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講 巖石與地貌變化-講義1.巖石知識檢測1.常見的巖石有 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 三種類型。2.地球內部的 巖漿 有時會在地下深處慢慢冷卻,有時又會從 地表 噴發出來后冷卻,這種由 巖漿 冷卻后形成的叫 巖漿巖 。3.沉積巖里常有的 化石 ,比如琥珀、樹葉化石、貝殼化石等。4.大自然中,巖石是由 礦物 組成的。5.巖石的應用:建筑材料(如 大理石 、 花崗巖 ),工藝品材料(如 和田玉、青田石 ),巖石在形成過程可以形成各種 礦產資源 (如鐵礦、銅礦)。典型例題例1-1. 【解答】解:組成巖石圈的巖石按成因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巖漿巖可以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故A對;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故B對C錯;巖石圈位于軟流層之上,故D對。故選:C。例1-2. 【解答】解:沉積巖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常含有化石;從圖中看出這里的巖層明顯呈層狀分布,最有可能是沉積巖,其中砂巖、石灰巖是屬于沉積巖。故選 C例1-3. 【解答】解:(1)A有明顯的層理構造,A為沉積巖,該類巖石含有化石,能起到記錄地球歷史的作用.(2)B為巖漿巖,它是巖漿活動的產物,常見的巖石有花崗巖和玄武巖.C為侵入巖、D為噴出巖.(3)E處沉積巖受熱形成變質巖,若A為含有珊瑚化石的巖石,該巖石為沉積巖,則E可能為大理巖,它是優良的建筑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故答案為:(1)沉積 有層理構造 化石(2)巖漿 巖漿 侵入 噴出(3)變質 熱力 大理 建筑 碳酸鈣變式訓練變1. 【解答】解:讀圖可知,①是沉積巖,大理巖屬于變質巖,不屬于數字①代表的巖石;②是巖漿巖,玄武巖屬于數字②代表的巖石;①是沉積巖,花崗巖屬于變質巖,不屬于數字②代表的巖石;②是巖漿巖,不是沉積巖,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變2. 【解答】解:有明顯層理結構特征或常含化石是沉積巖區別于其他種類巖石的主要特征。故選:C。變3. 【解答】解:在巖石形成過程中,可以形成礦產資源,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原料和能源。故選:C。2.地殼變動知識檢測1.地殼變動的證明:巖石的變形(斷裂的痕跡 、彎曲的巖層),海陸變遷(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髙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2.火山:(1)火山由 火山口、火山堆錐、巖漿通道 組成。火山噴發物有氣態(水蒸氣、二氧化硫等)的、也有液態(巖漿流)和固態( 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等 )的;(2)火山按活動特點分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分布并不均勻,主要集中在 環太平洋陸地和周圍海區 以及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3.地震: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是東漢張衡發明的 候風地動儀。(1)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 內力 作用下,發生 斷裂或錯位 而引起的震動現象;(2)地震結構包括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3)防震自救的措施有很多,例如跑到空曠的地方,或躲到面積較小房間里或桌子下等。典型例題例2-1. 【解答】 (1)地球上山脈和谷地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水平巖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發生彎曲或引發斷裂。(2)由圖乙可知,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說明地殼的升降運動。故答案為:(1)內力 彎曲 斷裂(2)地殼的升降運動例2-2. 答案為:(1)火山錐 火山口 巖漿通道(2)巖漿 火山 陸地(3)軟流層 巖漿通道 火山(4)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例2-3. 【解答】(1)此次地震是由于A震源處巖層在內力作用下因急劇運動而破裂,產生地震波,從而引起的地面震動現象;(2)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B處,震源位于A處,C處比D處的震中距小,則C處受到的破壞可能較大(3)中地表虛線部分表示等震線故答案為:(1)A;內;地震波;(2)B;A;C;(3)等震線變式訓練變1. 【解答】火山噴出的物質有氣態、液態、固態三種;故A正確。我國目前發現的大部分火山是死火山,少部分是活火山;故B錯誤。火山噴發有時引起地震,污染環境;故C正確。火山活動也可給人類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及硫黃等有用礦物;故D正確。根據題意。故選:B。變2. 【解答】火山會噴發出大量火山灰,火山爆發除了造成災害外,還往往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包括生態環境和大氣環境,但這種影響是區域性的、短暫性的。火山灰污染環境,會使得周圍環境形成霧霾(有研究認為火山會也是很好的肥料使得附近植物生長的更好)。火山噴發會噴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以及其他有害氣體,影響周圍環境氣候。火山爆發可能造成災害,也會對當地氣候造成異常,火山噴發的大量熔巖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引發火災,火山灰會影響當地的大氣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包括對附近航班運輸的影響。火山爆發會使大量的火山灰送入大氣層,火山灰在大氣中成為云和水滴的凝結核,容易形成積云,甚至會下大雨,乃至酸雨。大氣層中的火山灰可能在對流層、平流層中漂浮很多年,從而擋住太陽輻射,致使當地受到的太陽輻射熱量減少很多。故選:A。變3. 【解答】解:地震前都有一定的預兆,常見的有雞鳴狗叫、螞蟻搬家、老鼠出洞等,一些動物行為反常。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井水冒泡,地溫明顯升高。用儀器測得該地的地球磁場、電場異常,地形發生變化等。故選:A。變4. 【解答】解:發生地震時要牢記緊急逃生路線及附近安全疏散地,準備家庭地震應急包,放在便于取到之處,發生地震時不要慌亂,盡可能關閉電、火、煤氣,地震躲藏時要牢記“蹲下、藏身、抓牢”三要素,避開高大建筑物、立交橋等,不可躲在廣告牌、樹等下面,撤離時要保護好頭部,不要翻窗、跳樓,不能乘坐電梯迅速逃離等,故C正確。故選:C。3.泥石流知識檢測1.泥石流是指在山區因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發的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1)泥石流的暴發往往具有 突發性和歷時短 的特點,經常與 山體滑坡 和 崩塌 相伴發生,破壞力巨大。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 、鐵路、水電站等設施,摧毀礦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毀壞房屋建筑 。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山區(特別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匯集,水流的流速較大 ,沖刷力強;②山坡或溝谷表層堆積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 土、石塊 等),容易被水流沖刷;③有暴雨或持續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 流水 ;(2)人為原因:亂砍濫伐,不合理地開挖和堆積,改變了地面 形態 和土層 結構 。3.防御措施(1)應急措施:泥石流發生時,應設法從房屋里跑到 開闊 地帶,并迅速轉移到 高處 ,不要順溝方向往 上游 或 下游 逃生,要向兩邊的山坡上面逃生;(2)防御措施:建立 預測、預報 及救災體系;植樹造林;修建工程設施阻擋、調整和疏導泥石流;對于遭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居民、企業和重要工程設施等,及時 搬遷 和疏散。典型例題例3-1. 【解答】解:臺風來臨時,漁船應進港避風;寒潮來臨,及時添加衣物保暖;泥石流發生時應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動方向的山坡上跑;當地震發生時,千萬不能乘電梯逃生,乘電梯會有被困在里面的危險。故選:B。例3-2. 【解答】暴雨導致巖體崩塌、滑坡,形成大量碎屑物質。是泥石流發生的主要原因。結合題意。故選:B。例3-3. 【解答】西南地區降水豐富,地形崎嶇,松散碎屑物多。故選:A。變式訓練變1. 【解答】解:沙塵暴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和華北地區,故A錯誤;旱澇災害多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風不穩定,故B錯誤;東南沿海是臺風多發區,故C正確;泥石流多發區主要分布在我國地勢第一、二階梯,故D錯誤。故選:C。變2. 【解答】泥石流屬于地質災害,電閃雷鳴,出現狂風暴雨,不是泥石流的預兆,故A錯誤;河谷中的小溪突然斷流,谷中傳來悶雷般的聲音,是地質造成的河流改道和瞬間聚集的表現,是發生泥石流的預兆,故B正確;大地抖動,山坡上出現滾石,是地震的現象,故C錯誤;長時間的大雨,河水突然暴漲,是洪水的預兆,故D錯誤;結合題意。故選B。變3. 【解答】泥石流大多伴隨山區洪水而發生,常常具有暴發突然、來勢兇猛、迅速之特點,經常與之相伴發生的地質災害還有崩塌、滑坡故選C4.地球板塊知識檢測1.板塊構造學說創立的基礎是 大陸漂移學說 和 海底擴張學說 。2. “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依據是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 可拼合性 和其他 大陸輪廓相似 。3.海底擴張理論認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 裂縫 (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 兩邊 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 移動 。4.地球上的巖石圈是由六大板塊組成的分界線,海溝、海嶺、一些巨大的山脈是板塊間的 地殼運動 最為頻繁的地方。5.板塊的 碰撞和張裂 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因為環太平洋地區恰好在太平洋板塊與 亞歐 板塊 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 南極洲 板塊的交界處,這些板塊之間發生碰撞、張裂,使環太平洋地區易發生火山和地震。典型例題例4-1. 【解答】板塊構造學說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這個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地殼的生長邊界海嶺和轉換斷層,以及地殼的消亡邊界海溝和造山帶、地縫合線等一些構造帶,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全球的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 、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在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在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常形成山脈。故選:C。例4-2. 【解答】解:(1)讀圖可得,A是亞歐板塊,B是非洲板塊。澳大利亞大陸位于印度洋板塊。(2)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世界兩大著名的火山地震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3)珠穆朗瑪峰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處,其海拔高度不斷升高。故答案為:(1)亞歐;非洲;印度洋;(2)環太平洋;阿爾卑斯-喜馬拉雅;(3)珠穆朗瑪峰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處,其海拔高度不斷升高。例4-3. 【解答】解: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地殼的變動、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造成海陸變遷,如填海造陸等;但氣候變化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故選:A。變式訓練變1. 【解答】解:可以作為大陸漂移說證據的是大西洋兩岸即非洲和南美洲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南極洲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等,選項ABD不是大陸漂移假說的證據。故選:C。變2. 【解答】解: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選項C符合題意。故選:C。變3. 答案為:(1)流水堆積 (2)風蝕 (3)冰川侵蝕變4. 【解答】解:地表形態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地殼運動、火山和地震活動;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風力、水力等。四個選項中只有D蘑菇石是風力作用形成的,火山湖和喜馬拉雅山是由地球的內力作用形成的,海岸邊的怪石是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故選:D。第10講 巖石與地貌變化-課后練習1. 【答案】B【解答】①巖石是構成地貌的物質基礎,故正確;②巖石組成了地殼,故正確;③巖石能提供人類所需的多種礦產,但并非全部礦產,故錯誤;④巖石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原料和能源,故正確;故選B。2. 【解答】解:讀圖可知:A圖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溝谷較深,為山地;B圖盆地四周高中間低,為盆地;C圖海拔較低,地面平坦遼闊,為平原;D圖海拔較高,地面坦蕩,邊緣比較陡峻,為高原;故選項B符合題意。故選:B。3. 【解答】解:長江流至四川盆地以東,深切巫山,長期受流水侵蝕形成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的長江三峽。這里建成了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故選:D。4. 【答案】B【解答】根據題文信息可知:紅色砂巖有明顯的層狀結構。沉積巖中在物質成分(化學的、礦物的)、結構、顏色上沿垂直方向變化,顯示成層現象叫層理構造。因此該砂巖屬于沉積巖。故選B5. 【答案】B【解答】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本身,內、外力作用的對立統一、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推動看地殼不斷發展;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作用占優勢,一般地說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看主導作用,褶皺和斷層的形成動力主要是內力起主導作用,來自地球內部。6. 【解答】解:地球表面形態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可以變成陸地。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說明該地區曾經發生過火山活動,經歷了多次的海陸變遷,地殼的升降運動是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故選:A。7. 【解答】解:地球表面形態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地殼變動一直在廣泛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著;故A正確。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等都是地殼變動的真實有效的證據;故B正確。地球內部能量是引起地殼變動的巨大能量;故C正確。板塊運動能引起地震和火山發生;故D錯誤。根據題意。故選:D。8. 【答案】A【解答】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由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等六大板塊構成。沒有大西洋板塊。故選A9. 【答案】D【解答】解:火山帶來的危害有污染空氣,火山灰掩埋農田、房屋、導致氣候異常、造成人員傷亡;故選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10. 【解答】解:地球的巖石圈被海溝、海嶺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于各大板塊的邊緣地帶;杭州位于亞歐板塊的東部;青藏高原是由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而成。故選:C。11. 【解答】解:海底地形中新海底誕生的地方,火山活動比較強烈的是大洋中脊。故選:C。12. 【解答】解:山地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溝谷較深。題干描述的地形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應該是山地。故選:C。13. 【解答】解: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之間,因為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正不斷發生張裂運動,因此紅海的面積應不斷擴大,形成新的大洋。故選:A。14. 【答案】A【解答】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因為各種變化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所以在短期內大多不易被人們察覺.《夢溪筆談》中記載:在太行山中發現許多海螺、海蚌殼等生物化石,證明這里曾經是一片海洋,后來由于地殼隆起并抬升成為高山。故選:A15. 【解答】解:2018年7月30日,新疆阿克蘇溫宿縣突發泥石流災害,這是地質災害,與地殼變動無關,所以D選項不能證明地殼在不斷變動;ABC選項都能證明地殼在不斷變動的,不符合題意。故選:D。16. 【解答】解: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的太陽能;變質作用是內力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故選:A。17. 【答案】(1)ABD (2)內力 外力 內力【解答】(1.)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促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物質成分、構造、表面形態發生變化的各種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來自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能和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等,如斷塊山、褶皺山和火山,它們都是內力作用的結果,在地表形態上表現為褶皺、斷層和火山噴發。(2)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促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物質成分、構造、表面形態發生變化的各種作用,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等,內力作用的結果,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內力作用成為塑造地球表面形態的主力軍,對地殼物質的形成和發展起主導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外力作用又叫外營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陽能的影響所產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風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外力作用總的來說是不斷地起著破壞和夷平那些由內力作用而產生的隆起部分,同時把這些破壞了的碎屑物質搬運、堆積到低地和海洋中去,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趨于平緩。18. 【答案】(1)④ 巖漿(2)巖漿巖 變質巖 化石或層狀結構【解答】(1)地上表不管哪類巖石,其根本來生緣都是來自于軟流層的巖漿,而經過地殼運動,這些巖石又會被重新擠壓和深入回到軟流層中,從圖中可以發現,只有標記④符合這樣要求,故答案為④;巖漿。(2)三類巖石中,只有巖漿巖,直接來自于巖漿,火山噴發形成噴出巖,而無法噴出地表的會形成侵入巖。巖漿巖在地表會形成沉積巖或者變質巖,沉積巖是地表碎屑物一層層堆積、壓實、固化形成的,有明顯的層狀結構或化石,變質巖是已生成的巖石在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下,形成的新巖石。A有兩條線直接到B和C,所以A是巖漿巖,而C到B存在分化、搬運等作用,可以判斷B為沉積巖巖,那么C就是變質巖了。故答案為巖漿巖;變質巖;化石或層狀結構。19. 【答案】(1)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2)碰撞 張裂(3)A【解答】(1)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多地震,是因為這些地方均位于板塊與板塊交接處。(2)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形成地殼變動的最主要的原因。( 3 )當地震來臨時,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將身邊的書包或柔軟的物品頂在頭上;有時間時快速離開教室,跑到空曠地方去;來不及外逃時,雙手抱頭躲避在衛生間墻角或堅實的家具下,亦可轉移到承重墻較多、面積較小的房間內。地震時不應乘坐電梯,若不幸被埋壓在廢墟下,應該保持體力,不要大聲呼喊,最好用敲擊的方式求救,地震發生時不應快速跑到窗邊,打開窗戶大聲呼救,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2)碰撞;張裂(3)D20. 【解答】(1)汶川地震的成因與板塊運動有關,根據所處的板塊位于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容易引起火山和地震。(2 )全球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大板塊的邊界上,一部分發生在板塊內部的活動斷裂上。經科學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有︰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3)當地震發生時,同學們也該學會逃生和自救。具體來說,可以躲到桌子底下,或者逃離教室,絕對不能站著不動。故答案為︰(1)印度板塊向亞歐板塊(2)環太平洋一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3)A。第10講 巖石與地貌變化知道三類的巖石的特點及成因,并學會辨別三類巖石;知道地殼變動的證據以及火山和地震的構成、成因、分類、分布及其危害;知道泥石流形成原因及其危害、應急措施和防御措施;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理解和應用板塊運動及其相互作用。世界著名的火山噴發事件1.哥倫比亞魯伊斯火山死亡人數:230001985年11月13日,世界上最致命的火山爆發之一發生在哥倫比亞的內華達德魯伊斯,造成大約23000人死亡。火山爆發的規模相對較小,但它導致了大量熔巖流穿過附近的阿梅洛鎮。這場悲劇的自然災害可能造成少數人的喪生,但政府官員無視火山學家的警告。地震活動在過去一年中一直在增加,但官員們沒有注意到他們的警告。2.皮納圖博火山死亡人數:847就在菲律賓的皮納圖博山西北方向55英里處,火山噴發的熔巖沿著這座美麗的山麓沖下。這一事件發生在1991年6月15日9小時的時間里,火山爆發把大量的二氧化硫射入地球大氣層,使得整個星球的溫度在接下來的幾年里略有下降。據估計,有847人死亡,超過10萬人無家可歸。1.常見的巖石有 、 、 三種類型。2.地球內部的 有時會在地下深處慢慢冷卻,有時又會從 噴發出來后冷卻,這種由冷卻后形成的叫 。3.沉積巖里常有 ,比如有琥珀、樹葉化石、貝殼化石等。4.大自然中,巖石是由 組成的。5.巖石的應用:建筑材料(如 、 ),工藝品材料(如 ),巖石在形成過程可以形成各種 (如鐵礦、銅礦)。例1有關巖石圈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組成巖石圈的巖石按成因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B.巖石圈包括地殼及軟流層以上的地幔C.地殼就是整個巖石圈D.巖石圈位于軟流層之上例2圖中的巖層明顯呈層狀分布,它們最可能屬于( )A.花崗巖B.大理巖C.石灰巖D.玄武巖例3讀某地質剖面圖,回答下列問題.(1)A處為______巖,判斷依據是______.除此特征外,該類巖石還可能有______,能起到記錄地球歷史的作用.(2)B處為______巖,它是由______活動經過形成的.此類巖石常見有兩種類型,其中C處的巖石為______巖.D處為______巖.(3)E處可能會形成______巖,它是已生成巖石在______條件下形成的.若A為含有珊瑚化石的巖石,則E可能為______巖,它是優良的______材料,其主要礦物成分是______.練1地球上不同的巖石具有不同的成因。有關于圖中數字代表內容,正確的是( )A.①是沉積巖,大理巖屬于數字①代表的巖石B.②是巖漿巖,玄武巖屬于數字②代表的巖石C.①是巖漿巖,花崗巖屬于數字①代表的巖石D.②是沉積巖,石灰巖屬于數字②代表的巖石練2沉積巖區別于其它種類巖石的主要特征是( )A.有明顯的礦物晶體顆粒或氣孔 B.有明顯的柱狀結構C.有明顯的層狀結構或化石 D.常有片狀結構練3巖石是構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質基礎,對于人類來說,巖石的重要性還在于它可以提供( )A.各種森林資源 B.各種土地資源 C.各種礦產資源 D.各種生物資源1.地殼變動的證明: (斷裂的痕跡 、彎曲的巖層),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髙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2.火山:(1)火山由 、 、 組成。火山噴發物有氣態(水蒸氣、二氧化硫等)的、也有液態( )和固態( 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等 )的;(2)火山按活動特點分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分布并不均勻,主要集中在 以及 。3.地震: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是東漢張衡發明的 。(1)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 作用下,發生 而引起的震動現象;(2)地震結構包括 、 、 、 ;(3)防震自救的措施有很多,例如跑到空曠的地方,或躲到面積較小房間里或桌子下等。例1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圖甲說明,水平巖層在 的作用下,或發生 ,或引發 ,這是地球上山脈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2)圖乙反映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情況,這說明 是導致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例2讀火山噴發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火山是由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三部分構成的,其噴發物有氣體、液體和固體。(2)火山噴發時,溫度高達1 000 ℃的________和大量氣體、塵埃物質噴出地面。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________島,可以為附近的居民提供寶貴的________。(3)火山噴發出的巖漿來自地幔中的④________層,巖漿在強大的內壓力作用下,沿________或地殼裂隙噴出地表,巖漿冷卻后變成巖漿巖,也叫________巖。(4)火山是地殼變動的結果,主要分布在________。例3讀某次地震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此次地震是由于________處巖層在________力作用下因急劇運動而破裂,產生________,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地面震動的現象。(2)這次地震震中位于________處,震源位于________處;從C、D兩處看,________處受到的破壞可能較大。(3)圖中地表虛線部分表示的是________。練1下列有關火山的說法錯誤的是( )A.火山噴出的物質有氣態、液態、固態三種B.我國目前發現的大部分火山是活火山,少部分是死火山C.火山噴發可引起地震,污染環境D.火山活動也可給人類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及硫黃等有用礦物練2火山爆發對世界氣候及環境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其主要表現是( )A.火山噴出的大量火山灰進入大氣層B.火山噴出大量氣體和水汽,影響大氣水熱平衡C.大量熱能進入大氣層,影響大氣溫度D.熔巖、固體噴發物堆積地表,改變地表性質練3下面與地震預兆無關的是( )A.遍地干旱,作物枯萎,用水緊張B.雞鳴狗叫、螞蟻搬家、老鼠出洞等,一些動物行為反常C.儀器測得該地的地球磁場、電場異常,地形發生變化D.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井水冒泡,地溫明顯升高練42018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以下關于防震減災的做法,正確的是( )①要牢記緊急逃生路線及附近安全疏散地 ②準備家庭地震應急包,放在便于取到之處 ③發生地震時不要慌亂,盡可能關閉電、火、煤氣 ④地震躲藏時要牢記“蹲下、藏身、抓牢”三要素 ⑤避開高大建筑物、立交橋等,可迅速躲在廣告牌、樹等下面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1.泥石流是指在山區因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發的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1)泥石流的暴發往往具有 的特點,經常與 和 相伴發生,破壞力巨大。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 、鐵路、水電站等設施,摧毀礦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毀壞房屋建筑 。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山區(特別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匯集,水流的流速較大 ,沖刷力強;②山坡或溝谷表層堆積 ( 土、石塊 等),容易被水流沖刷;③有暴雨或持續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 ;(2)人為原因:亂砍濫伐,不合理地開挖和堆積,改變了地面 和土層 。 3.防御措施(1)應急措施:泥石流發生時,應設法從房屋里跑到 地帶,并迅速轉移到 ,不要順溝方向往 或 逃生,要向兩邊的山坡上面逃生;(2)防御措施:建立 、 及救災體系;植樹造林;修建工程設施阻擋、調整和疏導泥石流;對于遭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居民、企業和重要工程設施等,及時 和疏散。例1當自然災害來臨時,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A.臺風來了,出海捕魚 B.寒潮來了,添加衣物保暖C.泥石流來了,順著泥石流往下跑 D.地震了,迅速跳樓逃生例2甘肅省舟曲縣持續半年干旱后,2010年8月7日山區突降暴雨,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舟曲特大泥石流發生的主要原因是( )A.地勢起伏大且坡度較陡,重力作用大B.暴雨導致巖體崩塌、滑坡,形成大量碎屑物質C.持續干旱是引發泥石流的根本原因D.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是造成泥石流的直接原因例3泥石流是山區爆發的特殊洪流,其形成有三個條件:陡峭的溝谷;大量松散的堆積物;充足的水源。我國容易爆發泥石流的地區是( )A.西南山區 B.平原地區 C.西北地區 D.植被較多地區練1關于我國自然災害的說法,正確的是( )A.南方多沙塵暴 B.旱澇災害多的主要原因是冬季風不穩定C.東南沿海是臺風多發區 D.泥石流多發區主要分布在我國地勢第三階梯練2泥石流發生時往往有一些預兆。下列現象屬于泥石流已經在河谷上游的預兆是( )A.電閃雷鳴,出現狂風暴雨B.河谷中的小溪突然斷流,谷中傳來悶雷般的聲音C.大地抖動,山坡上出現滾石D.長時間的大雨,河水突然暴漲練32013年7月10日上午,都江堰市中興鎮三溪村五里坡發生特大高位山體滑坡,最終統計共計11戶人家被掩埋。泥石流是一種具有破壞力的地質災害,經常與之相伴發生的地質災害還有( )A.火山和地震 B.地震和山體滑坡 C.崩塌和山體滑坡 D.火山和崩塌1.板塊構造學說創立的基礎是 和 。2. “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依據是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 和其他 。3.海底擴張理論認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 (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 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4.地球上的巖石圈是由六大板塊組成的分界線,海溝、海嶺、一些巨大的山脈是板塊間的 地殼運動 最為頻繁的地方。5.板塊的 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因為環太平洋地區恰好在太平洋板塊與 板塊、、 、 板塊的交界處,這些板塊之間發生碰撞、張裂,使環太平洋地區易發生火山和地震。典型例題例1關于板塊構造學說,正確的是( )①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假說的基礎上由魏格納提出的②板塊構造學說是依據大西洋兩岸輪廓的可拼性創立的③地球的巖石圈被海溝、海嶺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六大板塊④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碰撞和張裂⑤板塊的碰撞和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例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2005年中國國家測繪局測量的珠穆朗瑪峰的巖面高是8844.43米,2020年4月底,中國啟動新一輪的珠峰高程測量工作,5月27日,登山測量隊員成功登頂,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達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848.86米。材料二:(1)寫出各大板塊的名稱:A______板塊,B______板塊。澳大利亞大陸位于______板塊。(2)世界兩大著名的火山地震帶是______火山地震帶、_________火山地震帶。(3)運用板塊運動的相關原理,解釋為何宣布的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848.86米)與2005年測量的高度(8844.43米)相比長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3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有( )①地殼變動②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③海平面升降④溫室氣體排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練1下列事實中,可以作為大陸漂移說證據的是( )A.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B.世界陸地輪廓都比較破碎C.南極洲分布有煤炭資源 D.我國近海發現古道的遺跡練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由于( )A.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形成 B.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形成C.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形成 D.大陸在漂移過程中受阻抬升而成練3(1) 作用,會形成A圖的珠江三角洲。(2)在西北內陸地區, 作用會形成B圖的景觀。(3)在高山地區 作用會形成C圖的角峰和冰斗谷。練4下列地貌形態的形成,主要是由風力侵蝕作用引起的是( )A. B. C. D.課后練習練1下列關于巖石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巖石是構成地貌的物質基礎②巖石組成了地殼③巖石能提供人類所需的全部礦產④巖石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原料和能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練2這四幅景觀圖,表示盆地的是( )A. B. C. D.練3下列關于圖中長江三峽地貌景觀成因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風力侵蝕而成B.火山噴發形成C.冰川侵蝕形成D.流水侵蝕形成練4“色如渥丹,燦巖明霞”,丹霞地貌主要由水平或平緩的層狀紅色砂巖構成,從巖石的成因分析,砂巖屬于( )A.巖漿巖B.沉積巖C.變質巖D.無法確定練5下列關于褶皺和斷層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褶皺和斷層是地殼運動的結果B.形成褶皺和斷層的動力來自地球外部C.絕大多數褶皺是由于水平擠壓造成的D.巖層受到擠壓拉伸過度發生斷裂,形成了斷層練6如圖是意大利那不勒斯灣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升降變化圖,石柱上橫線部分代表曾被火山灰覆蓋,小黑點部分代表被海洋生物鉆孔。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說明( )①地殼變動在持續不斷地進行②地殼的升降運動是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③這里曾經發生過火山活動④地殼變動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練7下列有關地殼變動的說法錯誤的是( )A.地殼變動一直在廣泛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著B.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等都是地殼變動的證據C.引起地殼變動的巨大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D.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練8下列不屬于板塊構造學說的六大板塊的是( )A.大西洋板塊 B.太平洋板塊 C.非洲板塊 D.印度洋板塊練9下列不屬于火山帶來的災害的是( )A.掩埋農田、房屋 B.造成人員傷亡C.污染空氣、導致氣候異常 D.造成大面積地裂練10如圖是地球板塊示意圖,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可知( )A.地球表面的陸地被海嶺和海溝分割成七大板塊 B.火山與地震帶都分布在各大板塊的中央C.我們生活的杭州位于亞歐板塊 D.青藏高原是由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形成練11現代探測技術解開了海底的神秘面紗。大洋中,新海底誕生且火山活動比較強烈主要分布在哪個區域( )A.大陸架 B.大陸坡 C.大洋中脊 D.海溝練12某同學在一篇旅游日記中寫到:“此處海拔1277米;放眼四顧,只見峰巒起伏,坡度陡峻;到處植被茂盛,景色秀美”。該同學描述的地形類型是( )A.丘陵 B.盆地 C.山地 D.高原練13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的原因是( )A.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不斷張裂 B.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不斷張裂C.印度洋板塊不斷擠壓非洲板塊 D.亞歐板塊不斷擠壓非洲板塊練14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在太行山中發現了許多海螺、海蚌殼等生物化石。這一記載說明( )A.太行山是從古老的大海里升起來的 B.太行山今后將從陸地轉變為海洋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水陸兩棲的 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陸地上的練15下列現象或事件不能作為地殼在不斷變動的證據的是( )A.華山的懸崖壁上發現大片彎曲、斷裂的巖層B.喜馬拉雅山脈發現大量海洋生物化石C.2018年2月26日,巴布亞新幾內亞發生7.5級地震D.2018年7月30日,新疆阿克蘇溫宿縣突發泥石流災害練16關于地貌及成因敘述正確的是( )A.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B.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的內能C.變質作用是外力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 D.只有內力作用才能使地表形態發生巨大變化練17下列地表形態都是在地球內力或外力的作用下形成的。(1)形成上圖各地表形態是內力作用的是:______。(2)總結各圖可以得出:______作用使地表起伏崎嶇,______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一般來說,______作用對地殼的發展變化起著主導作用。練18巖石圈的巖石經過漫長的時間會循環變化,圖為巖石循環簡略圖示,請根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三類巖石都直接或者間接來源于[ ]__________;(2)圖中A、B、C表示根據成因來分類的三類巖石,其中A所屬巖石類型是__________,C所屬巖石類型是__________,B類型巖石中往往含有__________。練192012年12月7日在日本東北部近沿海地區發生7.3級地震,其震中位于37.8°N,144.2°E給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1)從全球范圍看,地震主要發生在________和________一帶 。日本正處于全球兩個地震集中發生地區之一。(2)板塊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形成地殼變動的最主要的原因。(3)地震是一種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自然現象。當發生地震時,下列行為中不合適的是( )A.如果在一樓,就快速離開房間,跑到空曠的地方 B.如果在樓層很高的地方,就迅速躲到小房間的墻角里C.如果來不及離開房間,就躲到廁所,儲藏間等較小房間內D.地震發生時,跑到窗邊大聲呼救練20在我國四川的汶川發生里氏8.0級地震,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國以來影響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是自2001年昆侖山大地震(8.1級)后的第二大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 這次地震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地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屬于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四川特大地震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破壞性巨大。(1)這次地震的發生是________兩大板塊的撞擊、擠壓導致的斷層地震 。(2)左圖是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和六大板塊示意圖。通過觀察,簡要說出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地區________。(3)老師正在講臺上講課,同學們正在老師指導下邊學習邊實驗,若此時發生地震,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A.靠教室墻站著不動 B.來不及外逃時,迅速躲到面積小的房間 C.來不及外逃時,躲到桌子底下 D.快速有序的離開房間,跑到空曠的操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0講-巖石與地貌變化(講義+課后練習).docx 第10講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