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分子與原子》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認識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質,理解其概念。(2)過程與方法:運用分子的知識解釋某些日常現象,區分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以及通過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之間相互聯系的分析推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物質世界是運動的和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培養學生用辯證統一的觀點思考問題的思想方法。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2)難點:分子、原子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學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課曾經接觸過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樣的粒子,他們缺乏準確的內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學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較為困難的。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采取情境激學,聯想推理,實驗與電子白板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探究式教學。學生分析:1、加強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2、注意化學術語的正確使用3、課堂教學中注意概念的強化理解4、加強練習,培養學生審題、答題能力5、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物理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水能發生三態變化和發生這些變化的條件,也初步學習了一些關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識,知道分子和原子的體積非常小,雖然肉眼無法觀察到,但其確實客觀存在,還有部分學生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但涉及一些較抽象的化學微觀概念,如何用分子和原子去解釋一些現象仍然一知半解。在化學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過氧氣的性質和水的組成,初步從宏觀上建立了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等。6、已有的能力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簡單的實驗能力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但對初學化學不久的中學生來說,學生對難以看到的微觀,抽象的想象還是難以理解和接受。通過本節課的探究還要進一步提高學生實驗的觀察、預測、分析和推理并得出結論的能力。三、教學設計思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學生初次接觸到的微觀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觀現象的感性認識,沒有任何理性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科書上的例子,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來組織教學。如演示實驗、改進實驗、補充實驗、設計三維動畫等。我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質疑──驅動──反饋四步程序教學法。教學程序:創設問題情景,激趣──提出問題,質疑──引導探究,驅動──引導分析。形成想象──鞏固深化,反饋交流。四、實驗準備教師實驗:濃氨水、酚酞試液、蒸餾水、燒杯、試管、滴管、分子間隔演示儀、濾紙。學生實驗:品紅、熱水、冷水、燒杯、注射器、蒸餾水、乒乓球。品紅的擴散 氨分子擴散實驗 壓縮水和空氣五、教學流程(一)自主學習1、物質確實由微小的粒子—— 和 等構成2、一個水分子的質量約為3×10-26kg,一滴水(以20滴 水為1mL計)中大約有1.67×1021水分子。這一事實說明分子具有 和 的基本性質;通過閱讀教材你還了解了分子的哪些其他的基本性質?3、請你以水分子為例,說說水分子是怎樣構成的?【師】老師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氧分子、氫分子模型4、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改變嗎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改變嗎 5、什么是分子?(二)探索導航1、物質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構成的【播放】利用電子白板演示【邊演示邊實驗】想盛有水的小燒杯中加入少量品紅,靜置,觀察發生的現象。[播放]由于科學的進步科學家用掃描隧道顯微鏡觀察到苯分子的真實圖像(圖3—2),后來又用探針成功的移動硅原子并構成“中國”的文字,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小的文字(圖3-3)。【生思考】上述事實說明分子是 。2、分子基本性質的探究[思考1]( 1)從下列事實①分子用肉眼看不到;②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3Kg;如一滴水,所含有的分子數,由十億人數,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地數,需要數3萬年還要多才能數完。③如果拿水分子的大小與乒乓球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樣。你能獲取有關分子的什么信息? 。(2)實驗探究:分子的運動(教科書48頁活動與探究)【啟發誘導,探索新知】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解釋1.向盛有40mL蒸餾水的燒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攪拌 酚酞溶液 不能使酚酞溶液變色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試管中,慢慢滴加濃氨水 酚酞溶液變 能使酚酞溶液變紅3.將燒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別倒入A、B兩個小燒杯中,另取一個小燒杯C,加入5mL濃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住A、C兩個小燒杯,燒杯B置于大燒杯外。 A燒杯內酚酞溶液變 ,B燒杯內酚酞溶液 。 濃氨水具有 性,氨分子運動到 燒杯中,溶于水又得到氨水,使酚酞溶液變 。由于大燒杯的阻隔,氨分子不能運動到 燒杯內。結論 分子總是在不斷①日常生活中能說明分子這一性質的事實 。【師】 實驗結束后,讓學生匯報交流各組實驗觀察到的現象,在學生對A燒杯中液體變紅的現象感到好奇和不解時,利用多媒體動畫模擬出氨分子運動擴散接觸到酚酞,使酚酞溶液變紅的過程。由這個探究活動得出:構成任何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的運動。為了使理論結合實際,引舉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當你漫步于花園小道、走進“火鍋”城、路過臭水溝時,你都能聞到別樣的氣味;濕衣服晾曬會變干;酒精自然揮發;以及在SARS病毒流行期間,大街上的人們戴著大口罩,以防止SARS病毒近距離的飛沫轉染等等。②思考討論:濕的衣服經過晾曬就會干燥,且在太陽底下比在陰 暗處干得更快。這是為什么?【小結】分子是在 ,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度越(3)實驗探究:分子間的間隔【師】 問題思考: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體正確嗎?【生】學生踴躍,各抒己見【實驗內容】有注射器的同學拿出,與老師一起探討取兩支沒有針頭的注射器,分別抽取空氣和水,然后用手指將針頭堵住,并用力推注射器的栓塞。觀察產生的現象、并分析其原因。【思考】氣體容易被壓縮,液體、固體不易被壓縮,為什么?【小結】分子之間的間隔大小與多種因素有關:①氣態>液態≈固態;②溫度越高,間隔越 ;③壓強越大,間隔越 。【思考】一滴香油和一瓶香油都有香味;通常氧氣能助燃,而二氧化碳卻不支持燃燒,其根(4). 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 ,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 。[預習心得和疑問]心得: 。疑問: 。3、分子的概念【討論】從分子的角度分析,水的蒸發與過氧化氫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在這兩種變化中水的化學性質是否改變?由此你能得出分子的概念嗎?【演示】過氧化氫分子分解的微觀過程。學生認識物質變化的實質,總結分子的概念[預習心得和疑問]心得: 。疑問: 。4、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小組討論】 討論結果,各組找代表展示,其他同學負責檢查。【師生】共同掌聲鼓勵有優點的小組六、練習反饋,歸納小結根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設計課堂練習及時鞏固練習,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遷移能力。七、教學設計反思鑒于本節課是一節概念課,學生缺乏抽象思維理解的能力,在設計時,注重了兩個體現、兩個突出:1、兩個體現: (1)體現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2)體現學生以“導學案”為主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2、兩個突出:(1)突出教學過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系,展開聯想,形成對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行為表象; (2)突出實驗、電子白板輔助教學的直觀效果,使抽象知識和實際體驗相結合,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設計,預計能夠比較好的落實教學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