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3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第1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 通過實驗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2、 能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表達所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實驗結論。過程與方法1、 通過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2、 通過實驗,體驗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結論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通過學習,保持和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2、 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體會到合作與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教學難點對二氧化碳與水反應原理的探究活動用品裝有階梯蠟燭的燒杯、充滿二氧化碳的透明軟塑料瓶1個、3個裝有空氣和不同量二氧化碳的集氣瓶燃燒匙、干凈的玻璃管、3瓶裝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用濾紙制作的紫色石蕊小花4朵(干燥的)、盛有醋酸的噴壺、盛有水的噴壺、澄清的石灰水教學方法試驗探究法、課堂討論法教學過程創設情景,引入新課:讓我們一起來做一次深呼吸,吸氣---呼氣。大家呼初的氣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有毒嗎?會不會造成空氣污染?它對我們的生活和環境有何影響?展示:二氧化碳的循環掛圖,說明二氧化碳的重要性,導入本節教學內容之一-----二氧化碳的性質。演示一組實驗:請一位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①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讓學生觀察其顏色、狀態。②向盛有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內加如1/3的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③向盛有燃著的階梯蠟燭的燒杯中,緩緩傾倒二氧化碳。設問:從以上3個實驗,我們發現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質?哪些屬于物理性質?哪些屬于化學性質?學生回答,教師板書一、二氧化碳1、物理性質(1)通常狀況是無色、無味的氣體。(2)密度比空氣的大(同溫同壓下)(3)能溶于水。講解:二氧化碳也有三態變化,在加壓、降溫的條件下可以變成液體,繼續加壓、降溫,就可以變成固體。現在我們一起觀看有關固態二氧化碳的DV.設問:干冰是什么?與二氧化碳是什么關系?學生討論小結:固體的二氧化碳又叫“干冰”,易升華。設問:前面的蠟燭熄滅,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這說明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質?學生討論老師板書2、化學性質(1)一般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引導學生閱讀教材116頁表6—1提問:一些久未開啟的菜窖、深洞,在進去之前,應如何檢驗其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能否設計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演示模擬實驗:取3個大集氣瓶,一個充入大量的二氧化碳,一個充入少量的二氧化碳,一個不充入二氧化碳,由一個學生把點燃的蠟燭裝在燃燒匙,分別伸入瓶底進行檢驗。小結:火焰熄滅或不旺,說明二氧化碳含量大,這樣的洞、井等人就不能進去。板書:(2)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提問:二氧化碳還有什么性質嗎?我們再觀察一個實驗:演示實驗:取一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向上面噴水,讓學生觀察,再放入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小花變紅)通過引導、討論、交流,歸納出以下3種猜想與假設①水能使小花變紅;②二氧化碳能使干燥的小花變紅;③水與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小花變紅;提問:如何驗證這些假設呢?演示實驗:①向一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噴水(不變色)②同樣用另一朵小花直接放入二氧化碳的集氣瓶內(不變紅)③同樣向另一朵小花上噴稀醋酸(變紅)小結: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所以通過實驗③可以推出小花變紅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水的作用生成碳酸的緣故。板書:(3)二氧化碳與水反應:CO2 + H2O == H2CO3演示實驗:將變紅的小花從盛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取出,在酒精燈上烘烤(小花又變紫)設問:小花為何又變成了紫色呢?小結:H2CO3 ==H2O + CO2↑設問:能否設計一個實驗證明我們呼出的氣體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呢?組織學生討論并請一位學生上臺演示。小結:Ca(OH)2 + CO2 == CaCO3 ↓ + H2O(檢驗二氧化碳)剛才我們通過實驗探究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很多性質在我們實際生活和生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同學們還想知道更多有關二氧化碳的知識,請你閱讀教材116—117頁的相關內容,并討論二氧化碳給人類帶來的利與弊。作業設計(1) 完成本課的跟蹤練習(自編);(2) 預習下節相關的內容;(3) 假設可樂中冒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那如何檢驗它,請設計試驗方案。(4) 準備二氧化碳的利與弊的課堂辯論板書設計課題3 CO2與CO1、 CO21、 物理性質(1) 通常狀況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干冰(固態CO2)易升華。(2) 密度比空氣大(同溫同壓下)(3) 能溶于水2、 化學性質(1) 一般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2) 二氧化碳不供給呼吸。(3) 二氧化碳與水反應:CO2 + H2O == H2CO3H2CO3 == H2O + CO2↑(碳酸不穩定)(4)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Ca(OH)2 + CO2 == CaCO3↓+ H2O(檢驗二氧化碳)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