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質量守恒定律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實驗認識質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2.從微觀角度認識在一切化學發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數目沒有增減。過程與方法:1.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及觀察分析能力。2.通過對化學反應實質的分析及質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研究問題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實驗的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2.通過分組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識。教學重點: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恒定律。教學難點:從微觀的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以及質量守恒定律的運用。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教學過程:[引入] 化學反應的本質是生成了新的物質。可知反應前、后物質的種類發生了變化,那么,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 引導學生思考并猜想:猜想1:增加了 猜想2:減少了 猜想3:不變設計實驗驗證猜想:[探究] 方案一 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實驗步驟及實驗注意事項教師邊操作邊講解實驗注意事項(強調細砂和氣球的作用)學生觀察,記錄實驗現象。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氣球先膨大后縮小。反應前的總質量是 克,反應后的總質量是 克。寫出文字表達式:白磷 + 氧氣——→ 五氧化二磷[探究] 方案二 鐵釘跟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 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稱量記錄:鐵釘表面覆蓋一層紅色物質,溶液由藍色變成淺綠色反應前的總質量是 克,反應后的總質量是 克。寫出文字表達式:鐵 + 硫酸銅 —→ 硫酸亞鐵 + 銅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通過具體數據比較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的關系,總結出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強調:“參加”、“化學反應”、“質量總和”[過渡] 為什么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投影] [掛圖] 或 [畫圖]圖5-7 氫氣與氧氣反應生成水的示意圖 分析化學反應中分子、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的變化情況。思考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認識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的原因。[歸納] 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沒有改變。[總結] 在化學反應中,物質的種類和分子的種類一定改變(2個一定變);物質的總質量、元素的種類、元素的質量、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不變((6個不變);粒子個數可能變(1個可能變)。[過渡] 下面的化學反應是否也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呢?[實驗5-1] 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學生看課本,了解實驗過程[猜想] 你預計這個反應前后的稱量結果是否有變化?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稱量記錄:碳酸鈉粉末逐漸溶解,產生大量的氣泡。反應前的總質量是 克,反應后的總質量是 克。寫出文字表達式:碳酸鈉 + 鹽酸 —→ 氯化鈉 + 水 + 二氧化碳[實驗5-2] 鎂條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學生看課本,了解實驗過程[猜想] 你預計這個反應前后的稱量結果是否有變化?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稱量記錄:鎂帶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體。反應前的總質量是 克,反應后的總質量是 克寫出文字表達式:鎂 + 氧氣 ——→ 氧化鎂[討論] 實驗5-1和實驗5-2中第二次稱量的結果與你的預計是否一致?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引導學生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的來源及去向分析,上述反應仍然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并強調一切化學反應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課堂訓練:1. 10克A物質與5克B物質恰好完全反應,生成9克C物質,同時生成D物質 克。2.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解釋: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原來鐵絲的質量增大。課堂小結:學完本課,學生的收獲、啟示或發現。作業:P 98—3、4板書設計: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一、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二、質量守恒定律的解釋1.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2.化學反應前后 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 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 原子的質量沒有改變3.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 設疑,激發求知欲。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記錄實驗的方法。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初步從定量的角度認識化學變化。通過形象的圖示分析,引導學生的微觀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猜想-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得出結論。強化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認識體會質量守恒定律的運用教學后記:點燃點燃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