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制取氧氣》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實驗室制取新物質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2)認識催化劑及催化作用。(3)理解分解反應,并會實際運用。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進行科學探究,在過程中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重、難點:1、重點: 氧氣制法的探究2、難點 : 催化劑的概念的理解教學用品:試管、試管夾、酒精燈、藥匙、火柴、氯酸鉀、二氧化錳、小木條等教學過程:進 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1. 復習知識 在之前學習過程中,我們學習了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那么潔凈的空氣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 混合物,因為空氣中包含了氮氣、氧氣、二氧化碳、以及稀有氣體等。 既為了復習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也為下面的新課知識打下埋伏。2.課題引入提出問題獲得結論 那么其中氧氣對于我們而言或者說對于動植物而言,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如果沒有氧氣的話,我們人類以及動植物便無法生存。既然氧氣有那么重要的用途,那我們怎樣才能制取氧氣呢?這一節課我們就這個問題來進行學習和探究。這是什么?有同學在醫院里面見過嗎?氧氣瓶除了在醫院里使用,還可以在潛水的時候使用,登山的時候使用,那么你們知道氧氣瓶內的氧氣是液態的還是氣態的?現在告訴你們答案,氧氣瓶內的氧氣是氣態的。那么怎么得到氣態氧氣呢,這里就要提到一個方法。分離液態空氣法 原料是空氣,實驗原理是通過液氮和液氧間沸點的不同來分離,我們把書翻到第49頁,首先將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降溫到-200℃,就變成了液體空氣,再升溫到-195℃,通過查表什么氣逸出,再升溫到-183℃,我們所需要的氧氣的得到了,那么在記筆記的時候想一想,我們學校并不是工廠,沒有那么先進的設備以及儀器,我們也想制氧氣那怎么辦?之前,我們在哪里做的實驗?所以還有實驗室制取氧氣。實驗室制氧氣的方法有好多,今天我們來探究氯酸鉀制氧氣,為什么氯酸鉀能制氧氣,我們來看他的化學式KClO3,里面含有氧元素,我們通過加熱的方式可以將化合態的氧元素轉變為游離態的氧元素,下面我們來進行實驗。 供給氧氣氧氣瓶液態、氣態氮氣化學實驗室 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課題。希望同學們結合課本能夠知道分離業態空氣法的原理,以及了解為什么氯酸鉀能制取氧氣。3.學習探究活動1 將氯酸鉀加熱至融化,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裝有氯酸鉀的試管,觀察木條是否復燃? 對該項實驗的觀點,并經過討論 希望同學們能觀察到在加熱一段時間后,帶火星木條復燃的現象,培養觀察能力,并為下面的實驗結論提供依據。學習探究活動2 向上述試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觀察發生的現象。 帶火星的木條迅速復燃。 希望同學們能夠與探究①、②的實驗相結合,得出“同種物質在不同的條件下會發生相同的變化”的結論,并且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改變過氯酸鉀放出氧氣的速率。4.引導探究提出問題獲得結論 請同學們把自己在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說出來。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并得出“在實驗室里,常用氯酸鉀來制取氧氣”的結論。 在探究活動③加熱只含有二氧化錳的試管,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觀察發生的現象。最后教師要補充說明:在這個實驗前后二氧化錳的質量是沒有發生改變的。 學生回答并進行必要補充。帶火星的木條不復燃 通過小組回答,完整有關探究活動中的實驗現象,提高同學們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并明確這就是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其中一種方法。 讓學生知道,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二氧化錳的作用一直都沒有改變。推導出催化劑的概念。5.知識過渡 實驗室制氧氣的方法是否僅此一種呢 非也。實驗室可用多種方法來制取氧氣,我們還常常用分解過氧化氫或高錳酸鉀的方法制取。演示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氣 學生聽講。 引出后面知識點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方法6.小結知識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實驗室制取氧氣通常用加熱氯酸鉀和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兩種方法。在用氯酸鉀制取氧氣時,通常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它在這里起催化作用。了解分解反應類型,學會用分類的方法進行化學的學習。 學生記憶、思考 對所學知識作進一步鞏固板書設計:氧氣的制取1、 工業制氧氣 3、催化劑分離液態空氣法 一變:化學反應速率2、 實驗室制氧氣 二變:質量,化學性質氯酸鉀制氧氣 作用:催化作用實驗原理:2KClO3→2KCl+3O2↑ 4、分解反應:M→A+B+C……教學反思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現象和熟悉的物質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迅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在這一系列活動中了解氧氣的制取方法,明確氧氣制取時的注意事項。此外,教師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他們對化學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