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Ⅰ、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Ⅱ、素養目標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國為代表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的表現。2.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全面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3.掌握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的背景,分析其與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新變化的關系。Ⅲ、重點難點1.重點: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有哪些 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2.難點:如何理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Ⅳ、時空坐標Ⅴ、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一、國家的宏觀調控1.國家干預的強化和調整強 化 原因 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危機,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的弊病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生死存亡教訓,以及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沖擊與影響,迫使資本主義國家把穩定政治、經濟和社會視為頭等大事特點 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強化國家干預為核心強 化 措施 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開支,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需求制定經濟發展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效果 取得了一定成效,經濟增長一度較快調 整 原因 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不同程度的“滯脹”現象,表現為經濟增長停滯,通貨膨脹嚴重。措施 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2.戰后國際經濟秩序的維護(1)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國際經濟組織,加強在金融、投資和貿易等領域的國際協調。(2)通過大國相對平等的協商,采取市場干預行動,協調利益,維護經濟秩序。【思考點1】戰后國際經濟組織材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是戰后協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成立于1945年,總部設在華盛頓。成立時的運行機制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并幫助維持黃金與美元基本固定的匯率,由此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這兩個組織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成員國的認繳,美國因認繳資金最多而獲得最大投票權。1976年,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取代。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從1948年開始臨時運行,1995年被世界貿易組織取代。問題:在戰后國際經濟組織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哪個國家 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反映了戰后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什么 提示:國家:美國。趨勢:向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展。【問題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政府對一些新興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等投入大量資金,如美國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達175億美元。美國還通過國家力量擴張國外市場,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為了加強國際市場競爭力,政府對一些出口產品實行補貼。——摘編自余偉民主編《世界當代史》問題:根據上述材料,指出美國為恢復和發展經濟采取的策略。提示:策略:通過政府直接投資的方式拓展國內市場;通過國家財政補貼的方式大力擴張國外市場。二、科學技術的新發展1.背景:(1)20世紀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為技術革命進一步提供了理論支持。(2)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科學技術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主要成果:原子能的開發利用;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互聯網的建立;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新材料的出現;生物工程技術的突破。3.影響:使社會發展進入信息時代,勞動方式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要點歸納】 戰后科學技術新發展的特點①科學技術轉化成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學技術在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種技術革命引發了其他技術革命。③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占的比例不斷升高。三、社會結構的新變化原因 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表現 農業和工業的就業人口所占比重逐漸下降,從事 服務業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間階層”的人數增加【思考點2】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聯邦德國、日本就業人口分布的變化經濟部門 年份 美國 聯邦德國 日本農業 1950年 12.2% 23.2% 50.7%1990年 2.8% 5.1% 7.2%工業 1950年 34.7% 42.2% 22.2%1990年 25.8% 40.5% 33.6%服務業 1950年 48.9% 32.4% 26.6%1990年 71.4% 54.4% 59.2%問題: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的就業人口分布發生的新變化。提示:新變化:農業人口比重大幅下降,工業人口比重出現下降趨勢,服務業人口比重大幅上升。四、“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1.“福利國家”(1)含義:所謂“福利國家”,是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2)作用(3)調整①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危機時,減少福利就成為“改革”的內容之一。②20世紀80年代,美、英、法等國都不同程度地減少政府公共開支,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社會公平之間尋求新的平衡。【問題探究2】全面認識“福利國家”材料一 英國稅收與福利對家庭收入的影響(1983—1984年度)(單位:英鎊)月收入(四口之家) 50 80 200兒童津貼 13.00 13.00 13.00其他津貼 50.05 30.10 0納稅 0 -7.88 -43.83國民保險 -4.50 -7.20 -18.00實際收入 108.55 108.02 151.17材料二 英國社會福利計劃的各項開支占到公共支出總額的50%。瑞典主要靠借債和赤字預算來維持社會福利的各項開支。在各國社會福利開支仍在不斷增加的同時,各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聯邦德國從1970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領取維持日常生活救濟的人數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國人反對政府在福利救濟方面花更多的錢。——摘編自陳銀娥《現代社會的福利制度》問題探究:(1)根據材料一,分析英國福利政策的積極作用。提示:積極作用:救濟低收入者(縮小貧富差距);保障兒童利益。(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歸納西方國家調整福利政策的原因。提示:原因:挫傷工作積極性;福利開支大,加重政府財政負擔;經濟增長速度降低;減少因貧困人口增加引發的社會問題;化解社會不滿情緒,穩定社會秩序。2.社會運動(1)原因: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通過加強國家干預的辦法緩解社會矛盾,但沒能觸動造成這種不平等和貧困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2)表現【思考點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民權運動材料 美國1964年民權法規定:任何人均有權在公共場所或地方享有自由,不得因種族、膚色、宗教或出身國籍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視或隔離,即便這類歧視或隔離是由或聲稱是由法律、法令、布告、規則、命令或一州或其任何機構或政治組織所要求的。美國1965年選舉權法規定:為保證合眾國公民的選舉權不因種族和膚色而被否認和剝奪,在任何聯邦、州或地方選舉中,任何公民的選舉權都不得由于未能符合州內的測試或其他要求而被否認。——齊世榮總主編,黃安年主編《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第2分冊問題: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民權運動取得了什么成就。提示:成就:廢除種族隔離制度和種族歧視政策,黑人獲得選舉權和被選舉權。Ⅵ、深化拓展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原因(1)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慘痛教訓。(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高科技產業和科學技術的新發展需要巨額的資金,對各部門有效的管理超出了私人壟斷資本的承受能力。(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家對工業部門實行集中管理以應對戰爭,這為戰后的國有化政策及建立國營經濟奠定了物質基礎。(4)資本主義私人壟斷發展的必然結果。(5)對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的吸收借鑒。2、多角度認識“福利國家”(1)概念:“福利國家”是國家運用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服務開支,來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全,并保證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較好的社會服務。(2)形成原因: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暴露出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因財富分配不均而導致的社會危機威脅到資本主義制度本身。(3)形成過程:羅斯福新政采取的社會福利政策,是國家干預社會財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實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福利國家”的發展日漸完備。(4)主要特點: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5)實質:是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是分配領域社會化的反映。(6)影響:“福利國家”的推行使窮人受惠不少,對社會的穩定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給國家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一旦經濟發展緩慢,國家財政將不堪重負;而且覆蓋社會多方面的福利項目也起了“養懶人”的消極作用。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1)表現①生產力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形成了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經濟”模式。②生產關系調整: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建立“福利國家”制度,國家干預深入到分配領域,運用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服務開支,保障低收入階層的利益,促進經濟的發展。③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拓展了經濟活動領域,擴大了市場,改善了資源配置。(2)實質: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3)作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發達國家進入了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避免了像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那樣大的經濟波動的產生。(4)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1973年“黃金時代”結束,發達國家出現經濟“滯脹”現象。Ⅶ、本課小結Ⅷ、課堂練習1.1947年8月,艾德禮工黨政府通過了國內運輸法,收歸國有的有鐵路、公路、內河和航空運輸業,包括車站、碼頭、機場、港口、內河、鐵路附屬旅館和大汽車站。1948年8月,又通過了煤氣法,煤氣廠和煤氣管道企業全部收歸國有。這說明當時英國( )A.奉行國家干預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 B.致力于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C.運用社會保障政策以促進“福利國家”的建立 D.探索公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經濟”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福利國家”的發展日趨完備。對此,20世紀80年代,聯邦德國總理科爾說:“我們太貴了,這些既得利益現在都需要打破。”據此可知,福利政策( )A.不利于社會的穩定 B.增加國家財政負擔 C.擴大貧富差距 D.改變社會制度3.“和平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了護世界和平秩序應運而生的。60年代末的北歐學者區分了“積極的和平”與“消極的和平”。“消極的和平”,意指戰爭及戰爭因素的消除;“積極的和平”,則意指在更為深刻的社會文化基礎上,結構性暴力的消除。這里的“積極的和平”是指( )A.古巴導彈危機 B.美蘇冷戰 C.“911事件” D.福利國家的建立4.有學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新的社會流動,內容大致包括含義相左的“向上”和“向下”兩個方面內容,從職業分層角度看,社會流動出現明顯的向上流動的趨向。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明顯加速 B.經濟全球化使全球經濟連為一體C.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弊端顯現 D.新科技革命助推社會結構的調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