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和滅火》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 參與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觀察分析、設計方案、評價反思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良好的實驗習慣; (2)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悅,體會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滲透“事物具有兩面性”的唯物主義觀點。 二、重點難點:了解燃燒的條件。 三、教學方法:學生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講、議結合。 四、教學用具:儀器:蒸發(fā)皿、燒杯、薄銅片(或鋁片)、小刀、玻璃片、鑷子、火柴、試管、課件和多媒體設備。藥品:酒精、涼水、蠟燭、白磷、紅磷、熱水(60 ℃以上)、氧氣。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yōu)秀教育資源網(wǎng)斐.斐.課.件.園): 【引言】請一位學生用放大鏡把太陽光聚焦的熱量集中在火柴頭上,引發(fā)火柴燃燒。(如果是陰天就用放錄像來演示給學生看) 當你聽到“火”這個字眼時,你會想到“火”是什么呢?火是燃燒的結果嗎? 指導學生實驗。 證明物質燃燒時三條件缺一不可。并指導學生通過實驗現(xiàn)象,歸納得出實驗結論。 分組實驗,交流實驗結論。 實驗一 器材:酒精燈,坩堝鉗,蘸水小棉球,酒精棉球。 操作過程:分別將蘸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 現(xiàn)象:蘸水的棉花未燃燒,酒精棉球開始燃燒。 結論: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燒。 實驗二 器材:小蠟燭,玻璃杯。 操作過程:用玻璃杯罩住燃著的小蠟燭,待其將要熄滅時拿開玻璃杯,反復幾次。 現(xiàn)象:蠟燭火焰在玻璃杯下將要熄滅。拿開杯子后重新旺起來,如果不拿開杯子,便會完全熄滅。 結論:可燃物燃燒必須在氧氣存在。 實驗三 器材:坩堝鉗,酒精燈,小木條,小煤塊。 操作過程:分別將小木塊和小煤塊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哪一個更容易被點燃。 現(xiàn)象:小木條更容易被點燃。 結論:可燃物必須達到著火點才能燃燒。 [重點講述]:著火點是物質的固有屬性,不能升高,也不能降低。不同物質的著火點不同,如白磷的著火點是40℃左右,意味著放在手心里,就會燃燒;而紅磷的著火點超過了200℃。 [課堂小結]:物質燃燒的三個條件。(學生回答) (1)物質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與氧氣接觸; (3)達到可燃物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即著火點。 4、情境應用,分析滅火原理。 (1)屏幕展示:燃著的蠟燭。 學生討論:蠟燭為什么會被吹滅。 學生結論:吹氣時,空氣流動,帶走了大量的熱,使溫度降低到蠟燭著火點以下。 (2)屏幕展示:撲滅著火的油鍋圖片。 學生討論:蓋上鍋蓋,即可以撲滅油鍋著火,什么原因? 學生結論:使可燃物與氧氣隔離。 (3)屏幕展示:燃氣灶圖片。 學生討論:關閉閥門即可熄滅燃氣灶火焰,為什么? 學生結論:使可燃物與火源隔離。 [課堂小結]:滅火的三種方法。 (學生回答) (1)降低溫度到可燃物著火點以下; (2)使可燃物與氧氣隔絕; (3)使可燃物與火源隔絕。 (新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是本節(jié)課的高潮。電腦屏幕顯示了火災的危害,學生產生了危機意識,所以在這一部分學習過程中,就表現(xiàn)地更加積極。) [課堂討論]: (1)、屏幕展示四種安全標記。 你知道這些圖標代表什么意義嗎? ①禁止煙火; ②禁止吸煙; ③當心爆炸; ④禁止堆放易燃物。 [教師小結]:知道這些標志對我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都十分重要,千萬不要在危險的場所搞一些惡作劇,那可是在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呢! (2)、屏幕展示:泡沫滅火器滅火的圖片。 你知道其中用到了什么原理嗎? 答案:使可燃物與氧氣隔絕。 (3)、陳毅元帥在梅山被圍敵人燒山時,命令警衛(wèi)員將周圍的草割去,形成隔離帶,利用了什么原理? 答案:使可燃物與火源隔絕。 [教師小結]:遇到火災這樣的危險,關鍵是沉著應對,而不能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4)、原始人獲得火種最困難的條件是什么? 答案:難以使可燃物達到著火點。 [板書設計]: 物質燃燒的三個條件。 (1)物質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與氧氣接觸; (3)達到可燃物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即著火點。 滅火的三種方法。 (1)降低溫度到可燃物著火點以下; (2)使可燃物與氧氣隔絕; (3)使可燃物與火源隔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