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課標要求】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2.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從局部戰爭走向全面戰爭的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戰場重要戰役等史實4.簡述反法西斯勝利的歷史意義,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教訓二戰爆發的背景一、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矛盾尖銳二、歷史根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隱含矛盾 三、主要原因: 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激化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擺脫危機的方式 :美、英:建立排他性的經濟集團;國家干預經濟(羅斯福新政)。德、日:法西斯利用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乘機上臺,壟斷資產階級支持法西斯奪取政權,企圖用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方法擺脫危機。四、具體原因:A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德意日法西斯的瘋狂侵略擴張 B.各國反法西斯力量弱小、分散, 局部反法西斯戰爭的失敗。C.英法綏靖政策和美蘇的中立政策加速了戰爭的爆發。A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德意日法西斯的瘋狂侵略擴張 (一)法西斯的興起1.原因:(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穩定性;(2)德、意、日封建殘余嚴重,民主基礎薄弱,軍國主義和專制主義氣氛濃厚,民族主義情緒強烈;(3)存在著力圖擺脫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束縛的勢力。2.表現:(1)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黨, 1922年建立起法西斯政權;(2)德國:建立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即納粹黨;(3)日本:興起軍部為主的法西斯運動。3.綱領和目標:對內:摒棄資產階級議會民主體制,實行極權統治;對外:鼓吹民族優越論和進行侵略擴張,企圖稱霸世界。4.進行欺騙性宣傳:提出一些限制資本家和地主、保護中下層勞動者的口號,以籠絡普通群眾。5.發展概況:(1)20世紀20年代,德國和日本的法西斯運動沒有大的進展;(2)1922年,意大利建立了以墨索里尼為首相的法西斯政權。(二)法西斯的發展: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亞洲策源地的形成——九一八事變(1)背景:①歷史原因:a.通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缺乏民主傳統;b.受到華盛頓體系的抑制,有不滿情緒②現實原因:受到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打擊,階級矛盾尖銳。③直接原因:以軍部為核心的法西斯勢力發展,要求建立法西斯政權,對外擴張。④中國蔣介石全力圍剿紅軍,歐美列強忙于應對危機,無暇東顧。(2)經過: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制造了柳條湖事件。 此后不到三個月,日軍占領了東北全境。(3)影響:①提高了軍部在國內的政治地位。1936年,日本發生“二二六”政變,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內閣完全聽命于軍部,標志著日本法西斯體制的確立。②是日本法西斯走上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稱霸世界道路的開端。③是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嚴重挑戰。④標志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⑤日本民眾中出現支持戰爭的狂熱。(4)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的標志: 1936年,廣田弘毅上臺組閣。2.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希特勒上臺(1)德國建立法西斯專政的原因:①歷史原因:a.德國是通過王朝戰爭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具有軍國主義和專制主義特征,缺乏民主傳統。b.《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制裁激發了民族復仇情緒。②現實原因:在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打擊下,社會矛盾激化。③直接原因:魏瑪共和國應對經濟危機軟弱無力;壟斷資產階級傾向建立獨裁政府;希特勒和納粹黨利用民眾的不滿,贏得各階層的支持。(2)德國建立法西斯專政的經過:①1932年,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②標志:1933年1月,希特勒出任國家總理,掌握國家政權。(3)統治政策 :對內:法西斯恐怖獨裁①政治:實行一黨專政和個人獨裁。1933年,制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進而取締了其他所有政黨。②經濟:積極重整軍備,確立了戰爭經濟體制。③文化:思想文化專制,用納粹黨的理論鉗制人們的思想。④民族:推行種族滅絕政策,瘋狂迫害猶太人。對外:撕毀凡爾賽和約,1935年宣布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1936年占領萊茵非軍事區;積極擴軍備戰,為侵略擴張作準備。(三)法西斯的對外侵略擴張1.局部戰爭:(1)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2)1935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亞(3)1936年,德意法西斯國家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4)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5)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捷克蘇臺德地區(6)1939年3月,德國侵吞捷克斯洛伐克2. 德意日法西斯結盟(1)原因:均對“凡-華體系”不滿;與英美法矛盾日益加深,為了維護共同利益(2)旗號:反共產主義(3)過程:1936年形成“柏林—羅馬軸心”;1937年三國簽定《反共產國際協定》,建立“柏林—羅馬—柏林”三國軸心。問題:為什么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團要打著“反共產國際”的旗號結盟?①反對蘇聯和共產國際等國際進步力量(蘇聯和共產國際對他們的侵略是一個巨大的威脅);②欺騙、麻痹西方大國(爭奪殖民地與世界霸權,不可避免地將與英法等國沖突)。問題:《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實質:建立法西斯軍事侵略同盟B.各國反法西斯力量弱小、分散, 局部反法西斯戰爭的失敗。(一)蘇聯:共產國際“七大”(1935年)的召開1.背景:法西斯在全世界的侵略擴張,蘇聯積極倡導建立集體安全2.核心內容:號召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二)亞非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1.中國的抗日戰爭(1931~1945)2.埃塞俄比亞人民的抗意斗爭(1935~1941)3.西班牙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戰爭(1936~1939)西班牙人民陣線的性質: 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組織國際上對西班牙內戰的態度:(1)世界進步力量的支持:蘇聯和“國際縱隊”大力援助(2)西方大國態度:英法“不干涉政策”,美國“中立”政策(三) 作用:打擊了國際法西斯侵略勢力,但沒能遏制二戰的全面爆發。C.英法綏靖政策和美蘇的中立政策加速了戰爭的爆發。(一)英法的“綏靖政策”1.表現針對問題 政策內容 反映實質中國問題:日占東北 操縱國聯,不制裁日本,要求共管東北 綏靖政策初露端倪意埃問題 對意制裁,范圍有限(不包括石油),很快取消 縱容擴張西班牙問題 出于對共產主義的敵視,痛恨西班牙人民陣線政府,提出不干涉。侵奧問題 沒有任何正式反應捷克問題 與德意簽定《慕尼黑協定》 登峰造極侵波問題 “靜坐戰爭” 延續《慕尼黑協定》: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慕尼黑召開會議,擅自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等地區割給德國,標志著英法推行的綏靖政策達到頂峰。2.1938年9月《慕尼黑協定》的嚴重后果:(1)出賣弱小國家,綏靖政策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2)改變了歐洲的格局(吞并捷克),加速了大戰的爆發;(3)大大增強了德國經濟和軍事力量,提高了希特勒的國內威望;(4)削弱了英法在歐洲大陸的戰略地位;(5)歐洲集體安全政策落空,使蘇對英法信任度下降, 1939年8月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3.英法推行“綏靖政策”的原因 :(1)英法的經濟和軍事地位因“一戰”而大大削弱;(2)英法國內政治狀況復雜,一部分人因《凡爾賽和約 》制裁德國而有負罪感;(3)“一戰”顯示了現代戰爭的殘酷性,興起了 “和平主義”思潮;(4)1929年經濟危機導致英法社會動蕩,兩國不想引發戰爭;(5)法西斯打出了“反共產國際”的旗號,欺騙了英法等國;(6)英法對蘇聯的本能仇恨,無視弱小國家利益。(二)美國的“中立政策”1. 美國實行“中立政策”的原因:(1)羅斯福新政,忙于恢復國內經濟,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2)孤立主義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歐洲戰事;(3)外交需要:阻止法西斯,壓制英法,遏制蘇聯,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牽制削弱。2. 表現 :(1)意埃問題:1935年美國制定了“中立法案”,禁止把武器賣給交戰國家。(2)西班牙問題:美國修改“中立法案”,把禁運范圍擴大到發生內戰的國家的交戰雙方。(三)蘇聯:1939年8月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使蘇聯得以暫時不被拖入戰爭,而德國免去了兩線作戰的后顧之憂,得以發動戰爭。表明歐洲籌建集體安全的計劃落空。(四) “綏靖政策”的危害1.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2.犧牲弱小國家利益,導致了弱小國家和民族反法西斯斗爭的失敗。3.增加了蘇聯對西方大國的不信任,致使了構筑集體安全的落空。4.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英法首先遭到德國的攻擊及法國的淪亡是英法長期推行這一政策的直接結果。【問題探究】一、為擺脫經濟危機,美國與德日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1.政治條件不同。美國具有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1787年憲法就確立了“分權制衡”的原則,有效地防范了獨裁者的出現。德、日兩國都是通過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的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改革不徹底,封建殘余勢力強大,軍國主義盛行。2.經濟條件不同。美國盡管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但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承受力強,可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減緩危機。德、日兩國金融力量薄弱,市場相對狹小,缺乏抗危機力量,導致階級矛盾強弱程度不同。3.凡—華體系的影響不同。德國在凡爾賽體系中處于任人宰割的地位,日本在華盛頓體系中也受到遏制,因此德、日要沖破它。美國是大戰戰勝國,是既得利益者,因此要維護它。4.領袖素質不同。羅斯福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捍衛者,希特勒從年輕時就表現出獨裁傾向。5.法西斯勢力強弱不同。德日法西斯勢力較強,美國法西斯勢力較弱。二、比較德、日法西斯專政建立的異同類別 德國 日本不 同 點 過程 先建立法西斯專政,后發動戰爭 先發動侵略戰爭,后建立法西斯專政核心 以希特勒為頭目的納粹黨 軍部勢力方式 納粹黨欺騙群眾,勾結壟斷資產階級,通過合法競選奪取政權,走的是“民主”之路 通過政變、恐嚇等手段逐步迫使政府讓步,建立受軍部控制的法西斯政權特點 派系單一,法西斯專政建立時間短 派系復雜,斗爭激烈,法西斯專政建立時間長相 同 點 歷史 原因 兩國長期以來都是君主專制的國家,都具有濃厚的軍國主義傳統,缺乏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一戰后兩國的海外市場都受到制約。對凡-華體系極度不滿,極力想打破。時機 30年代經濟大危機為兩國法西斯勢力擴張提供了條件,兩國法西斯分子利用危機奪取政權,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本質 都是帝國主義極端反動的公開恐怖獨裁,對內實行恐怖獨裁,對外進行侵略擴張英國外交大臣這樣描述1932年的國際形勢:由于某種原因,由于某種難以確切指出的東西,世界近兩年正在倒退。各國相互之間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進友誼,不是在向穩定的和平邁進,而是采取了一種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懼和危險的態度。—— 英國外交大臣奧斯汀·張伯倫1、大國的猜疑:構筑集體安全失敗2、弱小國家和民族的恐懼:不能阻擋戰爭的擴大 世界走向戰爭3、暴政的危險:野心欲望的增強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