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通過實驗探究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2)從微觀角度認識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3)能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一些相關問題。2.過程與方法(1)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2)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3)在探究活動中注重鍛煉學生的交流和表達能力、分析和觀察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2)樹立學生的科學的物質觀、物質粒子觀、初步形成“守恒”意識。二、教學重點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2.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三.教學難點1.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2.從微觀角度認識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四、教學方法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解釋應用→加深理解五、教具準備(教師實驗)心形鐵片、硫酸銅溶液、燒杯、鑷子;試管、碳酸鈉粉末、鹽酸、帶導管的橡膠塞、澄清的石灰水;藥匙、塑料瓶、帶針頭的注射器、天平(學生實驗)天平、燒杯、鐵片、硫酸銅溶液;天平、燒杯、碳酸鈉、鹽酸六、教學設計[新課引入]趣味實驗:我們將一個心形鐵片(什么顏色?)打磨干凈后,放入硫酸銅溶液中(什么顏色?),會有什么奇跡出現呢?請同學們來倒數十個數,10,9,8……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出現了一顆紅心,象征著我們班要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共贏中考。在這個變化前后,變化前的物質是鐵和硫酸銅,生成的紅色物質是銅,變化后淺綠色的溶液是硫酸亞鐵,請同學們完成這個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和符號表達式。實驗原理:鐵+硫酸銅→硫酸亞鐵+銅Fe+CuSO4→FeSO4+Cu[提出問題]這是什么變化?(化學變化)你的依據?(產生了新物質)從“質變”的角度我們認識了這個反應,那你想不想知道在這個反應中,反應物的質量總和與生成物的質量總和之間可能有哪幾種關系?[猜想假設]學生作出假設……假設1.反應物的質量總和大于生成物的質量總和假設2.反應物的質量總和等于生成物的質量總和假設3.反應物的質量總和小于生成物的質量總和[實驗探究]設計實驗:根據所提供的藥品確定好實驗方案,小組討論出步驟并進行實驗,記錄好實驗現象和結論。實驗1:硫酸銅溶液和鐵片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實驗原理:鐵+硫酸銅→硫酸亞鐵+銅Fe+CuSO4→FeSO4+Cu提供的儀器藥品:天平、燒杯、鐵片、硫酸銅溶液(學生小組討論,找出最優化的實驗方案)實驗步驟:①將反應前所用儀器和藥品一起放在天平上稱量②進行反應③將反應后的產物和儀器重新放在天平上稱量,觀察天平是否平衡(學生實驗)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1.稱量 燒杯中硫酸銅溶液藍色,鐵片和硫酸銅溶液的質量M1= g 化學反應前后質量總和沒有改變2.將鐵片放入硫酸銅溶液中 鐵片表面有 生成,溶液變成3.再次稱量 反應后總質量M2= g[反思評價]反應前后稱了哪些物質的質量?反應前測量的質量M1 反應后測量的質量M2將相同的成分消掉,得到:參加反應硫酸銅的質量+參加反應鐵片的質量=反應生成銅的質量+反應生成硫酸亞鐵的質量實驗結論:參加化學反應反應物的質量總和=生成的生成物質量總和其他的化學反應是不有也有這樣的關系呢?我們再來看一個反應實驗2: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前后質量的變化(教師演示實驗)將鹽酸倒入盛有碳酸鈉粉末的試管中,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發現變渾濁,說明產生的是CO2氣體,再依據反應前后元素不變,所以產物還有氯化鈉和水。實驗原理:碳酸鈉+稀鹽酸→氯化鈉+水+二氧化碳Na2CO3+HCl→NaCl+H2O+CO2提供的儀器藥品:天平、燒杯、碳酸鈉、鹽酸(學生實驗)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1.稱量 所稱質量M1= g 化學反應前后質量總和減小2.將鹽酸和碳酸鈉混合 觀察到:3.再次稱量 反應后所稱質量M2= g(思考)為什么敞口容器中反應前后質量改變?(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因為碳酸鈉與鹽酸反應后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氣體,逸散到空氣中,所以鹽酸與碳酸鈉反應后生成物的質量小于反應物的質量。想一想,如果將反應前后各物質都稱量在內,如何改進裝置?[在密閉的容器中進行](教師演示實驗)塑料瓶,帶針頭的注射器提供密閉環境科學家通過無數實驗證明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就是質量守恒定律。[強化概念]請學生找到定義中的關鍵字眼。強調:理解和應用質量守恒定律時注意以下幾點:1 質量守恒定律時一切化學反應必須遵守的一個定律,但物理變化不屬于此定律;2 質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僅是指“質量”,不能任意擴展到其它物理量;3 指反應或生成的“各種物質”,包括固體、液體、氣體都要考慮;4 守恒的范圍是“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沒有參加反應的物質,不能計算在內。[鞏固練習]1.下列現象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 )A.蠟燭燃燒時慢慢變短 B. 濕衣服在陽光下晾干C. 鐵生銹后質量變大 D. 紅磷在密閉容器中燃燒質量不變2.①甲同學用圖A所示實驗,玻璃管上方系一癟氣球的目的是②乙同學用B裝置研究質量守恒定律,一段時間后發現天平指針偏右,造成天平的指針向右偏轉的原因是③丙同學用C實驗證明質量守恒定律,C實驗能在敞口容器中進行的原因④綜上所述,A、B、C所示實驗中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實驗 ;能用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是實驗 (填字母序號)注意:1.質量守恒定律適用于一切 2.用實驗研究化學變化前后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質量關系時,若反應物有氣態物質參加或生成物有氣態(或煙霧狀)物質生成時,則反應必須在 容器中進行[鞏固練習]3.給9克水通電,待完全分解后,得到1克氫氣,則產生氧氣 克?[討論交流]為什么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守恒?守恒的實質是什么?以電解水為例,對質量守恒定律微觀解釋反應前 反應后 是否改變物質構成物質的分子構成分子的原子分子中各原子的數目分子中各原子的質量組成物質的元素組成物質元素的質量[小結歸納]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應用練習]1.解釋一些現象(1)蠟燭在空氣中燃燒,蠟燭的質量為什么會變小?(2)鐵生銹后,質量為什么會變大?2.現有10克A和足量的B混合加熱,A與B發生化學反應,10克A完全反應生成8克C和4克D,則參加反應的B的質量是( )A.4克 B.6克 C.2克 D.8克3.某物質W在空氣中完全燃燒后的產物中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據以上信息,下列關于物質W組成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含有C、H、O三種元素 B.只含C、H元素C.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含有C元素,可能含有H、O元素4.圖為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其中 “”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前后原子數目發生改變 B.反應前后分子種類沒有改變C.該反應屬于分解反應 D.參加反應的兩種分子個數比為1:2燒杯的質量水的質量反應生成的銅的質量沒有反應萬鐵片的質量反應生成的硫酸亞鐵的質量沒有反應完硫酸銅的質量燒杯的質量參加反應的硫酸銅的質量沒有反應的硫酸銅的質量水的質量參加反應鐵片的質量沒有參加反應鐵片的質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