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氧化碳性質的探究”教學設計【教學背景】《二氧化碳的性質》是科學版上冊第五章第三節的部分內容。是在學習了氧氣之后的又一次系統學習到的與人關系密切的物質。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相關的化學知識,系統學習了氧氣,認識了空氣,為本節課的學習,有了知識和方法的準備。并且初中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樂于探究。但是農村初中各種因素的影響,于是本著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學習。【教學目標】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2、通過對二氧化碳有關性質的探究,使學生學會科學探究方法,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3、讓學生體會用科學的知識和方法來指導人們的活動的重要性,培養社會責任感。【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探過程和方法【教學過程】播放動畫:“死狗洞”的故事,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播放圖片:“各種碳酸飲料”、“CO2在自然界中的循環”。提出問題:你知道下各圖片中都跟哪種氣體有關?引 言:CO2在空氣中體積分數約為0.03%,它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現在我們去認識CO2相關的性質。板 書:二氧化碳性質的探究實驗一:讓學生“觀察一瓶CO2氣體并聞氣味”后得出結論。[生: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可能)],若學生得出“密度比空氣大”,可追問“怎么知道的?”(生:剛才這瓶氣體是瓶口向上放置的。)實驗二:把CO2倒入點燃兩支蠟燭的燒杯中(即【實驗5-5】)。引導學生觀察再現并討論得出結論。[生:現象——下層火焰先熄滅,然后上層火焰也熄滅;結論——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實驗三:CO2氣體溶解性。向一個收集滿二氧化碳氣體的礦泉水瓶中加入約 2/5 體積的水,立即蓋上瓶蓋,震蕩。[生:現象——礦泉水塑料瓶變癟了。分析——瓶內的壓強減小,證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小 結:引導學生小結并板書。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1、色味態:無色、無味的氣體。2、密 度:比空氣大。3、溶解性:能溶于水(1V/1V)。講 解:二氧化碳固體叫做“干冰”。板書:問 題:你能解釋“死狗洞”的現象嗎?[生: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沉積在洞的底層,二氧化碳又不能供給呼吸,所以“狗進去會很快窒息而死”,而洞的上層二氧化碳相對較稀,所以人走進去時沒有任何異常感覺]討 論:一個久未開啟的菜窖,能立即進入嗎?為什么?應該怎么辦?[生:不能立即進入。因為里面CO2(不能供給呼吸)濃度可能較高,進入可能窒息,甚至死亡。應該先做燈火實驗,若燈火熄滅,則應先采取通風措施后才可以進入。]疑 問:CO2溶于水有發生化學變化嗎?實驗四:取少量礦泉水瓶中的溶液于試管中,再向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生:現象——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疑問——是哪種物質使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猜想——是水,是CO2,是CO2與水反應生成的酸性物質]講 解:石蕊是一種色素,遇酸性物質(如鹽酸、醋酸等)會顯紅色。實驗五:探究“使石蕊變紅色的物質”猜想 操作 現象 結論(1)水使石蕊變紅色 往第一朵干燥紫色石蕊小花滴蒸餾水 紫色石蕊小花不變色 猜想(1)錯誤(2)水使石蕊變紅色 把第二朵干燥紫色石蕊小花放入充滿CO2的集氣瓶中 紫色石蕊小花不變色 猜想(2)錯誤(3)CO2與水反應生成的酸性物質使石蕊變紅色 把滴有蒸餾水紫色石蕊小花,放入充滿CO2的集氣瓶中 紫色石蕊小花變紅色 猜想(3)正確 分 析:是CO2與水反應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變紅色CO2 + H2O == H2CO3實驗六:給上述盛有滴了石蕊試液變紅色的溶液的試管加熱[生:現象——紅色溶液又變成紫色]分 析:是因為碳酸不穩定,易發生分解,受熱時CO2逸出。問 題:如何檢驗CO2氣體?實驗七: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CO2氣體。[生: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分 析:因CO2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的碳酸鈣沉淀。CO2 + Ca(OH)2 == CaCO3↓ + H2O這種方法常用來檢驗二氧化碳氣體。小 結:引導學生小結并板書。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1、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2、二氧化碳能跟水反應生成碳酸。 CO2 + H2O == H2CO3碳酸不穩定,易發生分解 H2CO3 == H2O + CO2↑3、二氧化碳能跟石灰水反應生白色碳酸鈣深沉。CO2 + Ca(OH)2 == CaCO3↓ + H2O常用來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總 結:本節學習了二氧化碳哪些性質?(引導學生總結)討 論:為了使用石灰漿〔Ca(OH)2〕抹的墻壁快點干燥,為什么常在室內生個炭火盆?為什么開始放炭火盆時,墻壁反而變潮濕?拓 展:物質的用途是由性質決定的,課后思考下列問題。1、你能根據CO2的有關性質,說說它的相關用途嗎?2、若空氣中沒有CO2或CO2含量超過0.03%會產生什么后果?作 業:課本148頁:1、2、5、6【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利用情境引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探究,聯系實際,討論總結,較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活動中及時給學生以鼓勵,肯定,指導和督促。給學生留下課后拓展的問題,使課的內容得以延伸,有助于本節課內容的鞏固和下節課的學習,實現課堂解決舊問題,又產生新問題,激發學生“學無止境”的熱情。但還有不足:本節課的容量偏大,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充分,許多問題大多數是由教師提出,并且關于二氧化碳的用途沒有時間及時地與性質聯系起來。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