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燃燒和滅火(第一課時)一、教學內容分析《燃燒和滅火》在整個初中化學的學習內容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題共包含三部分內容: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易爆安全知識簡介。教材在內容編排上采用實驗探究分析、總結燃燒條件、討論滅火原理的方式,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和思考掌握知識。二、教學目標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3、學會用辯證的思想看問題,透過事實分析事物的本質,體會化學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三、學習者特征分析一方面,早在學習化學之前,初中學生就已經非常熟悉燃燒了。但他們只了解大概,并無深刻認識。同時,通過前面六個單元,尤其第二單元氧氣的學習,學生對燃燒現象有了初步認識,也掌握了相當的化學知識,形成了對化學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概括能力,還具有一些生活常識,這些都為本節課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學生對一些概念還比較模糊,例如:可燃物、著火點等。這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活動時,給予及時的補充指點。同時,學生對控制變量的實驗結論的概括還不明確,需要教師以恰當的形式給予引導。 所以,本節課的主要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前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通過活動探究、觀察、分析來完成知識的學習;整節課以學生活動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教學理念:讓每一個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積極探究化學實驗的奧秘,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 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主動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3、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的不同環節,采用不同的方法。如采用:1、視頻導入法;2、對比討論法;3、實驗探究法;4、習題檢驗法等各種方法并用。五、教學重點及難點1、教學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教學難點: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的探究及分析,結合生活實例,透過現象看本質。六、教學過程七、教學評價設計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 定向導入“在上課之前,我們先看一段視頻。” 播放動畫《鉆木取火》 展示圖片:美味的熟食,先進的軍事武器,發達的航空航天。 引出學習的課題《燃燒和滅火》學生觀看,感受現在生活的幸福,體會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意義。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思考,導入新課,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合作探究【活動一】引導學生回憶燃燒的特點。學生回憶已學的燃燒現象,總結燃燒的共同特點“發光”“放熱”“氧化反應”。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經驗,逐步總結燃燒的定義。【活動二】設問:燃燒是誰發生的發光、放熱的氧化反應?引出“可燃物”。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獨自判斷可以燃燒的物質,體會“可燃物”的意義。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理解化學與生活的關系。【活動三】引導學生總結燃燒的定義。學生自主概括總結燃燒的定義。培養學生的總結表達能力,避免死記硬背。【活動四】設問:是不是可燃物就一定燃燒? 演示實驗《紙盒燒水》學生思考單獨的紙盒怎么燃燒?放了水就不燃燒呢?討論燃燒的條件。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發生碰撞,引發思考。【活動五】介紹“著火點”的概念。學生理解思考,分析紙盒沒燃燒的原因。為燃燒的條件—溫度做鋪墊。進行知識的升華。【活動六】播放教材實驗視頻。引導學生對比總結。1、學生記錄現象,對比銅片上的紅磷、白磷現象不同,結合《紙盒燒水》,總結溫度這一條件。 2、學生記錄現象,對比銅片上和水中的白磷,總結空氣(氧氣)這一條件。培養學生觀察、對比、總結的能力。【活動七】繼續播放視頻“向熱水中的白磷股入氧氣”。學生思考,更加證明了燃燒的條件之一氧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活動八】引導學生總結燃燒的條件。學生自主總結燃燒的條件。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知識,將知識進行內化。【活動九】簡單介紹2000年的第27屆悉尼奧運會的點火儀式及水中傳遞火炬的方式。闡述中國北京奧運會火炬的設計原理。學生趁熱打鐵,將新知識與實際應用相聯系,充分理解燃燒的條件。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生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活動十】練一練: 將點燃的火柴豎直向上,火柴不易繼續燃燒的原因是什么?學生觀察現象,結合燃燒的條件,思考原因。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實驗檢驗知識的學習方法。點撥拓展【活動十一】燃燒的劇烈程度跟什么有關呢?學生比較思考三個問題:1、鐵和硫在純氧氣中的燃燒現象為什么不同?2、硫在空氣和氧氣中的燃燒現象相同嗎?為什么?3、煤為什么要做成蜂窩狀?總結影響燃燒劇烈程度的3個因素。通過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對比,總結新知識,做到溫故知新。【活動十二】練一練: 引導學生思考“人要實,火要虛”的化學內涵。學生討論,并回答。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活動十三】播放塘沽爆炸視頻,提醒學生認識事物的兩面性,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學生感受燃燒在給我們帶來幸福的同時,如果使用不當,還會帶來災難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強烈的安全意識。【活動十四】 “爭當消防員” 說明并提供必要的學生實驗儀器。學生利用蠟燭,分組實驗不同的滅火方法,并一一列舉表達。開拓思維,激發興趣,檢驗知識 培養合作意識。【活動十五】引導學生將列舉的具體滅火方法進行分類。學生白板連線,將具體操作與原理進行分析聯系。繼續加強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活動十六】結合“滅”字及燃燒的條件,引導學生理解滅火的原理。學生總結滅火的原理。培養學生聯系、總結能力。【活動十七】提問:為什么蠟燭火焰一吹就滅?用扇子扇爐火,卻越扇越旺?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滅火方法。學生結合實際和本節課已學知識,進行回答。引導學生既要關注知識間的區別,又要注意知識間的聯系。【活動十八】引發學生思考:室內著火,救火時是否應打開門窗?學生討論表達,自圓其說。利用開放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思維,從更深的角度理解知識。【活動十九】《西游記》中三借芭蕉扇,為什么第二次的假扇越扇越旺,第三次的真扇一扇都下起了小雨?學生結合已學知識,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總結反饋【活動二十】回憶本節課重點學習的知識,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活動二十一】完成簡單的練習。 1、判斷并解釋: ①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就一定能燃燒。( ) ②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所以可燃物燃燒都可以用水來滅火。( ) ③凡是發光放熱的現象都叫燃燒。( ) ④木炭放入氧氣中就可生成二氧化碳。( ) 2、生煤爐火時,需先引燃紙和木柴,紙比木柴易點燃的原因是( ) A、紙比煤跟空氣的接觸面積大 B、紙比煤著火點高 C、紙比煤密度小 D、紙比煤著火點低 3、用嘴吹滅蠟燭的滅火原理是( ) A、消除可燃物 B、隔絕空氣 C、降低溫度 D、降低蠟燭的著火點 4、進行篝火晚會時,通常會把樹枝、木條等可燃物架空放置,使燃燒更旺,這是因為( ) A、熱量散失得快 B、溫度更易達到著火點 C、使可燃物能和空氣充分接觸 D、使這些可燃物的著火點降低 5、森林著火,消防隊員開辟“防火隔離帶”的目的在于( ) A、隔離空氣 B、隔離可燃物 C、開辟運水的道路 D、降低可燃物的溫度 學生當堂檢測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做到當天學,當天會。燃燒和滅火 一、燃燒 1、 定義:可燃物、發光、放熱、氧化反應 2、燃燒的條件:①可燃物;②氧氣(或空氣);③溫度達到著火點。 3、影響燃燒劇烈程度的因素: ①可燃物性質;②氧氣濃度;③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1、滅火的原理 ①清除或隔離可燃物;②隔絕氧氣(或空氣);③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