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階段提升復習二 經濟與社會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熱點緣由:2021年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雜志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文章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命題角度1 在新的征程上推進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團結帶領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但還要看到,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問題、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國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強調新的征程上,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說明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必要性。答案 (1)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2)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共享發展理念。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是實現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3)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是解決我國社會發展主要矛盾,提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必然要求。命題角度2 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2021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的問題。會議強調,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要加強對高收入的規范和調節,依法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要清理規范不合理收入,整頓收入分配秩序,堅決取締非法收入。會議強調,要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鞏固經濟恢復向好勢頭,以經濟高質量發展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止在處置其他領域風險過程中引發次生金融風險。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說明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答案 (1)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為我國實現社會公平、形成合理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障。(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3)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強化稅收調節。(4)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5)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勵勤勞致富,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命題角度3 正確處理好政府功能和市場機制的關系2021年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召開,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會議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個動態的長期發展過程,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需要一系列政策和一攬子舉措來促進形成和加以實現。在共同富裕過程中,市場主導的高效生產是提高財富水平、拓展收入的來源,市場作用決定了收入分配的結構性特征。然而,市場往往存在不完全競爭、信息不對稱、主體要素稟賦差異等缺陷,導致在收入分配過程中存在市場失靈現象,這就需要把握和處理好政府功能與市場機制的關系。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說明處理好政府功能和市場機制的關系對實現共同富裕的意義。答案 促進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發展,既需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需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處理好政府功能和市場機制的關系,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優勢,優化資源配置,持續促進生產力發展,奠定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做大“蛋糕”;有利于更好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促進要素均衡配置,分好“蛋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相結合,既提高效率,又避免收入兩極分化(或“有利于構建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推動實現高質量、均衡、可持續的共同富裕。命題角度4 積極探索 不斷取得新突破“十四五”開局之年,浙江省擔起了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使命,杭州西湖區作為浙江區縣的重要代表,積極激發創新思路,圍繞數字賦能示范樣本建設思路,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政企協作,深度推進全域數字化改革:以改革闖關探索共富實踐路徑為目標,聚焦一體共建、制度重塑、數字賦能等關鍵點,深度推進全域數字化改革實踐;在政府主導下著力打造了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推進當地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進程;加快形成新的戰略產業力量,夯實共同富裕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西湖區作為創新創業的“沃土”,此前已經培育出阿里云城市大腦等一大批科技創新型企業,本次數字化改革浪潮中又涌現出數字扁擔等一批新型科技企業,為數字化改革提供了創新動力賦能,并且出臺配套數字科技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完善多元投資分配體系,實現了數字經濟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結合材料,運用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相關知識,分析說明浙江西湖區數智化構建是如何成為共同富裕新引擎的。答案 (1)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建立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以及培育一大批科技創新型企業,多元化創新體系,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參與市場競爭,釋放活力。(2)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數字科技人才獎勵制度和激勵機制,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3)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發揮了市場在數智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發揮了政府科學宏觀調控的作用,在政府主導下著力打造了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推進當地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進程。1.2021年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共同”代表的是社會主義先進生產關系,旨在發揮基本分配制度的作用,消除兩極分化,縮小區域、城鄉和收入三大差距。下列措施最能夠體現“共同”的是( )①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②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③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④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①與題意不符,不選;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提高供給質量,屬于生產力方面,與“共同”不符,故④不選。2.“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實現這一目標,塑造這一特征,需要我們以完善分配格局為重要抓手,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符合這一要求的是( )①進一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額②消除城鄉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③縮小行業間收入差距,取締各類非法收入④鼓勵勞動者勤勞肯干,通過創業先富起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②錯誤,應該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而不是消除城鄉收入差距;④不符合題意,鼓勵勞動者勤勞肯干,通過創業先富起來強調的是效率,而不是公平。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提出,支持企業通過提質增效拓展從業人員增收空間;合理提高勞動報酬及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列舉措符合上述要求的有( )①完善上市公司分紅制度②完善創新要素參與分配機制③合理調整最低工資標準④加大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力度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①不符合題意,完善上市公司分紅制度是從投資者角度分析;④不符合題意,加大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是從再分配的角度分析。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做好金融穩定發展工作問題。會議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會議強調,要鼓勵勤勞創新致富,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要加強對高收入的規范和調節,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說明在收入分配中如何維護公平,扎實促進共同富裕。答案 (1)在整個收入分配中都要貫徹共享發展理念,堅持公平原則,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讓更多人致富,扎實促進共同富裕。(2)重視收入再分配調節,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3)運用第三次分配的社會互助方式調節社會財富分配,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 2.經濟與社會“意義、影響類”主觀題該題型緊扣國家大政方針或現實生活問題,以具體措施、重要決策、典型事件為載體分析其可能產生的后果。設問內容:既有全面影響類(積極意義和消極影響),又有單一影響類(積極意義或消極影響);既有針對某一問題的具體影響,又有無明確指向的系統影響。設問呈現形式:“A對B的作用”“A對B的意義”“A對B的影響”等。(2020·全國Ⅲ,改編)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業組織形式。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家庭農場。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并再次強調要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突出培育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年來,我國家庭農場發展迅速,①數量已超過87.7萬戶,據2019年農業農村部信息:我國家庭農場大多由小農戶升級而來,經營規模在20~200之間;②家庭農場主要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種養結合,其中種植類農場有56.1%采用了噴灌技術,養殖類農場有近80%進行了糞便資源化、綜合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理;③在不少家庭農場中,父輩負責生產,子女負責營銷,經營的農產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④全國有36.9%的家庭農場加入了農民合作社,參與和分享農機、良種、技術、訂單等服務。結合材料并運用經濟知識,說明發展家庭農場對于激發鄉村經濟活力的積極作用。(14分)解題流程第一步 審設問, 定方向第二步 析材料, 調知識 信息點①:升級而來,經營規模 答題語言:促進農村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教材溯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信息點②:種養結合,綜合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答題語言:發展家庭農場促使先進農業技術應用,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 教材溯源:產業結構、提高技術、注重產品質量信息點③: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 答題語言:發展家庭農場推進農業品牌化、專業化經營,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時政語言:樹立品牌意識、提高市場競爭力信息點④:農民合作社 答題語言:拓寬農民合作社服務范圍,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時政語言:農業合作社 教材溯源:產業融合第三步 組答案, 用術語 促進農村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使先進農業技術應用,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推進農業品牌化、專業化經營,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拓寬農民合作社服務范圍,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第四步 研細則, 找差距 ①促進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4分)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經營、土地流動、土地要素的配置,農業的轉型升級(任意一點給3分),答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4分),總分不超過4分。②促使先進農業技術應用,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4分)“技術”“農業現代化”給3分,答到“提高產量、品質、質量”給4分,總分不超過4分。③推進農業品牌化、專業化經營,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3分)“品牌”給2分,“提高競爭力”給3分,總分不超過3分。④拓寬農民合作社服務范圍,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3分)“合作社服務”給2分,“產業鏈”給2分或者“產業融合發展、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給3分,總分不超過3分。若答到“推動鄉村振興”給2分,“綠色發展或生態發展”給3分。(1)根據A的知識邏輯、設問邏輯、材料邏輯可分解為A1、A2、A3,等多個層次。(2)鏈接教材知識,將A1、A2、A3演繹成B1、B2、B3等多個意義(影響)。如果是指向“影響”,需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從積極意義和消極影響兩個角度分析;如果是指向“意義”,只需要分析可能產生的積極效果。(3)A1、A2、A3到B1、B2、B3按照從直接到間接、主要到次要、現象到本質、近到遠、內到外的思維邏輯答題。(4)積極影響、意義類答題常用句式:“有利于(有助于)……”“提供……”“推動……”“促進……”等。(5)明確影響或意義分析的起點和落點。①起點,弄清圍繞著“誰”來分析影響或意義,即根據什么樣的“因”來分析“果”,如分析哪項具體措施、哪個主體行為的影響或意義。②落點,弄清分析對“誰”的影響或意義,即根據“因”來分析會有什么樣的“果”,如分析對國家、個人、企業等的影響或意義。用圖可以表示為:A對B的意義(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當前,傳統制造業仍是我國工業經濟的主體,鋼鐵、紡織、汽車、家電等仍是具有競爭力的板塊,關乎綜合國力,也關系國計民生,既是實現“六穩”的重要領域,也是培育新動能的主要來源。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技術革新帶來制造業生產方式的更新迭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工業和信息化加速融合,制造業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以智能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深入推進“智能+”,推進智能車間、智能工廠的培育建設;要注重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研發,加快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裝備新產品;要加快區域5G網絡建設覆蓋,推進企業“5G工業互聯網”先導應用,更好地支撐企業實施智能制造。結合材料并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推動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影響。答案 (1)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制造業智能化轉型有利于推動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2)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可以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3)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助于促進制造業整體質量、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4)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以智能化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