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五四學制)化學八年級全冊 第五單元 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 (第1課時) 教案(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五四學制)化學八年級全冊 第五單元 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 (第1課時) 教案(表格式)

資源簡介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設計 第1課時教材分析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重要定律,教材從提出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入手,從觀察白磷燃燒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出發,通過思考去“發現”質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記硬背規律。這樣學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為什么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實質上去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在化學反應中,只是原子間的重新組合,使反應物變成生成物,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個數并沒有變化,所以,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同時也為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及生成物質量的實驗測定,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及守恒的原因;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能解釋一些簡單的實驗事實,能推測物質的組成。2.過程與方法:
  提高學生實驗、思維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實驗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分析,學會由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品質及合作精神;
  (2)使學生認識永恒運動變化的物質 ,即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的道理。滲透物質不滅定律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涵義,會從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難點:從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從關注化學反應前后"質"的變化,轉移到思考反應前后"量"的問題上,教學可進行如下設計:  1.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的學習過程,教師應當采取"自我發現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可首先投影前面學過的化學反應文字表達式,然后提問:對于化學反應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最后把問題聚焦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是否發生變化上。這時教師不失適宜的提出研究主題:通過實驗來探究化學反應前后質量是否發生變化,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使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狀態。  2.體驗科學研究過程、設計、實施實驗方案   學生以小組探究方式,根據實驗目的(實驗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儀器和藥品設計實驗方案。在設計過程中,教師盡量減少對學生的限制,并適時的給學生以幫助,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獨立思考,大膽探索,標新立異。在設計方案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交流方案過程中,各組間互相補充,互相借鑒,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實施實驗時學生體驗了科學過程,動手能力得到了加強,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和嚴謹求實的科學品質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自己探索,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也體驗了科學研究過程。   3.反思研究過程、總結收獲和不足重點、難點:對質量守恒定律含義的理解和運用實驗器材:
CuSO4 溶液、 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錐形瓶、玻璃棒、單孔橡皮塞、燒杯、小試管一天平、酒精燈。教學設計:復習提問:在前幾章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哪些化學反應?投影:反應文字表達式   氯酸鉀 → 氯化鉀 + 氧氣 KClO3 KCl O2氫氣 + 氧氣 → 水 H2 O2 H2O    氫氣 + 氧化銅 → 銅 + 水 H2 = CuO Cu H2O引言:這是我們學過的化學反應(指投影),對于化學反應你知道了什么?討論: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種類、分子種類、物質狀態、顏色等發生了變化;原子種類、元素種類沒發生變化;對于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原子數目是否發生變化存在爭議。引入:化學反應前后質量是否發生變化,有同學說改變,有同學說不變,意思不統一,那么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探討。  設計與實施實驗:  討論:根據實驗目的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儀器和藥品設計實驗方案。  交流設計方案  評價設計方案  教師引導學生評價哪些方案是科學合理的,哪些需要改進,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設計過程。實施實驗:  同學們的設計方案是可行的,可以進行實驗。  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檢查糾正學生實驗操作中的問題  1.依照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現象和測定的實驗數據。  2.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  3.匯報實驗結果  引導學生從實驗內容,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是否發生變化匯報實驗結果  同學們的實驗結果是巧合,還是具有普遍意義?匯報:  1.實驗內容  2.實驗結果  反應前物質總質量(燒杯+試管+兩種溶液)_______g,反應后物質總質量為_______g。  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_______。  3.演示實驗演示:白磷燃燒前后質量測定。  1.觀察記錄:反應前物質總質量為_______g,反應后物質總質量為_______g。  2.書寫反應文字表達式  3.實驗結果分析: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_______。思考:通過以上幾個實驗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科學家曾做過大量實驗,無數實驗都證明: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總質量相等。這是化學反應遵循的規律。這個規律叫做質量守恒定律(板書課題)投影:講解關于質量守恒的化學史
  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通過在密閉容器中焙燒金屬的實驗,在1784年7月5日寫給數學家艾列爾的信中和1760年發表的文章中都談到:“自然界所發生的一切變化都是這樣一種情形,從一個物體中奪取了多少東西,在另一個物體中就加進了多少東西。”所以假如什么地方減少了若干物質,在另一地方就增加了若干物質。羅蒙諾索夫認為,化學變化中物質的質量是守恒的。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進行葡萄汁添加酵母發酵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實驗時,進行了分析測量,得出葡萄汁和酵母中所含氫、氧、氮、碳元素的質量和生成的酒精和二氧化碳中所含的元素的質量相等。于是得出結論:“無論是人工的或自然的作用都沒有創造出什么東西,物質在每一反應前的數量等于反應后的數量,這可認為是一個公理”。提問:哪位同學試著回答什么是質量守恒定律板書:一、質量守恒定律內容(略)討論: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原因問題討論:  為什么參加化學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化學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圖,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認識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的原因。板書:二、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的原因。   因為化學反應前后參加反應的各種元素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不變,所以化學反應前后總質量保持不變。 知識小結:NaOH + CuSO4 --- Na2SO4 + Cu(OH)2 白色固體 藍色固體 白色固體 藍色固體 無色溶液 藍色溶液 無色溶液 不溶于水NaOH + FeCl3 --- NaCl + Fe(OH)3 褐色固體 白色固體 褐色固體無色溶液 紅褐色溶液 無色溶液 不溶于水NaCl + AgNO3 ----NaNO3 + AgCl 白色固體 白色固體 白色固體 無色溶液 無色溶液 不溶于水初步應用:(投影題目和答案)例1 鎂帶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氧化鎂的質量比金屬鎂的質量大,有人說這個事實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你說對嗎?為什么?   選題目的:本題目的在于考察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思路分析:
  在應用質量守恒定律時,要確實理解定律中“參加”和“生成”兩個詞在具體化學反應中的含義。鎂帶在空氣中燃饒參加反應的物質不僅有金屬鎂還有空氣中的氧氣依據質量守恒定律金屬鎂和空氣中氧氣的質量和為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  解答:
  此說法不對。鎂帶在空氣里燃饒,是鎂和氧氣發生了化學反應。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后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一定等于參加反應的鎂帶和氧氣的質量和,所以生成物的質量比鎂帶質量重。  啟示:
  對于知識來說不僅要記住,而且要真正理解。  例2 蠟燭燃燒后的產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該物質的組成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和(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元素。  選題目的:
  本題是考察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本質--原子的三不變(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發生變化)的認識和應用。  思路分析:
  蠟燭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初步表示為:蠟燭 + O2 –CO2 + H2O  根據原子種類在反應前后不變的道理可知,生成物中碳、氫原子來自可燃物,但不能確定生成物中的氧原子是全部來自空氣中的氧氣,還是一部分來自空氣中的氧氣、另一部分來自蠟燭,所以只能證明蠟燭中可能含有氧原子,原子是元素的個體,是構成并體現元素性質的基本單元。  解答:蠟燭的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啟示:能靈活運用知識比只記住知識更重要。反思研究過程:  通過對化學反應前后質量是否發生變化的探討,你有哪些收獲?總結:對于今天的學習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學習中相信大家會做的更好。同步練習:(投影)一、選擇題 1.下列各項:①原子的數目;②分子的數目;③元素的種類;④物質的種類;⑤物質的分子個數;⑥各種原子的總數。在化學反應前后,肯定沒有變化的是()
  A.①②③⑤  B.①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2.在A + B→C + D的反應中,5gA和一定的B恰好完全反應,生成3gC和10gD,則B的質量是( )
  A.18g  B.7g  C.8g   D. 6g 3.對質量守恒定律的解釋正確的是( )
  A.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不變,原子數目改變。
  B.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改變,原子個數不變。
  C.在一切化學反應里,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改變。
  D.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分子數等于生成的分子數。 4.充分加熱a克氯酸鉀與b克二氧化錳的混合物,留下殘余固體c克,則生成氧氣的質量為( )
  A. (a-b)克 B.(a-b-c)克  C. (a+b-c)克 D.(a-b+c)克 5.某化合物X燃燒時發生的反應為:2X+5O2=4CO2+2H2O,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判斷X的化學式為()
  A. C2H4  B. CH4  C. C2H2  D. C6H6 6.下列各組物質,在敞口容器里發生反應,容器內物質的總質量在反應前后不變的是( )
  A.鎂條放入鹽酸中  B.高錳酸鉀固體受熱分解
  C.硫酸銅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  D.在空氣中加熱銅粉 7.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及2Mg+O2==2MgO的反應方程式,下列各組數據正確的是( )
  A. 鎂的質量2g, 氧氣質量3g,氧化鎂質量5g。
  B.鎂的質量3g, 氧氣質量2g,氧化鎂質量5g。
  C.鎂的質量1g, 氧氣質量4g,氧化鎂質量5g。
  D.鎂的質量4g, 氧氣質量1g,氧化鎂質量5g。 8.已知反應3A + 2B == 2C + D,A、B兩種物質完全反應時質量比為3:4,若生成C和D共140g,則該反應消耗B的質量為()
  A. 60g B. 80g C. 90g D. 120g 參考答案: 1.D 2.C 3.C 4.C 5.C 6.C 7.B 8.B二、填空題  1.將A物質25克、B物質5克混合加熱,反應后的物質中,A仍有10克,B已完全反應,同時生成C物質11克,還有一種生成物D。則這個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反應物及生成物的質量比A:B:C:D為: __________。  答案:15:5:11:9三、問答題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下列問題:
  (1) 蠟燭燃燒后,質量減輕。
  (2) 紅磷在氧氣中燃燒后,生成物質量比紅磷的質量大。課后作業1.復習本課教材內容,完成課后習題2.預習 第二節 化學方程式附:板書設計:第一節 質量守恒定律NaOH + CuSO4 --- Na2SO4 + Cu(OH)2 白色固體 藍色固體 白色固體 藍色固體 無色溶液 藍色溶液 無色溶液 不溶于水NaOH + FeCl3 --- NaCl + Fe(OH)3 褐色固體 白色固體 褐色固體無色溶液 紅褐色溶液 無色溶液 不溶于水NaCl + AgNO3 ----NaNO3 + AgCl 白色固體 白色固體 白色固體 無色溶液 無色溶液 不溶于水一、定律內容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二、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的原因  因為化學反應前后參加反應的各種元素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不變,所以化學反應前后總質量保持不變。 教學反思: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中的重要定律,學習這一定律應注意三點。第一點要重視實驗。從觀察白磷燃燒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出發,通過思考去“發現”質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記硬背律文。第二點正確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律文強調“參加反應的各物質”“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第三點從本質上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是因為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變,原子的數目沒變,原子的質量沒變。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原子重新組合而生成其它物質(生成物)的過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宽甸| 正宁县| 堆龙德庆县| 德兴市| 时尚| 恩施市| 额敏县| 当雄县| 嘉黎县| 枣庄市| 财经| 惠东县| 邳州市| 秦安县| 上虞市| 那坡县| 麦盖提县| 青岛市| 铜鼓县| 巴青县| 札达县| 谢通门县| 延长县| 丰都县| 巴南区| 浦县| 伊春市| 尼勒克县| 红河县| 湘乡市| 龙泉市| 云林县| 武宣县| 三河市| 噶尔县| 斗六市| 申扎县| 南岸区| 蓬溪县| 新化县| 苍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