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測定,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過程與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應用實驗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方法。教學重、難點對質量守恒定律涵義的理解和運用。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講練結合一.教學內容1. 了解質量守恒定律內容;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涵義;應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問題。2. 掌握書寫化學方程式的規則;能正確書寫并配平化學方程式;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涵義。二. 重點分析和講解探究:在底部鋪有細沙的錐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頭大的白磷。在錐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裝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個小氣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與白磷接觸。將錐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盤天平上用法碼平衡。然后,取下錐形瓶。將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燈火焰上燒至紅熱后,迅速用橡皮塞將錐形瓶塞緊,并將白磷引燃。待錐形瓶冷卻后,重新放到托盤天平上,觀察天平是否平衡。探究:在100 mL燒杯中加入30 mL稀硫酸銅溶液,將幾根鐵釘用砂紙打磨干凈,將盛有硫酸銅溶液的燒杯和鐵釘一起放在托盤天平上稱量,記錄所稱的質量m1。將鐵釘浸到硫酸銅溶液中,觀察實驗現象。待溶液顏色不再改變時,將盛有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的燒杯放在托盤天平上稱量,記錄所稱的質量m2。比較反應前后的質量。(一)關于質量守恒定律的概念理解:1. 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1)質量守恒定律適用的范圍是化學變化而不是物理變化。(2)質量守恒定律揭示的是質量守恒而不是其它方面的守恒。(3)質量守恒定律中“參加反應”是指真正參與反應的那一部分質量。(4)質量守恒定律的推論: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各物質的總質量等于反應后各物質的總質量。實驗5-1:鹽酸 + 碳酸鈉粉末實驗5-2:鎂條的燃燒討論:實驗5-1、5-2中第二次稱量的結果與預計是否一致?為什么?2. 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以水電解的反應為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來說明化學反應的實質。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數目沒有增減,原子質量也沒有變化。說明:(1)一定不變的是:原子種類、原子數目、原子質量、元素種類、元素的質量、反應前后各物質的總質量。(2)一定改變的是:分子種類、物質種類。(3)可能改變的是:分子的數目【典型例題】[例1] 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最確切的是( )A.10g冰受熱融化后生成10g的水B.參加反應的H2和O2的體積一定等于生成水的體積C.反應物的質量等于生成物的質量D.化學反應中,生成物的質量總和等于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例2] 現有一反應A+B→C,有10gA和5gB反應,結束后還剩余3gA,B沒有剩余,則反應生成C的質量為 g。[例3] 某化合物在空氣完全燃燒后 ,生成CO2和H2O,則該化合物的組成一定含有 元素 ,可能含有 元素 。三.板書設計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1. 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2. 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數目沒有增減,原子質量也沒有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