葉間的縫隙產生的 形光斑的現象,這是太陽的 ,太陽是球狀體,通過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就是 形的。
10. 的形成和 等事實表明,光在均勻介質中沿 傳播。
11.能證明光沿直線傳播的例子有:(1) (2) 、 (3) 。
12.用一條帶箭頭的直線來表示光的傳播 和 的假想的線叫光線
13.光速的公認值為c=2.99792458×108m/s,一般計算取c= m/s= km/s
14.光在其他透明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比真空中 ,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真空中的光速,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約為真空的2/3。
15.為什么雷雨時總是先看到閃光的光亮后聽到雷聲的原因是 。
16.陽光經過棱鏡后按 的順序依次排列,這就是光的色散現象。
17.白光經棱鏡發生色散后的各種色光都向棱鏡 (填上或底面)偏折,其中 光偏折程度最大, 光偏折程度最小。色散后的各色光再復合成 光
18.陽光是由各種色光按一定 組合而成
19.在彩虹的彎曲的外側是 色,內側是 色
20.陽光經棱鏡發生色散后,在光屏上形成各色光按順序排列的 光帶叫光譜
21.可見光譜是 形成的光譜
22.陽光主要是由 、 、 所組成。在光屏上形成各色光按順序排列的彩色光帶。
第五章 生態系統
1、種群是 在 的 的集合體。
2、一個種群里的個體,可以有 之分, 之差, 之別。
3、在一定的空間和地域中 的總和叫做生物群落。簡稱 。群落中的生物都有 或 的聯系。
4、森林里的許多植物出現分層現象:上層為 層,中層為 層,下層為 層。它們既 , 。
5、根據群落的 和 ,可將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 生物群落和 生物群落。陸生生物群落有 種類型: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6、植被是指 及其 。
7、天然森林形成的過程①出現一年生草本植物( 植物)②出現多年生 植物,③出現 群落,④出現 ⑤形成 ⑥森林形成。
8、森林的功能有 、 、 、 。
9、生態系統由 成分和 因素組成。是 和它所生活的環境中的 的綜合體。生物成分包括 、 、 ;非生物因素包括 、 、
、 、 以及 因素。生態系統中 最重要,分解者的作用是將 分解為
簡單的 并釋放能量,為生產者提供 。
10、生態系統可分為 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是陸地上最復雜的生態系統。
11、食物鏈和食物網都是以食物關系為基礎,因此他們成為 和 的渠道。(注意:起點必須是 ,然后一級一級畫箭頭,直到 者。)
12、食物網中包含生態系統成分中的 和 ,缺少生態系統中的 。食物鏈中能量流動的特點是 流動,逐級 。
13、生態系統中最終的能量來源是 。綠色植物吸收太陽光,利用 和 ,進行 ,制造 并釋放 。
14、生態系統的成分越簡單, 能力越差,即該生態系統 (填“難”或“易”)受到破壞。
15、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它是指地球上 (包括人類)及其 的綜合圈。它包括 、 、 ,大約從海平面以下 千米到海平面以上 千米范圍內的海洋、陸地和空中。 是唯一供人類生存的星球。
16、科學家曾模仿地球(“生物圈一號”)造出了“ ”,兩年后證明是 的。
第六章 動物和人類的生殖與發育
1、大多數動物,尤其是高等動物的生殖都是 生殖。要進行有性生殖,動物就必須具有 系統。一般都由 、 和 組成。
2、從結構上看,其演化過程由雌雄 到雌雄 ,由 到 。
3、動物的有性生殖基本是有 和 兩種類型,此外有些動物的生殖方式是 。
4、受精是 和 結合的過程。動物的受精有 受精和 受精兩種類型。體內受精,胚胎在發育過程中主要通過 從母體獲取營養。這種生殖方式為發育的胚胎提供了 和
的發育條件,以及良好的 ,使外界環境因素對胚胎發育的不利影響減小到最小程度。
5、卵生、卵胎生、胎生動物中。胚胎在體內發育的是 、 ,胚胎在體外發育的是 ,
胚胎營養來卵黃的是 、 ,胚胎營養來母體的是 。
6、個體發育一般分為 發育和 發育兩個階段。
7、從 發育開始,到幼體 (卵生)或 (胎生)的發育時期,稱為胚胎發育階段。卵生動物中,卵內卵黃含量較少的,胚胎發育時間就 。
8、在昆蟲和五類脊椎中屬于體內受精的是:昆蟲、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屬于體外受精的是:
、 ;屬于卵生的是 、 、 、 、 、屬于胎生的是: 。
9、人的生殖是 受精。胚胎在母體的 內發育。
10、胚后發育是指 成熟后從 孵化出來或從 內生出來開始到性 為止。
11、昆蟲變態發育有兩種: 發育和 發育。前者要經歷 、 、 、
四個時期,如 、 、 。后者要經歷 、 、 三個時期,如 、 。
12、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是由成年動物的 培育出的哺乳動物。這屬于 生殖。
13、根據幼體與成體的 和 的差異程度,胚后發育可以分
為 發育和 態發育, 發育又叫間接發育。
14、根據昆蟲的發育模式回答:
⑴各個不同發育階段的名稱:A: B: C: D:
⑵蝗蟲的發育過程可用圖中字母和箭頭表示為: 。
按蚊的發育過程可用圖中的字母和箭頭表示為:
15、生殖是指產生 ,繁殖 的過程。
16、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 ,作用是產生 分泌 。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 ,作用是產生 分泌 。人體最大的細胞是 。它的細胞質含有豐富的卵黃, 為胚胎發育初期提供所需的營養物質。
17、人的個體發育起點是 。它由男性 產生的 與女性產生的卵子在輸卵管結合形成的. 新生命的誕生是從 開始的
18、受精卵形成后,一面進行 ,形成 ,一面沿 下移,植入 。
19、植入子宮前的早期胚胎發育需要的營養來自卵中的 。植入子宮后胚胎發育需要的營養和氧全部由 供給。
20、胚胎發育 后,已初具人樣,稱為 。胎兒通過 與胎盤相連。胎兒在子宮中發育約 后從母體內產出。
21、人出生后,先后經歷 (從出生到1周歲)、 (1~6、7歲)、
(6、7~11、12歲)、 (10~20歲)和 (18~25歲)幾個發育期。
22、青春期是指從 開始出現,直至 及體格發育完全的一段時期。
男女出現第二性征,是由于 分泌 的作用引起的
23、第一性征指的是 的差異。.第二性征指的是 的男女差異。男子第二性征有 ; ; 。女子第二性征有 ; ; 。第三性征是指 上出現明顯的差異。
24、伴隨形態的發育,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也發生明顯的變化。 功能、 功能、 功能、
功能等明顯增強。
25、在青春期, 是這個時期的變化特征。人一生中有兩個迅速生長的時期,即
和 期, 尤其是青春期,生長的速度較快,而且是人一生生長的轉折期。
26、青春期男女的外表共同變化有: 、 、 ,體型向成人過度。
第七章 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殖與發育
1.花的結構有 、 、 、 、 。
2.在花開放以前,保護花的內部結構的是 和 。 在花的結構中, 和 是植物進行有性生殖的主要器官。桃花基部還生有 ,花瓣還能分泌出具有芳香氣味的物質,吸引 。
3.花是由 發育而來,它先發育成 ,當花的各部分發育
成熟的時候,花被展開, 和 顯露出來,這就是開花。
4.如右圖所示為桃花的結構,請回答下列問題。
⑴請寫出下列圖中編號的名稱:[2] ,[6] ,[7] 。
⑵花粉是在[1] 內產生的。
⑶雌蕊是由[4] 、[5] 和[3] 等組成的。
5.將藍色的花瓣置于培養皿中,滴上酸性溶液,過一段時間后,花
瓣變成了紅顏色,再滴上 溶液,花瓣變成了藍色。這說明了花瓣的顏色與花瓣細胞液中
的 有關。
6.雄蕊中的 從 中散出來,落到 的 上的過程叫做傳粉。傳粉的方式 、
。異花傳粉的途徑不同花可以分為 、 。
7.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農民們常用 的方法給農作物傳粉。
8. 花的開放主要受外界中 和 的影響,一般來說,溫度適宜或較高時,花朵開放較快;溫度較低時,花朵開放遲緩。
9.蟲媒花靠 傳播花粉。蟲媒花的特點是:一般花粉較 ,有鮮艷的 色、芳香的 、甜美的 等。
10.受精過程:花粉落到 上以后,在粘液的刺激下開始萌芽,長出 。 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 。然后,花粉管頂端破裂,花粉管中的 從珠孔進入胚珠內部,與里面的 結合,形成受精卵。
11.傳精后花的結構中:子房發育成 、子房壁發育成 、胚珠發育成 。珠被發育成 、受精卵發育成 、受精極核發育成 。
12.①花生中“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在果實種子中的名稱分別是 、 、 。
②桃子的皮是 ,桃肉是 ,桃核是 ,桃仁是 。
③大豆豆莢是 ,豆粒是 。
13.比較玉米種子和大豆種子形態結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
不同點
玉米種子
大豆種子
14.植物的營養器官有 、 、 ,生殖器官有 、 、 。
15.種子中活的胚,是將來發育成 和 的結構基礎.為種子萌發提供營養物質的 或 。
16.種子萌發的內部條件是:有完整的具有活性的不在休眠期的胚,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
是: 、 和 。
17.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 生殖。
18.像人類這樣,經由精子、卵子這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產生新個體的方式叫 生殖。
19.葫蘆蘚(苔蘚植物)和蕨(蕨類植物)是用 進行繁殖的.
20.利用營養器官 、 、 進行繁殖的方式是 生殖。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利用某些植物的地上莖進行營養生殖,其常用的方法是 和 。
21. 植物的營養繁殖方法有: 、 、 和 ;
營養繁殖有什么優點是:能 ,且 。
22.根據形態不同將細菌分為 、 、 三種。
23.細菌具有 、 、 等細胞的基本結構,但沒有成型的 ,因此屬于 生物。細菌細胞內沒有 ,所以要依賴 和 生活。有的細菌有 ,能幫助它自由移動;有的細菌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 作用。
24.細菌通過 進行繁殖,這種方式屬于 (有性或無性)生殖。
25.有的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如人體內的有益菌、用于食品制造和藥品生產、對環境中 的分解等,但有些是有害的,會引起多種 。
26.真菌具有 、 、 、 等細胞的基本結構,因為它有細胞核,屬于 生物。但它沒有 ,所以要依賴 和 生活。
27.按照細胞組成,可將真菌分為 真菌和 真菌。真菌種類很多,如用于釀酒、制作面包的 ,引起食物霉變的 ,可食用的 等。
28.酵母菌是一種單(單或多)細胞真菌,細胞形態為 形、卵圓形或橢圓形,個體比細菌 (大或小)得多,生殖方式為 繁殖。
29.常見霉菌有 和 等。霉菌主要依靠孢子進行繁殖。有些霉菌可用于釀酒、制醬、發酵食品、藥品生產等,但有些會危害人和動植物的健康。
30.木耳、銀耳、香菇、金針菇、蘑菇等都屬于 ,這種真菌依靠 繁殖。
31.細菌和真菌統稱為 。
32.常用食品保鮮方法有 法、 法、 法、 法等。
新華師大版七年級(下)科學期末復習知識點總結
帶※是老教材的內容 班級_________姓名________
第一章 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鹽類物質35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莊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狀態分為:固態水、液態水和氣態水。水按存在空間分為陸地水、海洋水、大氣水和生物水。
3.陸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資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們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資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環境中的苔蘚植物。
6.人體的含水量占人體體重的60%左右。所以我們每天必須補充2—2.5L水。
7.標準大氣壓下,在冰的熔化過程中:當冰低于0℃時,冰吸收熱量,溫度升高,當溫度升高到0℃時,冰開始熔化,在這個過程中,它吸收熱量,溫度不變,此時它的狀態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時,,溫度又繼續上升。冰的熔點和水的凝固點都是0℃。
8. 物質由固態變成氣態的現象叫做汽化。汽化的兩種方式:蒸發,沸騰。
9.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液體表面空氣流動快慢,液體溫度高低,液體表面積大小。
10.蒸發時要吸收熱量,使周圍物體的溫度降低。
11.蒸發和沸騰的區別:①蒸發只在液體表面進行,沸騰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進行,②蒸發可以在任何溫度下進行,沸騰必須在一定溫度才能進行。而且在沸騰的過程中,物質還必須繼續吸熱。但是溫度不變。
12.液化:物質由氣體變成液體的過程。使氣體液化的方法:降低溫度、壓縮體積。
13.升華:物質由固體直接變成氣體的過程,凝華:物質由氣體變成固體的過程。
14.以上吸熱的有熔化、汽化、升華,以上放熱的有凝固、液化、凝華。
開水壺嘴冒白氣屬于液化; 冰衣服變干屬于升華; 濕衣服變干屬于升華; 樟腦丸消失屬于升華; 霧的形成屬于液化, 露水的形成屬于液化; 霧凇的形成屬于凝華; 霜的形成屬于凝華; 酒精揮發屬于汽化。
15.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是:晶體有熔點,而非晶體沒有熔點。
16.在水循環的過程中,水的總量保持不變,它使水成為可再生的資源。
17. 由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物質分散到另一種液體物質里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劑,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種固態、液態 ,氣態的物質。天然水是溶液。
18. 一般來說取用塊狀的固體藥品用 鑷子,粉末狀的用 藥匙,也可以用紙槽。
19.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質在不同的溶劑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20.在一定溫度下,某固體物質在100克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
21.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36克,表示:20℃時在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6克食鹽。那么20℃時在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8克食鹽;要溶解72克食鹽需要200克水。
22.大部分物質的溶解度都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的,少數物質它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變化溶解度變化不大,比如:食鹽,極少數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反而降低,比如:熟石灰。要使一杯飽和的食鹽溶液變成不飽和,最好用增加溶劑的方法。
23.要使一杯接近飽和的硝酸鉀溶解達到飽和可采用:降溫,增加硝酸鉀,蒸發溶劑。
24.固體小顆粒懸浮在液體里的混合物,叫做懸濁液。小液滴懸浮在液體里的混合物,叫做乳濁液。食用油在水中形成乳濁液,泥土在水中形成懸濁液,牛奶是乳濁液,豆漿是懸濁液。碘在水中形成懸濁液,食用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
25.一般不指明溶劑的溶液,溶劑是水。如食鹽溶液,食鹽是溶質,水是溶劑。當其他兩種液體互相溶解時,通常把溶液里含量多的叫溶劑,含量少的叫溶質,比如5毫升汽油中加入10毫升機油,汽油是溶質,機油是溶劑。
26.溶質的質量分數: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保持不變。
27.用固體溶液配制步驟:計算、稱量、溶解。
28.在水的電解實驗中,為了增加導電性,可以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氫氧化鈉,接通直流電,可以觀察到兩個電極出現氣泡,兩只玻璃管內液面下降。用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面下降較少的玻璃管,發現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該氣體是氧氣。用點燃的木條接近另外一個玻璃管,觀察到氣體也燃燒,用一個干燥的燒杯放在火焰上,發現燒杯內出現了水珠,說明該氣體是氫氣。氧氣和氫氣的體積之比為:1:2。水的電解的文字式表示為:水通電氫氣+氧氣(H2O通電H2+O2)
29.在點燃氫氣等可燃性氣體之前必須檢驗純度。純凈的氫氣在空氣中可以安靜地燃燒,形成淡藍色的火焰。文字式表示為:氫氣+氧氣點燃水 ( H2+O2點燃H2O)
30.水是由 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一個水分子是由二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31.我國的水資源在時間分配和地區上分布不均勻,而且人均淡水占有量也比較低。
※1.水的質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叫做水的密度。經過實驗測定,純水的密度在4℃時最大,為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表示:每立方米的水的質量是1╳103千克。一滴水的密度等于(填等于、大于或小于)一桶水的密度。
※2.單位換算: ① 7.8×103kg/m3=7.8g/cm3, ② 1 g/ml=1.0×103kg/m3
③7.5m3=7.5×106ml=7.5×103dm3, ④9.8 m3=9.8×106cm3=9.8×103l ,
⑤9t=9×106g=9×103 kg
※3. 硫酸銅粉末遇水顏色由白色變成藍色。其反應式為:硫酸銅+水→水合硫酸銅。
( CuSO4+5H2O → CuSO4·5H2O ) 氯化鈷遇水顏色由藍色變成紅色。其反應式為:
氯化鈷+水→水合氯化鈷。 ( CaCl2+6H2O → CaCl2·6H2O )
用這兩種化學藥品可以檢驗水的存在。
第二章 空氣
1.一切物質都有質量,空氣作為一種物質也有質量。地球周圍有一層厚厚的大氣層,它對地球上所有的物體都會產生保護的作用。
2.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并且很大。
3.暖氣片一般安裝在底部,是為了:空氣對流(熱空氣上升)。
4.空氣的組成:氮氣,氧氣 ,二氧化碳,稀有氣體,其他氣體和雜質。
5.稀有氣體不活潑,曾被叫做隋性氣體,但是也能夠與一些物質發生反應。氦氣也可以用來填充氣球,當電流通過稀有氣體的燈管時,就會發出五顏六色的光。
6.法國的拉瓦錫首先發現空氣的組成。
7.工業上可以從空氣中獲得氮氣和 氧氣,這是根據他們的沸點不同。這種方法叫分離空氣法,是物理變化。
8.硫是黃色的固體粉末,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硫在純氧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反應后生成一種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文字式表示為:硫+氧氣點燃二氧化硫。
( S+O2點燃SO2)
9.鐵是銀白色的金屬,鐵絲在純氧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熱量,生成一種黑色的固體。實驗中要在集氣瓶底部預先放些水或細沙,原因是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濺落而炸裂瓶底。文字式表示為:鐵+氧氣點燃四氧化三鐵( Fe+O2點燃Fe3O4)
10.木炭是黑色的固體木炭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生成一種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的無色氣體。文字表達式為碳+氧氣點燃二氧化碳( C+O2點燃CO2)。
11.紅磷是暗紅色的固體,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產生濃厚的白煙,放出熱量。
文字表達式為磷+氧氣點燃五氧化二磷( P+O2點燃P2O5)
12.蠟燭在氧氣中燃燒更旺,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瓶壁有水珠出現,生成一種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氣體。文字表達式為石蠟+氧氣點燃二氧化碳+水
13.燃燒是發熱發光的劇烈化學反應,緩慢氧化特點是不發光,但要發熱。燃燒的三個基本條件是可燃物、空氣和溫度。
14.物質在氧氣中燃燒時會放出大量的熱,因此可以用氧炔焰來焊接和切割金屬,液氫在液氧中燃燒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來推動航天飛機飛行。
15.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氣。在增大壓強和降溫的條件下,二氧化碳會變成雪花狀的固體,這種固體也可以叫做干冰。
16.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華吸收熱量,使水蒸氣液化的作用。
17.檢驗二氧化碳用 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可以發現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這個時候發生的反應文字表達式為:氫氧化鈣+二氧化碳→碳酸鈣+水。(Ca(OH)2+CO2→CaCO3+H2O)
18.在盛無色水的試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則試管中的液體變成了紫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變成了紅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二氧化碳+水→碳酸(CO2+H2O→H2CO3),如果給上述試管加熱,發現液體又變成了紫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碳酸加熱二氧化碳+水。
(H2CO3加熱CO2+H2O)
19.大氣層被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散逸層。
20.在平流層中有大量的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線,在電離層可以反射無線電短波。
21.能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一氧化二氮等。破壞臭氧層的氣體有氟氯烴、氮氧化物等
22.一般認為空氣的污染物只要是污染性氣體和可吸入顆粒物。
※1.實驗室常用分解過氧化氫、氯酸鉀、高錳酸鉀等物質的方法來制取氧氣。其中前兩種都需要同一物質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它加快了分解速度。因為氧氣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來收集。因為他密度比空氣大,也可以用向上排空氣來收集,收集較純凈的氧氣用排水法收集。分解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文字式表示為:過氧化氫二氧化錳水+氧氣( H2O2二氧化錳H2O+O2)
※2.實驗室用石灰石和稀鹽酸來制取二氧化碳。反應原理(文字表達式)為:碳酸鈣+鹽酸→氯化鈣+水+二氧化碳(Ca(OH)2+HCl→CaCl2+H2O+CO2)。因為二氧化碳密度水空氣大,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來收集。檢驗是否收集滿的方法是:燃著的木條放在瓶口是否熄滅。
※3.盛有石灰水的容器敞開放置一段時間后,容器壁上常會形成一層白色物質,其原因是
氫氧化鈣+二氧化碳→碳酸鈣+水;若要除去這種白色物質,可以用稀鹽酸沖洗,原因是
碳酸鈣+鹽酸→氯化鈣+水+二氧化碳。 (原因都用文字表達式表示)
※4.用化學式表示下列物質:
①水H2O ②氫氣H2 ③氧氣O2 ④二氧化碳CO2 ⑤二氧化硫SO2 ⑥五氧化二磷P2O5 ⑦四氧化三鐵Fe3O4⑧氫氧化鈣Ca(OH)2 ⑨碳酸鈣CaCO3 ⑩過氧化氫(雙氧水)H2O2
※5.寫出物質的化學式:①干冰CO2,②石灰水Ca(OH)2 ,③石灰石CaCO3 ,④鹽酸HCl
第三章 陽光
1.太陽是一顆普通的恒星。它是一個不斷燃燒的氣體球。太陽輻射能的主要形式有光和熱。
2.光源是本身線度很小,或者距離足夠遠,光源就可看成點光源。離點光源越遠的被照面上看起來越暗的道理是點光源發出的光輻射到達被照面單位面積上的光輻射量是隨距離增大而迅速減少。
3.照射到地球的太陽光幾乎是平行的。
4.探究表面顏色不同的物體與吸熱的關系。
在做這個實驗時,應使用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探究方法。要盡可能使其它條件相同(如應使容器的質量和容積相同,水的質量和溫度相同,接受輻射的能量都相同),而只考慮由于錐形瓶涂黑和不涂黑所引起的升溫差別,從而說明吸收熱輻射多少與物體表面顏色的關系。
以上的探究活動表明,物體的吸熱本領與物體表面顏色有關,白色物體(淺色)不易(填易或不易)吸收熱輻射,黑色(深色)物體易(填易或不易)吸收太陽熱輻射。
5.輻射計就是根據黑色物體容易吸收太陽熱輻射的原理制成的。
6.能夠自行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由于高溫而發光的叫熱光源;如:火炬、蠟燭、電燈。由于發光時溫度不高的叫冷光源;如:日光燈、節能燈等。螢火蟲、烏賊等——由于體內的發光細胞的酶與氧發生作用后,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而產生的發光現象。
7.對地球來說,太陽是最強的天然光源。
8.人能夠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它們能把其他光源的光反射出來。月亮本身不發光(填發光或不發光),人們看到的明亮的月亮是因為月球反射了太陽的光的緣故。
9.地面上的圓形光斑是陽光通過樹葉間的縫隙產生的圓形光斑的現象,這些圓形光斑是太陽的實像,太陽是球狀體,通過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就是圓形的。
10.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等事實表明,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11.能證明光沿直線傳播的例子有:(1)小孔成像(2)日食、月食(3)影子的形成。
12.用一條帶箭頭的直線來表示光的傳播傳播路徑和方向的假想的線叫光線
13.光速的公認值為c=2.99792458×108m/s,一般計算取c=3×108m/s=3×105km/s
14.光在其他透明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比真空中小,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等于真空中的光速,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約為真空的2/3。
15.為什么雷雨時總是先看到閃光的光亮后聽到雷聲的原因是光速比聲速大。
16.陽光經過棱鏡后按紅、橙、黃、綠、藍、靛、紫的順序依次排列,這就是光的色散現象。
17.白光經棱鏡發生色散后的各種色光都向棱鏡底面(填上或底面)偏折,其中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紅光偏折程度最小。色散后的各色光再復合成白光
18.陽光是由各種色光按一定比例組合而成
19.在彩虹的彎曲的外側是紅色,內側是紫色
20.陽光經棱鏡發生色散后,在光屏上形成各色光按順序排列的彩色光帶叫光譜
21.可見光譜是可見光形成的光譜
22.陽光主要是由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所組成。在光屏上形成各色光按順序排列的彩色光帶。
第五章 生態系統
1、種群是同一物種在一定的空間內的所有個體的集合體。
2、一個種群里的個體,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齡之差,性別之別。
3、在一定的空間和地域中所有生物物種種群的總和叫做生物群落。簡稱群落 。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4、森林里的許多植物出現分層現象:上層為喬木層,中層為灌木層,下層為草本層。它們既互相依賴,又互相聯系。
5、根據群落的基本特性和生活環境,可將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陸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陸生生物群落有六種類型:①熱帶雨林②常綠闊葉林③針葉林④草原⑤荒漠⑥沼澤。
6、植被是指覆蓋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
7、天然森林形成的過程①出現一年生草本植物(先鋒植物)②出現多年生草本植物,③出現灌木群落,④出現喬木⑤形成喬木群落⑥森林形成。
8、森林的功能有涵養水土、調節氣候、防風因沙、消滅污染。
9、生態系統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因素組成。是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的綜合體。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因素包括空氣、水分、陽光、土壤、養分以及氣候因素。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最重要,分解者的作用是將死亡的有機體分解為
簡單的無機物并釋放能量,為生產者提供營養物質。
10、生態系統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半人工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上最復雜的生態系統。
11、食物鏈和食物網都是以食物關系為基礎,因此他們成為物質的轉化和能量流通的渠道。(注意:起點必須是生產者,然后一級一級畫箭頭,直到最高級消費者。)
12、食物網中包含生態系統成分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缺少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食物鏈中能量流動的特點是逐級流動,逐級減少。
13、生態系統中最終的能量來源是太陽能。綠色植物吸收太陽光,利用二氧化碳和水,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并釋放氧氣。
14、生態系統的成分越簡單,自動調節能力越差,即該生態系統易(填“難”或“易”)受到破壞。
15、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它是指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及其生存環境的綜合圈。它包括大氣圈的下部、水圈的一部分、巖石圈的上部,大約從海平面以下12千米到海平面以上10千米。
范圍內的海洋、陸地和空中。地球是唯一供人類生存的星球。
16、科學家曾模仿地球(“生物圈一號”)造出了“生物圈二號”,兩年后證明是失敗的。
第六章 動物和人類的生殖與發育
1、大多數動物,尤其是高等動物的生殖都是有性生殖。要進行有性生殖,動物就必須具有生殖系統。一般都由生殖腺、生殖導管和附腺組成。
2、從結構上看,其演化過程由雌雄同體到雌雄異體,由不完善到完善。
3、動物的有性生殖基本是有卵生和胎生兩種類型,此外有些動物的生殖方式是卵胎生。
4、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過程。動物的受精有體外受精和體內受精兩種類型。體內受精,胚胎在發育過程中主要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取營養。這種生殖方式為發育的胚胎提供了營養和溫度恒定的發育條件,以及良好的結構保護,使外界環境因素對胚胎發育的不利影響減小到最小程度。
5、卵生、卵胎生、胎生動物中。胚胎在體內發育的是胎生、卵胎生,胚胎在體外發育的是卵生,
胚胎營養來卵黃的是卵生、卵胎生,胚胎營養來母體的是胎生。
6、個體發育一般分為胚胎發育和胚后發育兩個階段。
7、從受精卵發育開始,到幼體脫離卵膜(卵生)或母體(胎生)的發育時期,稱為胚胎發育階段。卵生動物中,卵內卵黃含量較少的,胚胎發育時間就較短。
8、在昆蟲和五類脊椎中屬于體內受精的是:昆蟲、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屬于體外受精的是:魚類、兩棲類;屬于卵生的是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屬于胎生的是:哺乳類。
9、人的生殖是體內受精。胚胎在母體的子宮內發育。
10、胚后發育是指幼體成熟后從卵膜內孵化出來或從母體內生出來開始到性成熟為止。
11、昆蟲變態發育有兩種: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前者要經歷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如蚊子、蜜蜂、家蠶。后者要經歷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如蝗蟲、蟑螂。
12、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是由成年動物的體細胞 培育出的哺乳動物。這屬于無性生殖。
13、根據幼體與成體的形態特點和生活方式的差異程度,胚后發育可以分
為變態發育和無變態發育,變態發育又叫間接發育。
14、根據昆蟲的發育模式回答:
⑴各個不同發育階段的名稱:A:幼蟲 B:蛹 C:成蟲 D: 受精卵
⑵蝗蟲的發育過程可用圖中字母和箭頭表示為: D→A→C。
按蚊的發育過程可用圖中的字母和箭頭表示為:D→A→B→C
15、生殖是指產生生殖細胞,繁殖新個體的過程。
16、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睪丸,作用是產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作用是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人體最大的細胞是卵細胞。它的細胞質含有豐富的卵黃,卵黃為胚胎發育初期提供所需的營養物質。
17、人的個體發育起點是受精卵。它由男性睪丸產生的精子與女性產生的卵子在輸卵管結合形成的. 新生命的誕生是從受精卵開始的
18、受精卵形成后,一面進行細胞分裂,形成胚泡,一面沿輸卵管下移,植入子宮內膜。
19、植入子宮前的早期胚胎發育需要的營養來自卵中的卵黃。植入子宮后胚胎發育需要的營養和氧全部由母體供給。
20、胚胎發育8周后,已初具人樣,稱為胎兒。胎兒通過臍帶與胎盤相連。胎兒在子宮中發育約40周后從母體內產出。
21、人出生后,先后經歷嬰兒期(從出生到1周歲)、幼兒期(1~6、7歲)、兒童期
(6、7~11、12歲)、青春期(10~20歲)和青年期(18~25歲)幾個發育期。
22、青春期是指從第二性征開始出現,直至性成熟及體格發育完全的一段時期。
男女出現第二性征,是由于性腺分泌性激素的作用引起的
23、第一性征指的是男女生殖器官的差異。.第二性征指的是除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差異。男子第二性征有長胡須;喉結突出;聲調較低。女子第二性征有骨盆寬大;乳腺發達;聲調較高。第三性征是指兩性在性格和行為上出現明顯的差異。
24、伴隨形態的發育,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也發生明顯的變化。 腦 功能、心肺功能、運動功能、造血功能等明顯增強。
25、在青春期,性發育和性成熟是這個時期的變化特征。人一生中有兩個迅速生長的時期,即嬰兒期和青春期, 尤其是青春期,生長的速度較快,而且是人一生生長的轉折期。
26、青春期男女的外表共同變化有:身高迅速長高、體重明顯增加、長體毛,體型向成人過度。
第七章 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殖與發育
1.花的結構有花托、花萼、花冠、雄蕊、雌蕊。
2.在花開放以前,保護花的內部結構的是花萼和花冠。 在花的結構中,雄蕊和雌蕊是植物進行有性生殖的主要器官。桃花基部還生有蜜腺,花瓣還能分泌出具有芳香氣味的物質,吸引昆蟲。
3.花是由花芽發育而來,它先發育成花蕾,當花的各部分發育
成熟的時候,花被展開,雄蕊和雌蕊顯露出來,這就是開花。
4.如右圖所示為桃花的結構,請回答下列問題。
⑴請寫出下列圖中編號的名稱:[2]花絲 ,[6]花瓣,[7]胚珠。
⑵花粉是在[1]花藥內產生的。
⑶雌蕊是由[4]柱頭、[5]花柱和[3]子房等組成的。
5.將藍色的花瓣置于培養皿中,滴上酸性溶液,過一段時間后,花
瓣變成了紅顏色,再滴上堿性溶液,花瓣變成了藍色。這說明了花瓣的顏色與花瓣細胞液中的花青素苷有關。
6.雄蕊中的花粉從花藥中散出來,落到雌蕊的柱頭上的過程叫做傳粉。傳粉的方式自花傳粉、異花傳粉。異花傳粉的途徑不同花可以分為風媒花、蟲媒花。
7.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農民們常用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給農作物傳粉。
8. 花的開放主要受外界中光照和溫度的影響,一般來說,溫度適宜或較高時,花朵開放較快;溫度較低時,花朵開放遲緩。
9.蟲媒花靠昆蟲傳播花粉。蟲媒花的特點是:一般花粉較大,有鮮艷的顏色、芳香的氣味、甜美的味道等。
10.受精過程: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在粘液的刺激下開始萌芽,長出花粉管。 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然后,花粉管頂端破裂,花粉管中的精子從珠孔進入胚珠內部,與里面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11.傳精后花的結構中: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珠被發育成種皮、受精卵發育成胚、受精極核發育成胚乳。
12.①花生中“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在果實種子中的名稱分別是果皮、種皮、胚。
②桃子的皮是外果皮,桃肉是中果皮,桃核是內果皮,桃仁是種子 。
③大豆豆莢是果皮,豆粒是種子 。
13.比較玉米種子和大豆種子形態結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
不同點
玉米種子
都有種皮和胚。
子葉一片,有胚乳。
大豆種子
子葉兩片,無胚乳。
14.植物的營養器官有根、莖、葉,生殖器官有花、果實、種子。
15.種子中活的胚,是將來發育成莖和葉的結構基礎.為種子萌發提供營養物質的子葉或胚乳。
16.種子萌發的內部條件是:有完整的具有活性的不在休眠期的胚,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是: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氧氣和充足的水分。
17.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無性生殖。
18.像人類這樣,經由精子、卵子這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產生新個體的方式叫有性生殖。
19.葫蘆蘚(苔蘚植物)和蕨(蕨類植物)是用孢子進行繁殖的.
20.利用營養器官根、莖、葉進行繁殖的方式是無性生殖。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利用某些植物的地上莖進行營養生殖,其常用的方法是扦插和壓條。
21. 植物的營養繁殖方法有:分根、扦插、壓條和嫁接;營養繁殖有什么優點是:能保持栽培植物的優良性狀,且繁殖速度很快。
22.根據形態不同將細菌分為螺旋菌、球菌、桿菌 三種。
23.細菌具有細胞壁、細胞質膜、細胞質等細胞的基本結構,但沒有成型的細胞核,因此屬于原核生物。細菌細胞內沒有沒有葉綠體,所以要依賴寄生和腐生生活。有的細菌有鞭毛,能幫助它自由移動;有的細菌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24.細菌通過分裂生殖進行繁殖,這種方式屬于無性(有性或無性)生殖。
25.有的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如人體內的有益菌、用于食品制造和藥品生產、對環境中有害物質的分解等,但有些是有害的,會引起多種疾病。
26.真菌具有細胞壁、細胞質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細胞的基本結構,因為它有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但它沒有沒有葉綠體,所以要依賴寄生和腐生生活。
27.按照細胞組成,可將真菌分為單細胞真菌和多細胞真菌。真菌種類很多,如用于釀酒、制作面包的酵母菌,引起食物霉變的霉菌,可食用的食用菌等。
28.酵母菌是一種單(單或多)細胞真菌,細胞形態為圓形、卵圓形或橢圓形,個體比細菌大(大或小)得多,生殖方式為出芽繁殖。
29.常見霉菌有青霉和曲霉等。霉菌主要依靠孢子進行繁殖。有些霉菌可用于釀酒、制醬、發酵食品、藥品生產等,但有些會危害人和動植物的健康。
30.木耳、銀耳、香菇、金針菇、蘑菇等都屬于食用菌,這種真菌依靠孢子繁殖。
31.細菌和真菌統稱為微生物。
32.常用食品保鮮方法有干制法、腌制法、冷藏法、冷凍法等。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