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節課在全書乃至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養學生在實驗室中制取某種氣體時,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節課對學生今后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基本實驗及實驗探究能力都有深遠的影響。 該課題主要研究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教材首先給出了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然后,讓學生從反應物的狀態、反應條件、氣體密度與空氣密度的比較,以及是否與水反應等因素,來確定二氧化碳的發生和收集裝置。這是本課題知識的核心部分,而且涉及面的廣度是學習以來少見的。教材還給出了一些儀器,用活動與探究的方式,由學生自己組裝二氧化碳的制備裝置,并進行討論與反思。這是本課題培養技能及方法的核心內容。最后,利用設計的裝置制取二氧化碳,進行檢驗、驗滿和通入澄清石灰水,這是該課題檢驗學習成果和進行及時評價的平臺。在“學完本課題你應該知道”中,總結了實驗室里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這是本節課學習的難點之一。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①了解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藥品、反應原理;②初步學會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收集及檢驗方法;2、過程與方法①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藥品,并利用設計的裝置制取二氧化碳;②學會對儀器的使用以及觀察實驗現象的方法;③通過探究活動過程,體驗化學實驗方法的科學性,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④初步認識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總結、理解及運用的科學方法過程。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創設制取二氧化碳的問題情境,豐富學生的科學體驗;②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學習化學的動機;③養成互相交流,勇于實踐的良好習慣。三、教學重、難點:重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裝置設計及制取方法。難點:①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裝置的設計思路;②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的有機結合。四、教學方法活動探究、對比探究、合作交流、討論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法五、實驗用品儀器:注射器、錐形瓶、平底燒瓶、大試管、集氣瓶、長頸漏斗、(帶導管的)雙孔塞及單孔塞、帶塞子的彎導管、水槽、酒精燈、藥匙、破底試管、銅絲、帶孔小藥瓶、分液漏斗、干燥管、具支試管、U形管。藥品:碳酸鈉粉末、碳酸鈣粉末、石灰石、稀鹽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木條。六、教學過程:(一)、復習和實驗引入復習: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藥品、反應原理、裝置、操作步驟、收集方法、檢驗方法、驗滿方法等。我們知道了制取一種氣體,實驗裝置由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兩部分組成。課件展示:1、 發生裝置的確定取決于兩個條件:①反應物狀態(固—固、固—液)②反應條件(加熱、不加熱)固和固加熱反應制氣體用A裝置固和液常溫下反應制氣體用B裝置A B2、收集裝置的確定————排空氣法和排水法氣體性質 收集方法 裝置 注意事項 舉 例密度比空氣大,不與水發生反應 向上排空氣法 瓶口蓋玻璃片導管插入集氣瓶底部 CO2、O2密度比空氣小,不與空氣反應 向下排空氣法 導管插入集氣瓶底部 H2不易溶于水,不與水反應 排水法 導氣管不宜深入集氣瓶過長 O2 、H2 、CO演示實驗:1、向一個充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水并振蕩2、把二氧化碳傾倒入燃著的高低不同的兩層蠟燭的燒杯中學生觀察后敘述現象并分析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一般情況下不支持燃燒”的性質。那么在實驗室里如何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呢?板書: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二)、活動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和原理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實驗,每組做以下四個對比實驗)1、 石灰石 + 稀鹽酸 2、 碳酸鈣粉末 + 稀鹽酸3、 碳酸鈉粉末 + 稀鹽酸 4、 石灰石 + 稀硫酸觀察現象,重點比較反應的劇烈程度。討論:以上四個實驗哪個適合在實驗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完成下表并歸納實驗室制二氧化碳氣體的理想原料。反 應 原 料 實 驗 現 象 反應劇烈程度 結 論石灰石 + 稀鹽酸 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為:碳酸鈣粉末 + 稀鹽酸碳酸鈉粉末 + 稀鹽酸石灰石 + 稀硫酸教師補充:1、為什么不用濃鹽酸代替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原因是濃鹽酸具有揮發性,使制得的氣體不純,含有氯化氫氣體。2、為什么不用硫酸代替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原因是硫酸與碳酸鈣反應產生微溶于水的硫酸鈣,覆蓋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止硫酸與碳酸鈣進一步發生反應。3、為什么不用碳酸鈉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原因是其反應過快,且價格偏高。學生討論確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總結歸納:在選擇實驗室制取氣體藥品時應考慮的因素課件展示:選擇制取氣體的原理及藥品應考慮反應條件——節能,易實現 反應速率——適中藥品成本——廉價易得 生成物——純度高,污染少,便于收集板書:一、藥品及反應原理藥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原理:CaCO3+2HCl==H2CO3+CaCl2H2CO3==H2O+CO2↑總: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三)、探究并設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設問: 如何設計一套完整的裝置制取二氧化碳?板書:二、反應裝置思考:根據上課一開始的課件展示,如何確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完成下表。對比探究 二氧化碳和氧氣制取實驗及相關性質比較實驗內容 實驗室制氧氣 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用KMnO4制氧氣 用H2O2制氧氣反應物狀態反應條件發生裝置密度(和空氣比)是否溶于水小結:(課件展示)1、發生裝置儀器:①、長頸漏斗(可無)②、錐形瓶(或廣口瓶)(或燒瓶)(或試管)③、橡皮塞④、導氣管2、收集方法(裝置)向上排空氣法 (CO2的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用排水法 (CO2可溶于水)儀器:①、集氣瓶②、玻璃片③、導氣管板書:1、發生裝置:固體液體不加熱型2、 收集方法(裝置):向上排空氣法(四)、討論并總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步驟、現象、注意事項、放置、檢驗和驗滿討論并思考:實驗步驟有哪些?小結:檢查氣密性→加藥品→收集課件展示:板書:三、實驗步驟:檢查氣密性→加藥品→收集討論并思考:制取過程中有哪些實驗現象?小結:產生大量氣泡,固體藥品逐漸減小。板書:四、實驗現象:固體表面產生大量氣泡,固體藥品逐漸減小。討論并思考:實驗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小結:①長頸漏斗下端管口 要伸入到液面以下②導管:應剛過橡皮塞少許③導管:伸入集氣瓶的導管應接近集氣瓶底部課件展示:板書:五、注意事項1、長頸漏斗下端管口要伸入到液面以下2、導管:應剛過橡皮塞少許3、導管:伸入集氣瓶的導管應接近集氣瓶底部討論并思考:如何放置?小結:蓋上玻璃片正放(因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板書:六、放置:蓋上玻璃片正放(因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討論并思考:如何檢驗和驗滿?學生回答:檢驗(驗證)方法: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石灰水變渾濁,證明該氣體是CO2 。驗滿方法:將燃著的 木條放在集氣瓶口,火焰熄滅 ,證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滿。課件展示:檢驗(驗證)方法: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證明該氣體是CO2 。澄清石灰水驗滿方法:將燃著的 木條放在集氣瓶口,火焰熄滅 ,證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滿。板書:七、檢驗與驗滿方法檢驗: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則是二氧化碳驗滿:把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木條熄滅即滿(五)、探究組裝二氧化碳的制備裝置,并利用現有裝置進行制取和性質實驗課件展示教材P114有關實驗儀器。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軟件在多媒體上展示自己組裝的實驗裝置,并讓其他同學指出所設計裝置的優缺點。課件展示:二氧化碳制取的一些發生裝置學生活動:利用現有裝置制取二氧化碳,進行驗滿實驗,并將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和紫色的石蕊溶液中,觀察實驗現象。(六)、課堂總結:談談自己學習本節課的收獲(七)、作業:鞏固性作業:課本P116第1,2、5題 ,完成實驗報告冊相關內容。研究性作業:學案第八題 。創新性作業:利用家中物品,設計一套能夠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的裝置 。板書設計二氧化碳氣體制取的研究一、藥品及反應原理藥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原理: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二、反應裝置1、發生裝置:固體液體不加熱型2、 收集方法(裝置):向上排空氣法三、實驗步驟:檢查氣密性→加藥品→收集四、實驗現象:固體表面產生大量氣泡,固體藥品逐漸減小。五、注意事項1、長頸漏斗下端管口要伸入到液面以下2、導管:應剛過橡皮塞少許3、導管:伸入集氣瓶的導管應接近集氣瓶底部六、放置:蓋上玻璃片正放(因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七、檢驗與驗滿方法檢驗: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則是二氧化碳 。驗滿:把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木條熄滅即滿 。七、教學反思1、本節課是落實科學探究“猜想與假設”、 “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反思與評價”的重要課題。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先復習氧氣制取的相關實驗知識,來猜想與假設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再通過分組實驗來探究二氧化碳制取的原料和原理;然后通過氧氣、二氧化碳兩者制取裝置的對比討論,收集證據,得出二氧化碳制取的方式裝置和收集裝置;再進一步討論并總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步驟、現象、注意事項、放置、檢驗和驗滿;最后讓學生自己組裝實驗裝置,再反思與評價。整個教學過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同時,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當中,教師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生認識與實踐活動當中,這是上好本課題教學內容的兩個關鍵因素,缺一不可。3、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識與技能,既是化學學科內容的重要組成,又是學習“過程與方法”、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載體,更是發展化學認知建構體系中的重要的結點。在教學實踐中,要真正實施新課程標準理念,統籌設計三維目標,科學合理的運用教育教學資源,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使課堂教學“活”起來,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