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與滅火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2)通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在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2、過程與方法(1)運用比較、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2)運用主動探究的方法,設計實驗,學習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住處進行加工。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學重點: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教學難點:燃燒條件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方法:實驗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 討論法教具準備:火柴 玻璃棒 棉花 白磷 紅磷 一瓶二氧化碳氣體 一瓶氧氣 集氣瓶 注射器 玻璃片 蠟燭 燒杯 鑷子 木碳 煤 熱水教學過程:情景導入:魔術表演:燒不壞的手帕提問:為什么將用70%酒精浸泡的手帕點燃后,手帕完好無損,什么是燃燒,物質燃燒需要什么條件?這節課一起來探討一下第七單元的課題一《燃燒與滅火》。新課講授:一、燃燒的含義(先看題,然后做實驗)【實驗探究一】:燃燒的條件提供實驗器材:碎瓷片、木柴、木炭、煤塊、蠟燭、干濕棉花、酒精燈、火柴、燒杯、鑷子。探究過程:獨立思考實驗方案 小組討論方案 進行實驗。做好實驗記錄:安排人展示實驗成果口述操作方法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 ┉┉結論:燃燒需要的條件是:小組個人展示,師生共同答疑。鞏固練習:想一想,議一議:如右圖所示,將你預測現象填入表中。物 質 現 象 分 析在試管中的白磷在試管中的紅磷在燒杯中的白磷如何滅火呢?【實驗探究二】滅火的原理【資料】: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且密度比空氣大,可用來滅火。提供的實驗器材: 泥沙、濕抹布、蠟燭、剪刀、水、燒杯、碳酸鈉、鹽酸、鑷子、或你能用到的工具皆可。要求:把點燃的蠟燭用盡可能多的方法使它熄滅。探究過程:獨立思考實驗方案 小組討論方案 進行實驗。簡要記錄:我的方法 滅火的原因① ; ;② ; ;③ ; ;④ ; ;; ;總結:滅火原理: ; ; ;三、內化提升(多媒體展示)四、課堂作業(體驗成功)1、生煤爐火時,需先引燃紙和木柴,紙比煤易點燃的原因是( )A、紙比煤跟空氣的接觸面積大 B、紙比煤著火點高C、紙比煤著火點低 D、紙比煤密度小2、用嘴吹滅蠟燭的滅火原理是( )A、消除可燃物 B、隔絕空氣C、降低溫度 D、降低蠟燭的著火點3、室內起火時,打開門窗火會更大,這是因為( )A、提高了溫度 B、增加了可燃物C、增加了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D、降低了物質的著火點4、點燃火柴,火柴頭朝上與朝下哪種方式更易燃燒?為什么?課后作業:根據燃燒與滅火的原理,寫一份關于火災逃生的講座報告。PAGE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