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并利用設計的裝置制取二氧化碳。(2)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設計思路和方法。2.過程與方法:(1)通過實驗室里制取氧氣的思路和方法,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和實驗裝置,(2)經過整個探究過程,領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意義;(3)能靈活運用現有儀器自主設計實驗裝置;(4)讓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體驗、反思,熟悉基本實驗技能,培養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問題討論,培養學生求實、創新、合作的科學品質。(2)通過師生間、學生間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體驗探究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生探究欲。二、學情分析學生在第二單元已經學了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初步了解一點實驗室制取氣體的簡單知識,但還沒有形成科學的、系統的思路和方法。三、重點難點重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常用藥品和反應原理,制取和收集裝置,以及驗滿和檢驗二氧化碳的方法。難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四、教學過程活動1:【導入】新課二氧化碳就在我們身邊。你知道哪些反應可生成二氧化碳?它們是否適合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請說出你的觀點。活動2:【活動】溫故知新我們已經學過氧氣的實驗室制法,請你回顧以下幾個方面:(1)實驗室可利用哪些藥品制取氧氣?(2)你知道幾種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可畫圖表示)?可用哪幾種方法收集氧氣?(3)如何證明生成的氣體是氧氣?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回顧,你認為實驗室制取氣體時可從哪些方面進行研究? 小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確定氣體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時需考慮的因素。活動3:【講授】小結(1)、引導學生歸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2)、引導學生歸納在確定氣體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時需考慮哪些因素。活動4:【活動】實驗探究一: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讓學生做幾個對比實驗:稀鹽酸和稀硫酸分別與大理石反應;稀鹽酸與碳酸鈉的反應,濃鹽酸與大理石的反應,并提供大理石和碳酸鈉的價格。通過體驗和對比之后,找出自己認為最理想的原料,讓學生懂得從價格便宜、反應速度適中、氣體純凈方面去選擇原料,并補充利于收集、操作簡便等其它因素。 活動5:【活動】探究二 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引導學生回顧利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氧氣以及利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氧氣的實驗裝置,然后讓小組學生交流互動,充分利用所提供的儀器設計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活動6:【活動】制取氣體采用小組合作方式,利用本組設計的自認為最理想的裝置,制取、檢驗并收集二氧化碳。活動7:【活動】交流1.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展示學習成果,其他小組聆聽、評價、質疑。2.歸納總結,知識提煉通過學生補充、質疑、歸納出:(1)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驟有哪些?(2)如何對簡易裝置進行改進?經小組討論后,由代表歸納總結。讓學生找到規律,提煉知識。 活動8:【練習】課堂評研(1)課堂練習,學以致用(2)課堂延伸,聯系生活提問: 如果不用實驗室的儀器而改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你能否設計出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小組討論交流后,各抒己見,發散創新。(3)課堂小結,突出重點(4)作業布置,鞏固提升。教后反思: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突出了研究的成分,增加了學生探究活動。本課題學生的活動時間占2/3以上,學生的實驗有三塊內容,一是制取二氧化碳所選原料的探究;二是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裝置的探究;三是用所設計的裝置制取二氧化碳。 由于增加了學生探究,本課題擬用二節課完成,第一節課完成制取二氧化碳反應原理和原料的探究及裝置的設計與改進,第二課時在實驗室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 在制取二氧化碳所選試劑的探究活動中,學生都能完成五組實驗并從中選擇塊狀石灰石與稀鹽酸一組物質,對為什么選擇這樣一組物質,學生從直觀的實驗現象中得出了比較明確的答案,同時還發現粉末狀固體物質較塊狀物質與酸溶液反應速率快等等,得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第二塊探究內容是重頭戲,涉及到裝置的設計、改進等,用時較多,盡管學生設計的裝置中有不少的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有的不具有可操作性,但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人興奮不已,課堂上學生的投入程度和表現出的主動性是很平時很少見的。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運用了新課程理念,學生自主學習得到了落實。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創置問題讓學生討論,適當點撥指導,使學生的思維不斷的處于亢奮狀態,水到渠成,在學生的做做、想想、說說、議議中愉快地完成本課研究。但是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也感到有兩點不足:一是學生實驗中對取用物質的量的要求沒有著重進行說明,做為對比實驗這是不可取的,對比實驗應該盡可能創設相同的條件;二是時間安排略顯倉促,對學生設計的裝置點評時間較少,不能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對自己設計的裝置進行說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