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氧氣、二氧化碳是初中學生要求全面、系統認識掌握的二種重要氣體,學生在學習了氧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對氧氣的掌握起著鞏固和提高作用,也為學生今后學習H2CO3、CaCO3等物質及其衍變打下基礎,做好鋪墊,所以本節內容是這一單元的重點,也是整個初中化學的教學重點,起著承前啟后的紐帶作用。二、學生學情分析:學生對二氧化碳并不陌生:在小學自然課及初中生物課上曾接觸過;在第一單元的課題3《走進化學實驗室》中又對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了探究;在本單元課題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又對其物理性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本節課重在讓學生將二氧化碳的性質系統起來。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教學內容的突破方法:充分運用實驗,讓學生自主開展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討論、得出結論。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①通過探究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過程,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②根據已有知識設計實驗,完成實驗,并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相關結論。2.過程與方法:①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CO2性質的信息。②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開展實驗,培養實驗設計能力、信息加工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通過實驗探究,發展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②通過學習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的好奇性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四、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五、教學難點: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原因分析及實驗設計。六、教學方法設計:為了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構建以學生為主的教學主線,本節課以教師引導探究為基本策略,通過實驗、多媒體演示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體驗探究的方式方法。課上實驗為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參與,從已知到未知,從感性到理性。七、教具準備用品:澄清石灰水、一礦泉水瓶二氧化碳氣體、三集氣瓶二氧化碳氣體、稀鹽酸、稀醋酸、紫色石蕊試液、浸過石蕊試液的干燥小花四朵、階梯蠟燭、蒸餾水、石蕊試液、石灰石等。儀器:酒精燈、試管夾、帶導管的單孔塞、燒杯、鑷子、試管、噴壺等。八、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課件:①謎語;②“死狗洞之謎”。同學們知道上面所涉及的化學知識都與“誰”有關嗎?(二氧化碳)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深入的了解奇妙的二氧化碳。(二)聯系實際,感知化學展示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學生描述性質,并聞氣味,了解其密度。課件演示:二氧化碳的三態變化。【過渡】我們已了解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接下來我們繼續探究二氧化碳具有哪些化學性質?(三)實驗探究,體驗過程【活動與探究一】演示實驗:階梯實驗:向右圖裝置所示將二氧化碳氣體傾倒于燒杯中。提出問題:①蠟燭火焰為什么熄滅?②哪層蠟燭火焰先熄滅?學生活動:交流、分析實驗現象。歸納總結: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一般也不支持燃燒(且密度比空氣大)。學以致用,解決問題:1.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原理;2. 用剛才所學知識解釋“屠狗洞之謎”;3.燈火實驗。【活動與探究二】學生活動一:在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倒入水,振蕩,觀察實驗現象并解釋其原理?【活動與探究三】學生活動二:二氧化碳與水反應取塑料瓶中少量的水加入試管中,再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振蕩。提出問題: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變紅了?是二氧化碳?還是水?還是別的什么物質?【活動與探究四】演示實驗:紙花變色實驗①將1朵紫色的小花用稀醋酸噴濕;②將1朵紫色的小花用水噴濕;③將1朵干燥的小花放入盛滿干燥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④將1朵紫色的小花用水噴濕后放入盛滿干燥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學生活動: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并書寫化學方程式: CO2 + H2O ==H2CO3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把變紅的液體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會出現什么變化?演示實驗:把把變紅的液體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學生活動:描述實驗現象并書寫化學方程式:H2CO3==CO2↑+ H2O【活動與探究五】學生活動三:向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不斷吹氣,觀察實驗現象。學生活動:描述實驗現象并書寫化學方程式: CO2 + Ca(OH)2==CaCO3↓+ H2O學以致用,解決問題:1.“墻壁出汗”現象;2.敞口放置的石灰水表面會“長出”一層“白膜”現象。(四)知識應用,目標檢測1.目標檢測;2.體驗中考。(五)小結與反思九、板書設計:二氧化碳的性質一、物理性質:1.通常情況,無色、無味的氣體;2.能溶于水;3.標準狀況下:密度比空氣大;4.加壓和降溫的條件下,二氧化碳會變成液體和固體,固體的二氧化碳俗稱: “干冰”。二、化學性質:1.一般情況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也不供給呼吸。2.能與水反應:CO2 + H2O== H2CO3H2CO3 ==H2O + CO2↑3.能與石灰水反應:CO2 + Ca(OH)2 = CaCO3 ↓+ H2O十、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