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自然界的水 (復習課)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 了解天然水污染物的來源、危害及常規的處理方法2. 了解純水與自然水、硬水和軟水的區別;了解沉淀、過濾、吸附和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3. 認識水的組成,知道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并能對一些常見物質進行簡單分類。 過程與方法1,聯系生活實際,了解自來水的一系列凈化過程,硬水和軟水的區別及使用硬水的危害;了解水的凈化方法。2,通過水的電解實驗分析,歸納總結出水的組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學習用辯證的方法看待水資源的豐富和有限,增強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意識。2,通過對水電解實驗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實驗現象的能力和習慣。【重點難點】重點:硬水和軟水的區別;過濾的操作要點;水的組成難點:電解水實驗的分析和歸納;對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教學過程】1, 情境導入由自然界的水(圖片),引出目前水污染情況,從而進入愛護水資源這一課題2, 授課內容【知識點梳理】(一)愛護水資源 (兩個方面)1,節約用水【問題引導】: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節約用水?說出具體的措施,2,防止水體污染【回憶】水體污染的來源有哪些?針對這些污染源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防治措施?【過渡】其實自然界中未受污染的水也不是純水——含有雜質雜質:不溶性雜質 和 可溶性雜質(二)水的凈化1,常用的凈水劑——明礬作用:明礬溶于水后生成的膠狀物可以吸附懸浮于水中的雜質,使雜質從水中沉降下來達到凈水的目的。2,凈化水的方法【回憶】常用的凈化水的方法有哪些?在凈化的過程中,沉淀、過濾、吸附分別除去什么雜質?(1)沉淀:除去不溶性雜質。(2)過濾:除去不溶性雜質。(3)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雜質,也能 除去可溶性雜質。(4)蒸餾:既能除去不溶性雜質,也能 除去可溶性雜質(按順序,凈化的程度越來越高)【過渡】在上述的幾種方法種,我們必須要掌握過濾的操作技能及關鍵點。(2)過濾:分離不溶性固體與液體混合物的操作 實驗用到哪些儀器?并要求能記住正確的實驗操作裝置圖 實驗操作的關鍵點是什么?熟記——“一貼二低三靠” 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思考】若過濾后,發現濾也仍渾濁,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出現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問題】如果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體過濾液體,過濾后的水會更加干凈,為什么?例如:活性炭凈水器【問題】、天然水經過沉淀、過濾、吸附等凈化處理后,得到的水是否為純凈物 為什么 3,硬水和軟水【回憶】(1)硬水和軟水的定義(2)檢驗硬水和軟水的方法(3)硬水有什么危害?(4)如何使硬水軟化?生活中:煮沸實驗室中:蒸餾【過渡】蒸餾后得到的水是真正的純凈水,純凈物都有化學式,水的化學式是:H2O 從化學式中我們可以看出說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三)水的組成要求了解有關探究 水的組成 的兩個實驗:1, 水的生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H2 + O2———— 2H2O現象:結論:【回憶】氫氣具有什么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引出:做這個實驗前要先檢驗氫氣的純度,檢驗氫氣純度的方法是?2,水的分解(水的電解)化學方程式: 2H2O————2H2 + O2反應的條件:通電現象分析:正極氣體少,是氧氣負極氣體多,是氫氣生成氣體的體積比是:氫氣:氧氣=2:1(強調:要學會如何判斷正極和負極)實驗結論:1,水在通電時生成氫氣和氧氣2,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四)物質的分類1,混合物——由多種物質混合而成。如:空氣、溶液2, 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1) 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如:O2 H2 N2 C Fe(2) 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如:CO2 H2O Fe2O3 KMnO41)氧化物: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H2O Fe2O3要求:學會根據化學式來判斷物質的分類3, 課堂檢測 (附試題一份)【板書設計】第四單元 自然界的水 (復習)1, 愛護水資源1, 節約用水2, 防治水體污染2, 水的凈化1, 常用的凈水劑——明礬2, 凈化水的方法(1) 凈化水的方法(2) 過濾的實驗操作要點:“一貼二低三靠”3, 硬水和軟水3, 水的組成1, 水的生成2, 水的電解4, 物質的分類1, 混合物2, 純凈物(1) 單質(2) 化合物1) 氧化物【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