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分子和原子第1課時一、教學設計思路:學生對物質的認識是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宏觀物質開始的,但對物質的內在變化及其原因卻很少接觸。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學生初次接觸到的微小粒子,它們的出現將引導學生換一個角度看世界,變一種觀點解讀生活中的擴散、蒸發、熱脹冷縮等常見現象,從而構建分子模型。實際教學中,我首先創設問題情景,用常見的現象激趣提出問題,進一步引出本課中心內容“物質都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粒子構成的”并就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生在分析“濃氨水不接觸也能使酚酞試劑變紅”“花香能聞到,但卻看不到”“在冷、熱水中品紅的擴散快慢”“溫度計的熱脹冷縮”等現象時,積極展開想象的空間,在看得見的宏觀現象獲得啟發下,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微粒觀被學生接受,生成分子模型。二、教案:課題 分子和原子 授課人 陳紅剛 學校 安陸市府城德安初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認識分子的基本性質;會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物理變化現象。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熟悉的日常現象提出問題,進行思考,來探究微觀世界;認識分子和原子等粒子;通過對實驗中宏觀現象的討論,認識分子的特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常見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解釋,學會運用化學觀點、方式來思考問題。重點 從宏觀的現象微粒的運動,認識分子的性質,及建立分子模型。難點 建立微觀分子模型,并運用分子特征解釋一些日常現象。教學方法 問題啟發、實驗探究、課件演示。儀器、用品 燒杯,試管,藥匙,注射器,溫度計,氨水,品紅,教學課件。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課件顯示:水分子分解示意圖 1.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2.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沒有改變;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結構發生改變。 進入情景,得出結論:1、物質由分子、原子構成。2、分子是可分的。轉換觀念:從微觀世界(從分子角度)看物理現象和化學現象。 水是學生們比較熟悉的一種物質,運用課件一方面激發學生興趣,另一面直觀演示微觀世界變化,讓學生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二、分子的性質:根據下列事實,你得出分子具有什么特點?一個水分子的質量約為3×10-26kg。1滴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花香能聞到,但卻看不到。 學生討論:雖然看不見,但分子的真實存在。學生了解分子質量與體積數據。得出分子模型:分子的性質之一分子的質量、體積都非常小。 通過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啟迪思維。引導學生探究:分子真實有存在,且分子很小,進而形成分子模型。實驗探究一:實驗步驟實驗現象解釋結論1.向盛有約20ml蒸餾水的小燒杯A中加2—3滴酚酞溶液,攪拌均勻觀察溶液后顏色變化。溶液呈___色2.從燒杯A取少量溶液量于試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濃氨水,觀察溶液顏色變化。溶液呈__色3.另取一個小燒杯B加入約5ml濃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A、B兩個小燒杯,觀察現象。燒杯A中溶液呈-色燒杯B中溶液呈-色以上實驗說明什么問題?(播放氨分子在從水中向空氣擴散的微觀過程)說明: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向同學展示各種分子、原子的照片,進一步說明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交流。討論:1.酚酞遇氨水變成了紅色。氨水易揮發,氨氣的易溶于水生成氨水。2.必須在一個密閉的環境中才能完成。實驗結果分析:氨水、酚酞等物質中有肉眼看不見的極其微小的粒子,這些粒子能運動。微粒聚集在一起構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宏觀物質。觀看多媒體課件演示,聽講解,理解和領悟、鞏固。 通過有趣的開放性實驗和問題思考、討論激發新思維。通過物質及其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的聯系,促成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培養良好的微觀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開放的問題設計使學生能用多種多樣的方法達到目的,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參與意識實驗探究二:一杯熱水,一杯冷水,同時放入質量相當的品紅。觀察現象__ ___ 得出結論:分子的性質之二:分子不停地運動。溫度越高,分子能量高,分子運動越快。 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養成關注與化學有關的各種問題。實驗探究三: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體積的空氣,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現象 解釋 得出結論:分子的性質之三: 分子之間有間隙。 同上。實驗探究四:將溫度計先插入熱水中,然后在將溫度計插入冷水中,觀察液柱的變化。溫度計插入熱水中溫度計插入冷水中現象結論 學生思考:同樣多的水銀柱在溫度計中,溫度高時體積變大,溫度低時體積變小,導致熱脹冷縮的原因是什么? 同上。課堂練習:從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釋下列問題1.墻內開花墻外香。2.汽油 酒精要密封保存。3.水蒸發后,化學性質沒有變。濕衣服在陽光比在陰涼處易于晾干。趙本山問:什么情況下1+1≠2?范偉答: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體積小于200ml 。為何?四、梯度練習:初級:1、能證明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實是( )A.水結成冰B.水分蒸發 C.水被電解 D.水汽化中級:2、下列變化中,分子沒有改變的是 ( )A.高錳酸鉀加熱分解 B.水的電解C.液化空氣分離出氮氣和氧氣D.白磷燃燒高級:3、小李同學測得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后的體積小于100毫升,這說明( )A.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間都有空隙 B.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質量很小。C.酒精和水發生了分解反應 D.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都變成了原子。特級:4、王安石有一詠梅古詩:“墻腳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為什么在遠處就知道不是雪,請用分子的性質解釋( ) A、分子的體積很大 B、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C、分子分裂成原子 D、分子的質量很大 學生討論、交流。用分子的特征來解釋常見的現象,學生練習、交流。 練習設計進一步使學生的思維深入到微觀領域,分子是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大量分子聚在一起表現出宏觀的物質。建立起分子模型。在教師指導下完成梯度練習,既可激發學生持續學習興趣。又可全面照顧。小結1.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最小粒子。2.分子的性質 : 分子有非常小的質量和體積、不停的運動、分子之間有間隙。 學生自我評價,小結。 鞏固知識,加強對新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板書設計]一、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變個角度看: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二、分子的特征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最小粒子。質量小、體積小,不停的運動、分子間有間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