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難點 月相變化的規律月相的變化規律是新教材突出人地關系的一個重要體現,它與我們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在廣東卷和上海卷中曾考到了該知識點,能考查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天文現象的觀察興趣。●難點磁場1.★★★★當望月的時候,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應是( )A.日地在月球的同側 B.日地在月球的兩側C.月球在太陽的北側 D.月球在太陽的南側2.★★★★★當日、地、月大致成一線而月球處在太陽與地球中間時,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被稱為( )(1999年上海卷)A.新月 B.上弦月 C.滿月 D.下弦月3.★★★★★月全食出現的月相為( )A.新月 B.滿月 C.蛾眉月 D.下弦月4.★★★★下列詩詞所描述的月相出現在農歷相同日期的是( )A.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B.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D.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5.★★★★★2001年7月5日夜,天空的月亮特別圓,特別大,此時日地距離、月相、潮位依次是( )A.近日點、朔、大潮 B.遠日點、上弦月、小潮C.遠日點、望、大潮 D.近日點、滿月、大潮某宇航員登臨月球表面某處時,發現地球和太陽同時可見,據此判斷6~7題。6.★★★★有關該宇航員觀察到的現象表述不可信的是A.地球像一只大圓盤,比地球上看到的“滿月”大得多B.地球一直固定在天空某位置上,沒有明顯視運動C.太陽也有東升西落視運動,但速度較地表慢D.地球始終是個明亮的圓盤,沒有圓缺變化7.★★★★月球表面晝夜溫度的變化幅度比地表大得多,主要因為A.沒有大氣的作用 B.直接繞地球公轉C.日、月距離變化大 D.月表物質比熱小●案例探究[案例1]圖5—1所示是我們經常見到的四種月相,按時間的先后排序正確的是圖5—1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④②③ D.③①④②命題意圖: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月相的成因及規律的理解。知識依托:月相的成因及規律。錯解分析:對月相出沒時間把握不準,導致判斷錯誤;也可能缺乏空間想象能力。解題方法與技巧:本題主要考查月相的變化規律,由圖可知,圖①為蛾眉月,出現在農歷初三前后;圖②為凸月,出現在下弦月前滿月之后;圖③為蛾眉月,出現在下弦月之后;圖④為凸月,出現在滿月之前,上弦月之后,故月相的出現時間順序應為①④②③選C項;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熟練掌握月相的成因示意,并在平時養成善于觀察天文現象的好習慣。答案:C[案例3]讀地球、月球公轉軌道圖(圖5—2),回答:(1)月球公轉到圖中 點時,農歷十五,此時可能發生 (天文現象)。(2)月球公轉到圖中 點時為上弦月,月面朝 。(3)月球位于D點、B點時,日、地、月三者的關系是 ,此時海上出現 潮。命題意圖:此題考查學生對月相成因的理解及運用,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較大,能體現對學生能力的考查。知識依托:此題涉及月相的成因,日食、月食的成因,此外還涉及到了潮汐現象的成因。錯解分析:本題難度較大,主要問題對日食、月食的形成過程與日、地、月三者位置關系不清楚;也可能因對月相的成因規律掌握不熟練而出現錯誤;還有可能,潮汐中大、小潮與日、地、月的位置關系沒有掌握好。解題方法與技巧: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熟練掌握月相的成因規律,月食、日食對應的日、地、月的位置關系,天文潮汐的大、小潮與日、地、月的位置關系等。根據圖中日、地、月的位置關系;A位置日、地、月三者共線,且月球位于中間,則應為新月,根據月球運動方向,B應為上弦月,C為滿月,D為下弦月,故第(1)題應為C點,此時可能產生月食現象;第(2)題圖中B時為上弦月,此時前半夜出現,月面應朝西,第(3)題圖中D點,日、月、地三者應為垂直關系,此時,應為小潮。答案:(1)C 月食 (2)B 西 (3)垂直 小●錦囊妙計月相的成因規律是太陽、月球、地球三者位置關系的反映,與我們人類生活、生產緊密相聯。通過月相成因及規律的考查能考查出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知識點為新教材重要組成部分,高三復習備考應給予重視,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掌握:1.明確成因:月球本身不透明、不發光,但能反射太陽光而發亮;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2.找準時間:判斷有關月相成因及規律的知識,關鍵抓住時間:農歷初幾?什么時刻?3.抓住方向:月球的亮面與太陽的位置密不可分。●殲滅難點訓練1.★★★★如果某人看到上弦月上中天,那么這個人的位置正在( )A.晨線上 B.昏線上 C.晨昏線 D.不可能在晨昏線上2.★★★★★1999年12月22日夜,月光比平常滿月時亮得多,是69年來最亮的一次,分析下列條件中與這種現象無關的是( )A.月球運行到近地點 B.適逢滿月C.地球在近日點附近 D.地球表面氣溫低,氣壓高閱讀圖5—3,據此回答3~4題。圖5—33.★★★★有關大潮、小潮出現日期的月相的敘述,正確的一組是( )①圖中大潮出現的日期月相是新月②圖中大潮出現的日期月相是滿月③圖中小潮出現的日期月相是上弦月④圖中小潮出現的日期月相是下弦月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4.★★★★我國沿海某地利用潮汐發電,一天之內能發電幾次(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5.地球上永遠見到月球的一面,其原因是( )A.月球上正面和背面形態相同B.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相同C.月球背面朝向地球時,其月相為新月,故只見一面D.月球上沒有空氣和水6.★★★★關于月相的敘述,正確的是( )A.新月,農歷初一出現一輪明月B.上弦月,農歷初七、八出現,月面朝西C.滿月,農歷十五、十六出現,通宵現D.下弦月,農歷二十二、二十三出現,月面朝西7.★★★關于月相的敘述,正確的是( )A.月相是月球面受光面積大小的變化B.農歷月份安排是以月相變化為依據C.上弦月到下弦月的時間大約為7天D.從朔到望的周期為一個朔望月8.★★★★讀圖5—4,回答:圖5—4(1)月球位于軌道的A點時,日、地、月三者之間的位置關系是 ,有可能產生的天文現象為 。(2)月球位于軌道的C點時,日、地、月三者之間的位置關系是 ,有可能產生的天文現象為 ,其原因為 。(3)當月球位于軌道的B點時,其月相為 月,位于D點時,其月相為 月。(4)月相變化的周期,給人們提供了一種計量時間的尺度,我們現今沿用的時間 和就是利用月相的周期變化制訂的。附:參考答案難點磁場1.解析:此題給出月相,來判斷太陽、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關系,考查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望月時,太陽、月球、地球三者共線,且地球位于日、月之間,故答案應選A、B、C、D中的南、北、西方位無法判斷。答案:A2.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推斷能力。題目給出了日、地、月三者的位置關系,進而來判斷月相,由題意知日、地、月三者共線應為滿月或新月;又因月球位于日、地之間故應為新月,答案A正確。答案:A3.解析:此題是根據天文現象來考查月相的成因及分布規律,月食出現在日、地、月三者共線,且地球位于日、月之間時才可能發生,故此時的月相應為滿月,故選B項。答案:B4.解析:此題是結合文學作品對月相進行認識或辨別,只有將詩句融入整首詩詞的意境,才能做出正確選擇,不可斷章取義,根據詩詞意境,A項為拂曉,B、D項為黃昏(農歷十五、十六),C項為深夜(初七、初八前后),故相同的為B、D項。答案:BD5.解析:本題是根據月相來考查學生分析推理問題的能力。體現對學生能力考查。根據時間7月5日,日地距離應為遠日點附近;因此時為滿月,故天文潮應為大潮,故三者都符合的順序是C項。答案:C6~7.解析:此組題與科學探索相聯系,考查月球表面物質組成,從而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第6題應選D項,站在月球上看地球應與站在地球上看月球類似,地球表面也能反射太陽光而發亮即白晝,故在月球上看地球應該有圓缺變化,故本題應選D項。第7題因為與地球相比月球表面沒有大氣故沒有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因此月球表面溫度的變化幅度比地表大得多。應選A項。答案:6.D 7.A殲滅難點訓練1.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根據題意,此時上弦月位于上中天;而上弦月黃昏時剛好應出現在觀察者上中天,故由題知此時應為黃昏,觀察者的位置應為昏線。此題應選B項。答案:B2.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綜合判斷的能力,審題最關鍵,本題的中心是比“平常滿月亮得多”;A項月球位于近地點,觀察距離近是可能的,C項地球在近日點,月球得到太陽光照更充足;D氣溫低、氣壓高、空氣容易下沉、大氣能見度高。只有B項滿月不可能比其他滿月時更亮。根據題意,本題應選B項。答案:B3~4.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根據圖示,大潮時日、地、月三者共線,且月球位于中間,故此時應為新月;小潮時日、地、月三者互相垂直,且根據太陽的位置月球的亮面朝右應為上弦月,故本題①③都正確,第3題選C項;第4題利用潮汐發電,漲潮、落潮時,潮水都能帶動水輪機發電,一天之中有一次漲潮,一次落潮,故一天能發四次電,第4題應選D項。答案:3.C 4.D5.解析:本題是一道對月球的綜合考查題,要求學生對月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地球上永遠見到月球的一面的原因是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是相同的,與其他沒有關系,故本題只有B項正確。答案:B6.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空間想象力,A項一輪明月應為滿月而非新月;D項下弦月,月面應朝東。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C。答案:BC7.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推理問題的能力,審題是關鍵;A.月球的受光面積大小是不變的,而地球上的人看到的視形狀是變化的,C項上弦月到下弦月的時間大約應為15天;D項從朔到望的周期應為半個逆望月,一個逆望月應從朔望朔。故本題答案應選B。答案:B8.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月球運動情況及月相形成過程的理解,進而考查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由圖可知A點,太陽、月球、地球三者共線且月球位于太陽與地球之間,月相為新月,此時,月球的影子可能掠過地球的向日半球而產生日食現象;C點時太陽、地球、月球三者共線,此時地球位于太陽和月球中間,對應滿月;月球可能在地球的背日方向上通過地球的本影和半影而產生日食。B和D的位置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為垂直關系,在B位置,太陽在月球的右側即月球的亮面朝右應為上弦月;而D點太陽在月球的左側,即月球的亮面朝左應為下弦月。第(4)問題考查月相規律的應用,月相的周期變化與歷法中的農歷和七天為一星期有密切關系。答案:(1)三者共線,月球在中間 日食(2)三者共線,地球位于中間 月食 月球有時在地球的背日方面通過地球的本影和半影(3)上弦 下弦 (4)農歷 星期圖5—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