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 學 設 計科 目 化學 課題 空氣(1)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說:空氣是學生在化學課上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而學生們在生活中可以從不同的途徑獲取有關空氣的知識,因此本課題教學是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從能力培養來說:從看圖了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到做仿照實驗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再到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可以說教材深入淺出,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方式。 從感情培養來說:通過本課題的學習,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對化學學習充滿興趣。學情分析 初中的學習要求學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或多媒體電教手段,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供動腦的問題情景,提供動手的練習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目標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3. 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4.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養 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5.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并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教學重點 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探究空氣中O2的體積分數的實驗設計及操作。教法學法 探究式學習教學準備 儀器:集氣瓶、水槽、燃燒匙、燒杯、乳膠管、導管、雙孔橡皮塞、彈簧夾、酒精燈。藥品:紅磷、水。教學過程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入課題:1.利用課件播放一段身邊美麗的自然環境,藍天、白云、溪水、綠樹、陽光,引出我們離不開的空氣。2.在古時的中國和希臘,科學家都認為空氣是組成世界的一種基本物質,但這種看法是對的嗎 隨著科學水平的發展,這中思想逐漸受到了質疑,直到二百多年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講授新課: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1.拉瓦錫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學生閱讀教材26頁,總結知識點: 課件出示問題: 教師帶領學生總結:2.仿照這個著名的實驗原理,我們在實驗室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1)學生閱讀教材27頁實驗2-1,了解實驗所用的藥品、器材、注意事項等。 (2)教師和學生一起動手操作這個實驗,同時課件中出示此實驗中的重點問題。實驗結束,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總結實驗的結論及考點問題。 課件出示: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總結,學生記筆記。 學習記錄好筆記,把這部分知識進行鞏固:教師出示一個小練習,學生自主回答。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已經知道了空氣中含有氧氣和氮氣,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空氣中還有其他的成分。學生閱讀27頁在19世紀末以前到下一段結束,總結空氣的成分。練習鞏固:課件出示5.提問: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 (小結)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這樣的物質叫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 教師帶領學生總結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課件出示比較和練習。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后面學生設計探究實驗提供理論依據。通過學生自主的實驗探究過程,體驗實驗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范表達能力。 從剛學過的常見物質認識純凈物和混合物,接受效果好。板書設計第二單元 我們周圍的空氣課題1 空氣 一、空氣的組成1、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1)現象:集氣瓶中有大量的白煙產生,并放出熱量,打開彈簧夾,燒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氣瓶中,并上升至約1/5的地方。(2)文字表達式:紅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2.空氣的成分(體積分數): 氮氣 78% 氧氣 21% 稀有氣體 0.94%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氣體和雜質0.03%二、物質的分類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組成,如空氣,海水等;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如氧氣,二氧化碳等。課后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思想是在科學史的情境中,讓學生進行探究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性、實用性、創造性三元思維,并通過學生的親身探究、設計、動手操作實驗,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同學間合作精神,使學生在獲得新知識的同時,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