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遺傳與環境教學目標1.簡述基因組成、性狀表現和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2.區別可遺傳變異和不遺傳變異;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實驗設計能力、數據分析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能力;4.通過對可遺傳變異在育種上的應用,了解生物學的廣泛應用前景,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的學習熱情,養成樂于探索生命奧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基因型、表現型與環境的關系;2.變異的類型和原因。【教學難點】變異的類型和原因。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大家知道,人類根據膚色特征可分為:白色人種、黑色人種、棕色人種和黃色人種。為什么不同,為什么不同人種的膚色的表現型不同?【學生】根據所學,回答:因為不同人種的膚色的基因組成不同。【教師】所以,基因型不同的個體,表現型也不同。那么同一棵大白菜,外面的葉子是綠色的,而里面的卻是黃白色的,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嗎?我們這節課一起來學習:遺傳與環境。二、講授新課1.性狀表現是基因組成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活動:觀察環境條件對生物性狀表現的影響【教師】課件展示兩種顏色的豆苗。引導學生通過對陽光下培養的綠葉苗和黑暗中培養的黃白葉苗的形成原因的分析,思考:環境條件是僅僅使生物的表現型發生改變,還是會引起基因型發生改變呢?【學生】分析、思考、回答問題。【教師】基因型和表現型哪個更容易受環境影響?【學生】思考、回答。【教師】一般環境條件的變化不易使基因型發生改變,表現型則易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學生】聽講,認識到表現型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教師】生物的表現型都受什么影響?【學生】分析水毛茛和喜馬拉雅白色家兔的實例,嘗試回答。【教師】總結:表現型是基因型與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2.環境變化可以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教師】什么是可遺傳的變異?什么是不可遺傳的變異?【學生】結合課本總結:凡性狀的變異能在后代重復出現的叫做可遺傳的變異。僅僅由環境條件所引起的變異是不遺傳的。【教師】檢測學生對可遺傳和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概念的掌握情況。(建議使用交互習題:變異類型的判別練習)【學生】做練習,區分可遺傳和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教師】列舉育種實例,引導學生說出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學生】思考回答。【教師】評價、修正。【教師】總結:利用遺傳變異培育新品種的方法還有很多,請查閱有關資料與大家交流。【教師】課件展示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科學家的偉大和科技造福人類的實例。課堂反饋1.下列關于生物變異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D )A.生物變異包括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 B.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多種多樣C.在自然界中生物變異普遍存在 D.生物變異對生物體都是有利的2.下列對變異的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D )A.由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變異是可遺傳的變異B.有利變異指對生物自身生存有利的變異C.變異現象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D.變異不利于物種的發展和進化3.如圖表示各種概念之間的關系,下面選項中能依次表示①②③含義的是( A )A.生物的變異、可遺傳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B.可遺傳的變異、生物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C.不可遺傳的變異、可遺傳的變異、生物的變異D.生物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可遺傳的變異課堂小結教師與學生一起小結本節知識,學生邊講教師邊板書,或通過課件展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