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燃燒和滅火 總課時 1教 學 目 標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提高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了解常用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和使用方法;3.通過實驗、探究等活動,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教學重點 學習燃燒的條件及滅火的原理和方法教學難點 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掌握滅火的原理技術運用 多媒體教 學 過 程環 節 師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激趣導入預習交流精講釋疑合作探究評價升華拓展訓練 活動一:引入環節以北京奧運會圣火的點燃和熄滅為切入點,通過視頻的觀看引發學生對圣火點燃和熄滅興趣。 火炬點燃 火炬熄滅活動二:討論:聯系生活上的所見所聞談一下燃燒與人類的生活以及社會的發展有著怎樣密切的聯系? 結論:燃燒帶動了火的出現,推動了古代向近代直至現代的文明發展,并且在各個領域都體現燃燒帶來的優點。活動三: 一、燃燒的條件實驗7-1,在500mL的燒杯中加入300mL的熱水,并放入用硬紙圈圈住的一小塊白磷。在燒杯上蓋一片薄銅片,銅片上一端放一小塊干燥的紅磷,另一端放一小塊已用濾紙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圖一),觀察現象。用導管對準上述燒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氣(如圖二),觀察現象。 ( 燃燒的條件.flv ) (圖一) (圖二) 現象一:現象二水中的白磷燃燒討論:1、由上述實驗中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解析: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由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還需要什么條件?解析:可燃物要與氧氣(或空氣)接觸。由本來在熱水中不燃燒的白磷,在通入氧氣(或空氣)后燃燒的事實,再次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解析:可燃物要與氧氣(或空氣)接觸。總結:1、燃燒的定義: 燃燒是指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2、燃燒的條件:⑴可燃物⑵氧氣(或空氣);⑶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學生驗證燃燒的條件:1、水與酒精的燃燒條件對比:解析:是否是可燃物2、可燃物在空氣中與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燒條件對比:解析:是否與氧氣接觸3、木條燃燒后將燃著的一端豎直向上與豎直向下對比討論燃燒的條件:解析:溫度是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上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討論:根據滅火的實例,推論滅火的原理炒菜時油鍋不慎著火,可用鍋蓋蓋滅。解析:隔絕氧氣或空氣。放雜物的紙箱著火時,用水澆滅。解析: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撲滅森林著火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將火蔓延前的一片樹木砍掉。(設置隔離帶)解析: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總結:滅火原理和方法⑴清除或隔離可燃物⑵隔絕氧氣(或空氣)⑶降低溫度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探究:滅火原理一 ( 實驗7-2三支蠟燭的不同燃燒.flv )點燃3支蠟燭,在其中一支蠟燭上扣一個燒杯;將另兩支蠟燭分別放在兩個燒杯中,然后向一個燒杯中加適量碳酸鈉和稀鹽酸。蠟燭燃燒的現象有什么不同?請用滅火的原理來分析。123現象熄滅正常燃燒熄滅原因隔絕空氣同時具備燃燒的3個條件密度比空氣大.隔絕空氣。生成CO2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探究:滅火原理二泡沫滅火器原理:Na2CO3+ 2HCl = 2NaCl+ H2O+CO2↑適用范圍:用來撲滅木材、棉布等燃料引起的失火活動四:常見滅火器的認識干粉滅火器:二氧化碳滅火器:水基型滅火器:活動五:自救知識展示 活動六:知識總結1、燃燒需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① 可燃物;②氧氣(或空氣); ③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2、滅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②隔絕氧氣(或空氣);③使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 3、認識到火災的危害性,學會逃生自救、學會如何報警活動七:隨堂檢測發生森林火災時,開辟防火帶(用于防火的 通道)是滅火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樹林中間開辟防火帶的主要目的是( B )A. 便于消防人員快速通行B. 將可燃物與火源隔離C. 減少可燃物與空氣的接觸面積D. 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2、火柴劃著后,如果將火柴直立,使火焰朝上,火柴就不會繼續燃燒,其原因是( B )A.氧氣不足 B.沒達到著火點 C.火柴的著火點高 D.空氣不足下列滅火方法不恰當的是( D )A. 不慎打翻酒精燈起火,立即用濕抹布撲滅 B. 圖書檔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撲滅C. 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可用鍋蓋蓋滅D.家用電器意外失火,用大量水澆滅4、有道是:水火無情。一旦你被困在火災區時,要冷靜 地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求生措施,下列方法錯誤的是( C )A.撥打火警電活并到窗口呼救 B.用濕毛巾或口罩等捂住口鼻C.直立身子朝有火光的方向逃生 D.蹲下或匍匐前行逃生利用“降溫到著火點以下”的原理熄滅蠟燭的是 ( A )6、《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曹操率百萬水師乘船橫渡長江,聲勢浩大,卻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來的東風弄得大敗而逃。用燃燒三條件回答:⑴周瑜使用了“火箭”射進曹軍的連環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著火的原因是溫度達到了可燃物的著火點。 ⑵起火后曹軍的部分船只逃脫,這些船沒有被燒的原因是可燃物被隔絕。⑶孔明“借”來的“東風”不僅使火勢吹向曹營,還為燃燒提供了足夠多的氧氣,使火燒得更旺。活動八:作業布置 課本135頁練習與應用:1、2、3、6 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提升對本節課的興趣。 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以及對語言的組織能力。以視頻實驗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觀察理解問題的能力。 鍛煉學生化學語言的組織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間的團結合作意識鍛煉學生化學語言的組織能力觀察能力的鍛煉,知識的銜接能力以及掌握情況通過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學習,掌握滅火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經驗交流掌握逃生的基本技能回顧本節課的知識點反饋出自己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隨堂訓練起到知識鞏固提升的作用板 書 設 計課題1.燃燒和滅火燃燒的條件1、可燃物;2、氧氣;3、達到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滅火的原理和方法1、清除或隔離可燃物;2、隔絕氧氣(或空氣);3、降低溫度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教學反思銅片上的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水中的白磷和銅片上的紅磷都沒有燃燒缺一不可—內因外因有一即可用來撲滅油、氣體引起的失火用來撲滅圖書、貴重設備、精密儀器引起的失火用來撲滅木材、棉布引起的失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