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教學目標:知識技能:1、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掌握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和反應原理、裝置及鑒別方法;2、通過篩選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發展觀察能力、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能力、表達能力。過程方法:引領學生回憶舊知→分析比較→總結深化→遷移運用→探究新知→建構新知。在教師引導下潛移默化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在探究中,使學生體驗合作、發現的樂趣;在設計實驗裝置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求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裝置。教學難點:從二氧化碳制取裝置的探究過程中,提升實驗室氣體裝置的設計思維水平三、教學媒體:多媒體投影、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有關儀器和藥品。四、教學過程:探究活動1:探究實驗室制取CO2的反應原理【議一議】:列舉你所知道的能生成CO2的反應,然后請同學們討論能否適用于在實驗室制取CO2,并說出你的理由.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 能否用于實驗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及理由1 不能;制得氣體可能不純可操作性差2 不能;制得氣體可能不純可操作性差3 不能;條件較難滿足4 不能;條件較難滿足這么多種獲得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是否都滿足實驗室制法的條件呢?下面,我們一同進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探究信息】:碳酸鈉(Na2CO3)、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鈣(CaCO3)】等。均能與稀鹽酸(主要成分HCl)稀硫酸(主要成分H2SO4)反應生產CO2【演示實驗】:取四支試管,分別加入碳酸鈉粉末、石灰石、碳酸鈣粉末、石灰石、,分別向1、2試管中加入稀鹽酸、分別向3、4試管中加稀硫酸。觀察現象,重點比較反應的劇烈程度,由此歸納實驗室制二氧化碳氣體的理想原料。編號 反 應 原 料 實 驗 現 象反應劇烈程度1 碳酸鈉粉末 + 稀鹽酸 有大量氣泡產生,反應速率太快2 石灰石 + 稀鹽酸 產生氣泡,速率適中 ,持續時間長3 碳酸鈉粉末 + 稀硫酸 有大量氣泡產生,反應速率太快4 石灰石 + 稀硫酸 開始反應有氣泡,一會兒就無氣泡產生 (反應停止)【小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最佳反應是【講解】1.藥品:石灰石或大理石 (主要成分為CaCO3)和稀鹽酸(主要成份HCl)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碳酸,碳酸不穩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終產物為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總結】確定實驗室制取氣體反應原理應考慮的因素:①反應物容易獲得(或原料廣泛易得);②反應條件容易達到,裝置、操作簡單; ③產生氣體的速率是否適中,便于收集; ④收集的氣體是否純凈,容易分離;⑤安全環保,污染小或零污染探究活動2:探究實驗室制取CO2的實驗裝置閱讀110頁,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裝置由哪幾部分組成?2、確定氣體發生裝置時應考慮哪些因素?【引導分析】制取氣體的裝置包括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由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來確定發生裝置。3、收集氣體一般有哪些方法?4、確定收集裝置時應考慮哪些因素?【引導分析】氣體收集方法主要取決于氣體的密度和氣體在水中的溶解性。【引導對比】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反應原理及相關性質的比較反應物的狀態 反應的條件 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大或小 是否與水反應二氧化碳用KMnO4制 氧 氣用KClO3制 氧 氣用 H2O2制 氧 氣【引導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有何不同?【總結】碳酸鈣是塊狀固體,鹽酸是液體,且反應進行時不需要加熱,根據這些特點,可以選擇類似于過氧化氫分解制氧氣的發生裝置。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所以采用向上排氣法收集。【投影】常用儀器: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提出各種裝置的創意,由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并講解設計思想,其他小組同學分析評價引導學生展示成果,分析設計方案的優缺點,總結歸納實驗最佳裝置。探究活動3: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氣體【問題討論】如何利用所設計的實驗裝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需要哪些步驟?【小結】制取CO2的步驟: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加藥品(先固體,后液體),收集氣體。【思考】如何檢驗所制出的氣體是CO2?如何驗證集氣瓶中CO2已收集滿?【體驗實踐】請大家用你們設計的實驗裝置制取、收集、驗證二氧化碳【課堂小結】根據氧氣、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歸納氣體實驗室制法的設計一般思路:1、原理2、裝置3、制取(檢驗、驗滿、步驟、注意事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