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碳的單質(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五單元課題二的第一課時。碳是重要的化學元素,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面學習了物質構成的奧秘,使本單元的高度上升了一個新臺階。課題二的內容豐富,從碳單質的理化性質到碳的氧化物的性質及二氧化碳的制取等等,許多知識都是學生初中階段必須知道的,是本冊的一個學習重點。作為本課題的第一課時,我希望學生通過學習能對“碳”的家族產生濃厚的學生興趣,因此對“碳”家族中最基本的物質~~碳單質濃墨重彩, 對下面二氧化碳的性質和制取兩個重要課題的學習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因此,第一課時我主要介紹金剛石、石墨、C60、木炭及活性炭的重要物理性質、結構特點和用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而碳的化學性質不做為本課題重點,從結構入手,讓學生明白常溫下碳的性質穩定,而升高溫度后的活潑性則作為設疑,為下一課時做鋪墊。 二、學生分析 地處偏遠地區,學生課外知識有限,而本課題內容比較典型又注重實踐,因此課堂上需要老師盡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學生主要存在對物質結構的認識比較抽象,對物質的性質和用途的關系還不是很清楚,可以通過這節課加深學生的認知能力。 三、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金剛石、石墨和C60的微觀構成、物理性質和用途。2、了解物質的結構、性質和用途之間的關系。3、 知道一種元素可以因結構不同而能組成幾種不同的單質。過程與方法:1、通過活動與探究,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2、能用變化發展的觀點認識碳的單質。會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情感態度價值觀:1、體會到只有了解化學,才能利用化學、改造自然,激發學生探求化學知識的興趣,確定學習化學的志向。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進取心,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四、教學媒體 實驗媒體:多媒體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題注重教學情景的創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體現出學化學是為了用化學,化學最終是為生活服務的理念。本課從經典影片《泰坦尼克號》中海洋之心鉆石片段引入課題,采用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式,圖文并茂,輔以生動的影音及動畫,使知識活動化、游戲化,給學生營造自由、寬松、有趣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收獲知識、體驗成功。而本課教師則要扮演好課堂的組織者和協助者,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肯定和鼓勵。 六、教學方法 1、探究討論法新的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探究討論促進學生多渠道地獲取知識。師生不斷問答,學生積極討論,老師適當點撥和評價。這種教學方法有益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和學習策略。教學中我主要采用這種教學方式。 2、情景教學法心理實驗表明,人在滿懷興趣的狀態下學習,注意力集中,思維最活躍,接受最快,記憶最好。所以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相當重要。本課題內容抽象,對學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3、分析比較法讓學生分析氣體制取的表格,比較氣體制取不同方法來達到以下目的: A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B訓練學生學會交流總結技能 4、采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習熱情,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同時擴大教學容量。教學過程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影片】播放電影【泰坦尼克號】片尾海洋之心鉆石片段。(約1分半鐘)【激疑】大家知道這部電影嗎?剛才片斷中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呢?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有誰知道是什么嗎?那么,誰又知道這顆晶瑩的藍鉆石是由什么礦石加工琢磨而成的呢?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金剛石。【過渡】含有金剛石的礦石因為雜質不同而常常呈現不同的顏色。那么請大家思考根據金剛石可以被人們用來做鉆石,純凈的金剛石它的物理性質應該是怎樣的呢?很好,原來告訴大家金剛石的用途,不少同學都能推知它的性質。如果我再告訴大家金剛石另一個重要的用途,大家看屏幕(展示玻璃刀),有沒有同學知道這是什么?顧名思義,它是用來?【探究】 讓我們通過實驗,看看金剛石到底是不是有這樣的本領。演示實驗:美工刀和玻璃刀分別劃玻璃的對比實驗。(可以將做對比的玻璃片傳給學生觀察)注意實驗過程的安全性,傳給學生的玻璃片邊需經過打磨。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通過金剛石用作玻璃刀的這個用途,可以推知它一定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呢?(質地堅硬)。小結金剛石的性質和用途。【過渡】也許同學會覺得金剛石離大家目前的學習生活稍遠了些,那我們就來看看這種大家最熟悉不過的物質吧。(屏幕展示鉛筆)它是?【激疑】鉛筆是大家最熟悉的用具之一,你們真的了解它嗎?請問鉛筆含鉛嗎? 那為什么稱之為鉛筆呢?【過渡】簡述鉛筆的名稱的來歷,告訴學生化學俗語便于記憶:水銀不是銀,鉛筆不是鉛。繼續設疑:既然鉛筆不含鉛,那么鉛筆芯的主要成分又是什么呢?【探究】讓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揭開石墨神秘的面紗吧。請大家根據一號水槽中的實驗用品 (簡易電路一套、削好的6B6H鉛筆各一支,小刀) ,設計實驗看看都能發現鉛筆芯的哪些物理性質。學生在總結回答時,教師做好引導和啟發。【激疑】剛才在介紹金剛石的時候,我發現只要告訴大家物質的用途,大家就能推測出它的性質。現在同學們都通過實驗發現了石墨具備的性質,誰又可以告訴我它將會有怎樣的用途呢?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并在其中穿插布置家庭小實驗:生銹鐵鎖的開啟。小結:原來,剛才告訴大家金剛石的用途,大家就能夠聯想到它的性質。現在,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了石墨的性質,大家一樣能夠發現它的用途。老師再出一道思考題,誰來告訴我你認為電車的哪一部分是石墨制成的?這一用途我們可以推知石墨具有怎樣的性質?【知識拓展】剛才同學告訴大家他發現了鉛筆能導電,是不是每組同學都證明了這個實驗呢?證明出這個實驗的同學請舉手。 那沒有做出這個實驗的同學有沒有想過是什么原因呢?同樣都是鉛筆,為什么偏偏就一部分同學得出正確的結論呢?為學生解答鉛筆上的H和B兩種標號的奧秘。告訴他們鉛筆芯中真正導電的是石墨。【小結】根據大家剛才鉛筆芯的探究實驗,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石墨的性質。【過渡】 其實,大家知道今天老師為什么要把石墨和金剛石這兩種看起來天差地別的物質的放在一起介紹給大家嗎?【拓展】其實剛開始,許多人和我們一樣并不相信金剛石的只是由碳元素組成。多媒體展示英國科學家戴維金剛石的燃燒故事。【激疑】 相信大家一定非常奇怪為什么同一元素組成的單質反差如此之大,是什么原因呢,讓我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來看看它們的內部的結構吧。【展示】媒體或實物展示金剛石和石墨模型。(石墨的層狀結構可以用兩本書重疊移動來說明)【設疑】 既然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組成的單質,而它們的價值卻天壤之別,大家想科學家一定非常希望? 觀看人造金剛石片段【提問】 雖然科學家找到了研制方法,可是現在人造金剛石并沒有得到普及應用,大家認為是什么原因?【過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除了金剛石和石墨之外,科學家還創造越來越多的新的單質,最有代表性的就是C60了,展示結構,簡單介紹。【小結】 金剛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質。點出千萬性質巨大差異的原因,并引導學生理解結構、性質和用途三者之間的關系。【過渡】除了碳的單質之外,我們身邊還常常見到含有碳單質的物質,這些混合物,我們把它籠統地稱為:無定形碳。它包括木炭、活性炭,焦炭和炭黑。那么大家比較熟悉的是什么呢?請問木炭大家什么時候會接觸到?活性炭呢?【演示】 木炭吸附紅墨水中色素的實驗【提問】 通過剛才的探究,說明木炭具有什么性質?那它為什么會具有吸附性?我們要從哪一方面去思考?【動畫演示】木炭吸附性的微觀原理【提問】請問這個過程是一個什么變化?為什么?【探究】這類含有石墨的無定形碳,除了大家熟悉的木炭和活性炭之外,還有常用來冶金用的焦炭,還有炭黑。那么炭黑用來做什么呢?請大家根據屏幕提示來設計探究實驗。【小結】提醒學生注意碳和炭寫法的區別。請學生總結前面學習的物質種類。【過渡、討論】在了解了單質碳的物理性質之后,現在我們來探究它的化學性質吧。那么你認為碳單質的化學性質是穩定還是活潑?請舉例說明。【展示】 古代水墨畫及鉆石廣告語【設疑】如果升高溫度,碳是否還依然穩定呢 下一節課,我們將深入地探討這個問題。【課后作業見學生隨堂記錄】 觀看影片根據生活經驗,學生應該能說出展示的工具是玻璃刀。通過預習,學生知道鉛筆不含鉛,但一般并不知道鉛筆名稱的由來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學生根據探究結果總結并填寫課堂記錄(顏色、狀態、硬度、手感及導電性)學生回答:利用石墨質軟色黑可以用作鉛筆。利用石墨手感滑膩可以做潤滑劑。根據石墨能導電的性質可以做石墨電極。學生回答:導電性和潤滑性。學生歸納:灰黑色有金屬光澤的固體、質軟、有滑膩感、能導電。學生回答:因為它們都是由同一種元素----碳組成的單質。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應能較快說出原因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并能分析出本課重要知識點: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思想。學生根據以往知識及生活經驗能說出他們對木炭在燒烤和活性炭在凈水和冰箱除臭等方面的了解學生從前面的學習得到啟示,能夠回答要從結構方面思考。學生從生動的動畫演示不難明白該過程并沒有新物質生成,是一個物理變化。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利用第2個水槽內的3件實驗用品:蠟燭、玻璃片和火柴思考并完成制取炭黑的探究實驗。同時推測炭黑的用途。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熟悉的音樂,絢麗的寶石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熟悉的場景讓學生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到鉆石上,并且不難回答前面的問題,自然過渡到金剛石的提出。引導學生在得知了金剛石的用途后,能猜想出它的性質。通過明顯的實驗對比,讓學生對金剛石的堅硬特點印象深刻。從前面的教師引導到讓學生自己通過劃玻璃的演示實驗得出金剛石堅硬的性質。及時小結,記錄,鞏固收獲的知識。從學生最熟悉的鉛筆入手,讓他們體會到化學無處不在,化學就在身邊。讓學生知道,即使是身邊最熟悉的物質,也還有許多知識等著他們去探索和發現。從鉛筆的來歷激發學生對鉛筆芯成分性質的學習興趣。通過指定學生探究實驗用品,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法探究石墨的性質,提高學習效率。讓他們體現成功并不困難。培養學生根據實驗事實作出判斷的能力。領會性質決定用途這一基本的化學規律。讓學生明白學好化學可以更好地為生活服務。鞏固學生性質決定用途、用途能推知性質的化學知識。同樣是鉛筆卻有著不同的實驗現象將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而了解鉛筆上的H和B標號的意義在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的同時,也讓學生感知化學的奇妙。引導學生學生化學要關注身邊,關注實驗中每一個現象,許多偉大的發明最初都起源于不起眼的發現。引入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邏輯。激發學生進取心,從小樹立學習化學,造福人類的志向煅煉學生思維,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與科技前沿接軌,讓學生明白科技技術始終不斷在向前發展。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化學知識和生活是密切聯系的。通過明顯的對比實驗現象,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木炭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強化結構決定性質的思想。通過生動的動畫演示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明白吸附性的微觀實質。親自體驗炭黑的制取,印象深刻。學生學完本課后的一個常見錯誤, 通過歸納使學生理解“碳”和“炭”的寫法。為下一節課過渡到化學性質做好鋪墊設下疑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他們對后續學習的積極性。課后反思: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