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與滅火 (第1課時)1、 分析教材與學生燃燒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教材在學習了氧氣及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之后,安排了本單元,課題1采用從實驗觀察現象,通過分析探究,得出燃燒需要的條件;再根據燃燒的條件推出滅火的原理;在內容的安排上選擇學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和現象,并配合圖像和繪畫,通過活動與探究、調查研究、討論和實驗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節課與學生活聯系緊密,之前學生對燃燒的利與弊以及滅火常識已有所了解,但大多未涉及較深的學科知識,如果學生能對燃燒的各個外因條件了解得比較全面、透徹,就完全有可能想出滅火、和防火的基本原理,以及一些有效措施。初三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積累一些與化學相關的知識,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但還未上升到理論階段,欠缺分析綜合能力。教材設置了本節課內容,為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實際應用能力提供了載體,適合初中學生身心的發展。由于本校學生基礎中等,教學內容和信息量不宜過大,所以把本課題分為兩個課時;結合課改新理念,本節課第一課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認識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2過程與方法:1) 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2) 學習運用主動探究的方法,設計實驗3) 學習運用歸納、概括、推理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懂得利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問題,使學生對化學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 同時體會到人只有掌握自然規律,才能很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3) 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待事物教學重點:認識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教學難點:利用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解釋一些日常現象及培養探究方法二、制定教學策略和方法實驗探究法 :利用新課程教學模式中活動——操作與探索——研究的教學原理,設計不同的活動,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活動,依靠學生主體自主的有目的的活動去建構知識,并充分利用圖片、探究實驗以及課件模擬實驗等多種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貫穿始終),來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和探究意識,以達到教學目的。三、設計教學思路學習序: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交流匯報——得出結論 體現課改新理念教學序: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小結歸納——解決應用——拓展探究 下的教學模式四、板書計劃:一、燃燒: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條件:1有可燃物2可燃物要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同時具備)3使溫度達到可燃物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即著火點二、滅火的原理:破壞燃燒的條件1清除可燃物與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2隔絕氧氣(或空氣) (其中之一)3將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五、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圖片引入引言:本節課我們學習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第一課題《燃燒和滅火》。提起燃燒,我們眼前就自然而然浮現出火光,下面請同學們看一組圖片,然后說說你們的感想。投影1—6:放映幻燈片1—6有關燃燒畫面的圖片,引入課題提問:現在請大家說一說你們想到了什么,這組圖片的中心主題是什么,它給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學生回答過渡:火是燃燒的一種常見現象,它的利用非常廣泛,日常生活中用來做飯,取暖;工業上高溫加熱,煉鋼,國防科技上發射導彈等等,在現代社會中,火是不可缺少的,它對我們的意義非常重大;然而火一旦失去控制,就會使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受到損害。所以我們有必要掌握燃燒的規律,如果了解了燃燒的發生需要哪些條件,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有益的燃燒,同時可以想出辦法防止因燃燒而引起的災難。(設計意圖:以“問題情境”和“目標任務”來喚起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發揮“認知定向”的激發與調節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待事物)提出問題引導:那么,我們設想一下,物質的燃燒需要哪些條件呢?下面請大家以小組的方式討論這個話題,1分鐘后匯報。(投影7)做出假設:學生匯報(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能主動地或在他人啟發下對問題的答案作出猜想與假設的能力。)合作探究(一)組織:大家對燃燒的條件做出了自己的設想, 那么就讓我們通過探究實驗來證明自己的假設吧!請看大屏幕——探究內容:(點擊投影7)1用兩根棉簽分別蘸取水和酒精,放到酒精燈火焰上片刻,觀察哪個能被點燃;2點一支小蠟燭,將其用燒杯罩住,盡可能使燒杯與桌面間不留空隙,觀察小蠟燭能否長時間燃燒;3用鑷子分別將一根小木條和一小塊煤塊放在酒精燈上點燃,比較哪個容易燃燒;強調:動手實驗前提醒大家,要記錄實驗過程中產生的現象,并在組內分析實驗,從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小組長做好記錄,2分鐘后要匯報。請開始……被點燃;總結:伴隨學生的回答,歸納燃燒的條件(投影8)啟發:認識了燃燒所需要的條件,我們能否給燃燒下一個定義 ——請聯系過去的知識,回憶我們做過的實驗,例如白磷、紅磷、鐵絲、鎂條、蠟燭等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是怎樣的?以及生活中見到的燃燒都有哪些共同特點?再結合燃燒發生所需要的三個條件,同學們能不能說出什么叫燃燒?下面請大家以小組的方式討論這個話題,1分鐘后匯報。討論:1分鐘后學生匯報歸納 :燃燒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點擊8)拓展:補充觀察模擬實驗——往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氣,觀察現象(投影9)(設計意圖:此實驗對空氣的污染較嚴重,所以通過多煤體動畫完成,由不同的實驗事實再次得出燃燒所需要的條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嚴謹的思維方式,了解對比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思考:為什么銅片上的白磷燃燒了,紅磷卻沒有燃燒 水中的白磷也沒有燃燒 梯度提問:如果給水中的白磷也通入氧氣,它會發生什么變化 ——模擬實驗(學生回答放映10)說明:可見,平時我們說的“水火不相容”是指一般情況下發生的,在特定的條件下,水里也能產生火。所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設計意圖:新課程理念注重引導學生親歷探索的過程,而不只是在意結論。這樣一個“過程”的經歷,不僅會使他們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掌握學習的策略與方法,而且通過觀察、體驗、質疑、實驗后,可以帶著新問題進入更深層次、更富于創造性的思考,使學生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的思考)合作探究(二)引導:通過上面兩個實驗的分析,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燃燒是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才能發生的,如果去掉其中一個條件,燃燒就不能發生。由此,我們應該想到如何滅火呢?下面請大家從燃燒的條件出發,以小組的方式探討滅火的原理,1分鐘后匯報匯報:(學習方式:小組討論——匯報交流——合作探究——記錄分析——得出結論)組織:現在我們來一場比賽,在10分鐘內,看哪組同學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把正在燒杯里燃燒著的蠟燭熄滅,同時還要在組內討論你們采用的每一種滅火方式利用的是哪條滅火原理,比如我們知道熄滅蠟燭最簡便的方法是用嘴吹滅,這是為什么呢?它利用是的哪條滅火原理?這是你們要想清楚的,小組做好記錄和匯報準備。請開始……投影11:匯報(嘴吹、 水澆、手搖、作業本扇;沙撲,濕抹布撲;剪燈苡或蠟燭;制二氧化碳)得出結論(投影11)歸納:——通過剛才的比賽,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滅火的原理其實是從燃燒的條件出發的。在燃燒的三個條件中,如果破壞了其中一個條件,都可以使燃燒反應停止,要是破壞其中兩個或三個條件,那就更容易達到滅火的目的了。(設計意圖:用明顯的實驗現象驗證學生的推理,使學生體驗推理探究獲得成功的樂趣,進一步增強學生探究知識的信心,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解決應用投影12:聯系生活實際,用滅火的原理分析下面的滅火實例:1火災發生時,消防員一般要先把液化氣罐或其他易燃物挪出火災現場,這樣就會減少損失,防止擴大火勢2撲滅森林火災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將大火蔓延線路前的一片樹木砍掉3使用酒精燈后,常用燈帽蓋滅4 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可用鍋蓋蓋滅5 堆放雜物的紙箱著火時,可用水撲滅梯度提問:上面的題油鍋中的油著火能否用水撲滅?為什么?——可見,不是任何情況下的火都能用水撲滅的,應由燃燒的具體情況選擇滅火的方法。(再次體現辯證的唯物主義觀點)反思評價投影13:回顧我們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主要學了哪兩方面的內容?——學生回答拓展探究(投影14)物質在夏天容易著火,所以有的同學由此得出:物質在夏天著火點低而冬天著火點高。這個結論對嗎?試簡述你的理由。——著火點是物質固有的一種屬性,只與本身的性質及顆粒大小有關,一般不能隨外界條件而改變。(設計意圖:利用習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及利用化學知識處理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及時把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體現了根據生活中的現象總結規律,再將規律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現了科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化學。)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