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課《理解質量互變規律》基礎知識過關檢測9.1框題_____________________目題1.任何事物都是質與_______的統一體。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______________,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___________表示的規定性,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_______________。2.量變與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_____________。量變即量的變化,質變即質的變化。3.量變是質變的___________。質變是量變的_____________,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事物的矛盾運動表現為 .4.為什么說“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即使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成謬誤”?為什么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真理與謬誤、難與不難之間有沒有鮮明的界限?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把握事物的發展進程?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將在遵循_____________的基礎上理解__________、學會用適度思維方式認識事物的變化,把渥事物的發展。5..客觀事物的質量互變規律要求我們,以__________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 的關系。6.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是指事物只是在 發生了變化,表現在現實中就是這一事物還是它自身,是事物發展中的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間斷性是指 。這個過程不是事物停止了發展,而是打破舊的質的規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質的規定性,表現在現實中就是出現了_________。7.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是___________又__________的。飛躍性與間斷性包含著___________________.8.把握質量互變規律的意義【例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中醫強調“治未病”,說明( )①“未病”是質變,“已病”是量變,事物發展最終通過量變實現 ②“未病”是量變,“已病”是質變,事物發展最終通過質變實現 ③質變是量變的前提,量變是質變的結果 ④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未病”與“已病”,提高對疾病的預見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例題 】(2019·全國Ⅰ卷)習近平總書記談到領導工作的方法時強調,對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戰略部署,要一以貫之地貫徹。我們要有釘釘子的精神,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這一論述體現的唯物辯證法道理是( )①量變比質變更能推動事物的發展 ②只有事物數量的不斷增加才能引起質變 ③量的變化的不斷積累必然導致質的飛躍 ④事物的發展是從量變到質變再到新的量變的循環往復的上升過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課堂探究P81 議題一質量互變規律的含義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意思是說,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只有通過一步步的積累,才能到達千里之遙的目的地。成語“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本義是,筑造九仞高的大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沒有成功,比喻做一件事只差最后一點兒而未完成。上述材料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上述思維方式對你有什么啟發 議題二:是誰背著竹簍,在深山老林中穿梭;是誰臉上沾滿泥土,對著草兒綻開笑顏;又是誰每天冒著死亡的威脅,嘗遍百草。為了完成《本草綱目》,他搜羅百氏,采訪四方,他深入民間,不恥下問,他精心編選,反復實踐,他就地采藥,不辭勞苦。耗盡半生心血,歷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終于寫成了這部巨著。沒有人知道,李時珍付出了多少艱辛,只是在積累中,他的醫學之花綻放了。上述材料蘊含了事物發展的什么道理 這對我們進行辯證思維有何啟發 9.2框題_____________________目題1.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度”中(1)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________。(2)在________范圍內,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3)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時,事物就開始發生________轉化。(4)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________,________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關節點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質變的節點。2.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及需要遵循什么原則3.適度原則目的: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________,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________。4.適度原則含義: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適度原則的要求,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適度思維 思維。4.促成質變(1)目的:要改變我們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質,就應當積極________,促進事物量的變化,并使其向度的邊緣不斷發展,使該物________為他物。(2)要求:量變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要積極促成事物的________,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5、P84折中主義的含義、特征及表現議題三 掌握適度原則材料一:《墨子》一書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例如,遇到盜賊不得已時,可以采取靈活的應變策略,斷指保命,舍財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禍。材料二:折中主義是企圖把對立的思想、觀點和理論無原則地調和拼湊在一起的做法。其特征是不分主次,混淆是非,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原則,模棱兩可,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適度原則的理解。答案:選擇:DD議題一(1)上述材料告訴我們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量變與質變的關系是辯證的。(2)反映客觀事物質量互變規律的辯證思維,要求我們以統一性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議題二答案 ①道理:事物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②啟發:必須以統一性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即堅持事物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統一。解析 本題考查質量互變規律的知識。第一小問,材料的主旨是:李時珍嘗遍百草,采訪四方,耗盡半生心血,歷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終成《本草綱目》,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關系道理;第二小問承接第一小問,題中之意強調沒有量的連續的漸進的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這就啟發我們要堅持量變與質變的統一、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統一。議題三材料一遵循適度原則,并不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中”是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適且正好。材料二 這里的“得中”,不等同于折中主義,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義的消極的思維方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