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物質的性質探究》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認識到科學探究是研究物質的方法也是化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初步學會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方法;(2)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能在教師指導下設計或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并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2.過程與方法(1)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并根據科學探究的步驟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2)能主動與同學、老師討論、交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信心;(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3)通過分組實驗等方式培養學生合作、實踐、探索的科學精神;(4)培養學生用科學的眼觀看待問題、事物。教學重點1.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認識并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2.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和描述能力。教學難點訓練學生主動發現實驗現象,準確描述分析、解釋實驗現象,得出符合邏輯的有價值的結論。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第一章第三節的學習已經掌握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也在第一章第二節時已經掌握了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且已經經歷了基本操作的實戰練習,在本節的第一課時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是物理性質什么是化學性質,也初步了解了科學探究的大致步驟。教學方法:引導、探究、問題驅動、整理歸納教學儀器藥品:蠟燭、石蠟、燈芯、中燒杯、酒精燈、鑷子、小刀、錫箔紙(2張)、石灰水教學設備:多媒體、實驗室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科學探究 用科學探究的方法來探究未知的知識 科學探究是嚴謹的,是要通過猜想和驗證的 探究蠟燭燃燒時是什么在燃燒 蠟燭燃燒時燈芯起什么作用 為什么蠟燭火焰外焰溫度最高 引課:蠟燭會燃燒嗎這是眾所周知的,那大家對它燃燒背后隱藏的知識有引發過思考嗎?你們對蠟燭燃燒這一現象最好奇的是什么呢?或者說最想探究的是什么呢? 選取蠟燭燃燒時是什么在燃燒為例展開實驗探究教學 引導學生猜想 引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請學生小組匯報,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總結實驗探究是猜想驗證的過程,是一種探究未知的方法 強調實驗習慣、安全、藥品節約等 拓展問題1:蠟燭燃燒,燈芯起什么作用?給予提示:從燃燒的條件入手 拓展問題2:石蠟燃燒產生的火焰分三層,為何外焰溫度最高? 給予提示:從蒸汽與空氣接觸程度入手 集中注意力調整狀態進入探究模式 思考回答。 說出自己想要探究的內容 做出蠟燭燃燒時燃燒物質的猜想 根據老師的引導和同學一起討論設計出驗證實驗的方案 兩人一組合作,一人進行試驗一人記錄實驗現象 討論得出實驗結論 理解科學探究的作用,知道它的過程或步驟 在老師的引導下回顧燃燒的三個條件并討論思考,得出答案, 在老師的提示下討論尋找出答案,知道充分燃燒釋放的熱量更多 讓學生清晰地理解科學探究就是不斷的猜想與驗證的過程,知道用探究的方法可以獲得許多未知的知識。 讓學生知道實驗要主要安全、注意節約,培養好學生的實驗習慣或細節 讓學生學會知識拓展遷移拓展提升科學驗證 證明蠟燭燃燒發生的變化既有化學變化又有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判斷依據 給出問題:兩個同學在爭論蠟燭燃燒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你能用科學的方法來幫他們判斷嗎? 給出資料:石蠟的主要成分含碳、氫、氧三種元素。 引導分析:若有物理變化,物質不發生改變,性質也不會變,仍可以燃燒。 若為化學變化,依據資料,依據元素的不生不滅,只能轉移的知識可知,含碳元素的物質充分燃燒產物應為二氧化碳,含氫元素的物質完全燃燒的產物應為水。 遷移:熄滅蠟燭時產生的白煙能燃燒嗎? 它是什么? 視頻播放:白煙點燃 1、在老師的引導下找出證明方法實驗探究 2、據資料和老師的引導分析設計出實驗方案 3、兩人一組合作,一人進行試驗一人記錄實驗現象 討論得出實驗結論 5、知道實驗探究可以用來證明已知 用實驗探究來得知白煙是什么,表述自己的實驗方案 看視頻證實白煙是石蠟固體小顆粒 學會用科學的態度看待事物 知道實驗是可以用來證明已知的 學會根據所給的資料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 學會知識遷移師生一起討論得出:1、蠟燭燃燒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2、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辨別關鍵:變化后物質是否改變,或有無新物質產生拓展延升 推知蠟燭具有哪些性質,并辨別性質類型 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辨別依據 給出問題:從實驗可推知石蠟具有哪些性質?分別是什么性質類型,你是怎么判別出來的? 討論得出石蠟的性質及性質類型 表達出自己辨別性質類型的依據 學會物質的性質獲取方法 知道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辨別依據師生討論得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判別的依據:是否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課堂小結 小節本節所學及要掌握的內容 師生一起總結本節所學要點: 1、科學探究是我們的學習方法,是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 2、 科學探究是猜想驗證的過程 3、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辨別依據:是否產生新物質 4、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辨別依據:是否通過化學變化呈現 歸納總結本節課要點,鞏固本節知識答疑解惑 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未透的本節知識 學生提出本節內容未理解的知識或有質疑的地方,老師釋疑 答疑解惑,不把問題帶回家作業 布置作業:導學稿課后習題 鞏固本節知識教學反思:本節課以學生熟悉又熟視無睹的蠟燭燃燒為教學載體,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科學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作用,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是科粵版的,教材中的科學探究是以銅的性質探究為載體。由于該探究對于農村校的學生來說難度大、環節多、實驗不易成功(實驗沒有成功導致教學旁生許多枝節),學生理解科學探究的難度加大了許多,所以改用蠟燭燃燒為教學載體,并對教材做了相應的處理。轉換教學載體后這節課成功的地方:1、降低了難度,整個探究過程的實驗設計和操作都比較簡單,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接受本節知識,而且采用了學生分組實驗,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比較濃厚。2、本節課的主題是十分明確的,圍繞蠟燭燃燒是什么在燃燒,燃燒包含哪些變化等問題展開教學,學生在引導后可以順利做出猜想、設計合理的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2、改變教學方式實現對話教學,尊重學生、還學生學習主動權。整節課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猜想然后設計合理的方案驗證自己的猜想,經過討論分析得出結論,學生自己親身體驗了“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的整個過程,不但收獲了知識還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3、拓展的問題也比較好,通過一個案例的學習,在拓展中學會知識的遷移和舉一反三,獲得對“一類”問題的認識與解決方法。所拓展的問題學生在第一時間無法做出回答,但在引導后可以經過相應的科學探究得出結論或解釋。4、課上出現的提示還是比較好的,學生在思考斷層時及時給予提示,把學生往正確的思考方向上引導,這樣學生能較準確、省時地找到答案。學生答對了,學習的成就感就增強了許多。本節課存在的不足之處及改進措施:1、教學過程中由于是學生分組實驗,所以時間難把控,課程的容量較大,所以造成時間緊了些,最后兩個環節“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與“答疑解惑”的環節沒法完成,只能轉變成課后作業。措施:在學生設計出驗證自己猜想的實驗方案之后讓學生動手依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這時可以引導學生一個一個實驗統一步驟做下去,這樣不至于因學生實驗操作混亂而導致實驗時間浪費過多。2、由于課堂上人數太多,“點燃熄滅蠟燭產生的白煙”這個操作學生不易成功,所以用多媒體播放點燃白煙的放大視頻,雖然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白煙燃燒,但是看百遍不如做一遍,如果能再布置學生回家自己嘗試點燃白煙,增進學習體驗這樣可能更好。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