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戰(zhàn)后國際秩序編制人 xxx 審核人 xxx班級 姓名【要求】課前預覽教材,完成基礎知識的梳理。查閱如下概念:歐洲中世紀、分封制、宗教改革、民族國家、英法百年戰(zhàn)爭、國際法;重點思考問題:①在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中,王權扮演了什么角色。②國際法的問世與民族國家的關系。③國際法演變呈現(xiàn)的特點。通過材料分析,完成課堂探究部分。如在課上學習時存有疑問,可留痕于課后總結一欄。【知識梳理】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zhàn)的醞釀1.背景:(1)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fā)展不平衡。(2)帝國主義矛盾加劇,形成四對主要矛盾。主要矛盾 表現(xiàn)英德矛盾 爭奪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法德矛盾 阿爾薩斯- 等領土爭端;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德俄矛盾 貿易摩擦,關系不斷惡化奧匈帝國與 俄國矛盾 爭奪巴爾干半島,使其成為歐洲“ ”(3)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②概況: 英、法、俄組成協(xié)約國; 德、意、奧組成 。③影響:兩大軍事集團競相擴軍備戰(zhàn),制定戰(zhàn)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局部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4) 事件——導火索。①時間:1914年6月28日。②影響:兩大軍事集團推波助瀾,導致國際局勢迅速惡化。2.爆發(fā):(1)爆發(fā):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 宣戰(zhàn),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zhà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2)性質: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zhàn)。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歐洲的三條戰(zhàn)線:即西線、東線和南線,其中西線和東線是主要戰(zhàn)線。西線:英法軍隊、 東線:德奧聯(lián)軍、俄軍南線:奧軍、俄軍及 軍隊2.進程:階段 主要事件1914—1915年 (1)德軍進攻法國 (2)馬恩河戰(zhàn)役標志德國“ ”破產 (3)日本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提出企圖滅亡中國的“ ”要求1915— 1916年 (1)凡爾登戰(zhàn)役和 戰(zhàn)役使雙方傷亡慘重 (2)日德蘭海戰(zhàn),德國未能突破英國海上封鎖1917—1918年 美國和中國參戰(zhàn);俄國在 勝利后于1918年退出戰(zhàn)爭3.結果:1918年11月11日,大戰(zhàn)以 的失敗而結束。三、一戰(zhàn)后的國際秩序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形成:戰(zhàn)勝國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別召開了巴黎和會與 會議,與會各國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 》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2)主要內容:①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zhàn)爭罪責,戰(zhàn)敗國向戰(zhàn)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 的海外殖民地被戰(zhàn)勝國瓜分;②承認波蘭 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 等國家獨立;③限制美國、英國、 等國海軍軍備;④中國收回 主權,但日本保留諸多特權;⑤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 ”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2.國際聯(lián)盟:(1)性質:國聯(lián)是第一個由 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2)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xiàn)世界 。(3)評價:①國聯(lián)“ ”的原則,使其失去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zhàn)爭發(fā)生;② 將國聯(lián)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③在制裁侵略、保衛(wèi)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 的世界優(yōu)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2)美國的參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 為中心的國際格局。(3)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zhàn)爭、要求 的運動日益高漲。【課堂探究】材料一 下表是英法德美的工業(yè)發(fā)展和殖民地占有情況國家 英國 德國 法國 美國1870-1913年工業(yè)增長倍數(shù) 1.3 4.6 1.9 8.11913年工業(yè)產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1913年殖民地面積所占位次 1 4 2 5材料二 我們不能容忍任何外國,任何外國的主神向我們說:“怎么辦?世界已經分割完了!”……我們不愿消極地站在旁邊……而讓他人分割世界。德國人向自己的一個鄰國讓出陸地,向另一個鄰國讓出海洋,而給自己留下一錢不值的天空,這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1899年德國外長皮洛夫的議會演說材料三 第二條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進攻,不論理由如何,其他兩締約國必須以他們的全部軍隊給予被攻擊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國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侵略,意大利也要擔負同樣的義務。第三條 如果締約國一方或兩方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進攻,致與兩個或兩個以上非本條約簽訂國的大國發(fā)生戰(zhàn)爭,對所有締約國而言,應立即同時產生履行盟約的理由。——1882年三國“同盟條約”思考:(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德國的什么要求?“一個鄰國”和“另一個鄰國”分別指的是誰?德國為什么會與這兩個國家產生矛盾?(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三國同盟的性質,簡析三國同盟形成的原因及影響。材料一 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在戰(zhàn)后提出要建立一支最終能“與世界上任何國家所維持的最強大的海上力量勢均力敵”的海軍。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則表示:“英國寧愿耗盡它最后一個金幣,也要保持對美國或其他任何國家的海軍優(yōu)勢。”1920年,日本不顧經費缺乏的巨大壓力,將海軍預算提高到國家支出的1/3,開始實施建立“八八艦隊”的計劃。思考:(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歷史現(xiàn)象,并指出其本質。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曾經在一個時期內給日本帝國主義以獨霸中國的機會……1922年美國召開的華盛頓九國會議簽訂了一個公約,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毛澤東選集》(2)結合材料二,分析《九國公約》的影響。【課后總結】我的收獲:2.我的疑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