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發展。2.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會阻礙經濟基礎的變革和發展;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3.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1)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了社會基本矛盾。(2)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這一規律決定著社會形態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4.判斷社會進步的主要標準: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判斷的主要標準,是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探究一 如何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進程(1)查閱文獻,搜集素材,通過繪圖、表演等方式再現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活動的場景,比較這些場景,交流各自的感受。(2)結合材料,運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原理,說明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進程。提示 (1)解決本問題,要通過對比,把握社會形態更替過程中的“變”與“不變”。變:①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②生產關系的變化:人類社會經歷了所有制的變化,從公有到私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生變化;產品分配方式的變化。不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2)解答本問題,要了解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進程,理解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①社會形態的更替受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支配;社會基本矛盾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這一規律決定著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的依次更替,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依次更替,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②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③社會發展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探究二 如何看待世界各地歷史發展的不同軌跡結合上述材料,查閱相關資料,探究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外部影響等因素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作用,進而說明“沒有任何國家或地區的歷史發展進程是一模一樣的”。提示 (1)受社會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支配,人類形態的更替呈現出統一性:人類總體歷史發展過程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其發展第一階段)。(2)受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外部影響等因素影響,社會形態更替呈現出多樣性:不同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種或幾種社會形態,以跳躍式的發展邁向更高級的社會形態。(3)社會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并不能否定人類總體歷史進程,其跨越的方向是同人類總體歷史進程一致的。探究三 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和歷史必然性“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運用上述材料,結合史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提示 (1)從歷史視角看,中國近代以來的全部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的事情必須按照中國的特點、中國的實際來辦,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正確之道。我們黨領導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我國發展大踏步趕上時代。(2)從世界視野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特點、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理論和實踐。與西方現代發展模式相比較,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3)展望未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把握新時代,踏上艱苦奮斗新征程。繼往開來,將歷史和現實相貫通、國際和國內相關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方能在抵達新的歷史方位之際,更好地實現新時代的宏偉目標。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于是出現了諸如“馬克思主義還靈不靈”“社會主義還行不行”之類的疑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做出了有力的回答。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依據材料,回看走過的路,遠眺前行的路,結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成功實踐,你會得出哪些結論。答案 (1)根據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成功實踐可知,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這是支配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2)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判斷的主要標準,是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發展的康莊大道,必須毫不動搖走下去。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人類社會形態的更替有其內在規律性。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鄧小平指出:“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材料二 世界各地歷史發展有著不同的軌跡。西歐的日耳曼民族在征服羅馬帝國之后,越過奴隸制,從原始社會走向封建社會;北美洲在歐洲移民到來之前仍然處于原始社會,隨著歐洲移民的到來,北美洲迅速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在歐洲大國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法國大革命,影響波及整個歐洲,最終確立了民主共和制。結合材料,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知識,說明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程是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答案 (1)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變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正是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形態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這是任何國家都必須尊重的客觀規律。這是人類社會形態的更替的內在規律性,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2)國家的發展是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外部影響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發展進程是一模一樣的,各國、各民族的發展道路有著不同的表現。世界各地歷史發展有著不同的軌跡。(3)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進程是由各國、各地區、各民族歷史的多樣性反映出來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發展又必須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和基本規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