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五年級(上)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課題 光是怎樣傳播的 內容與過程目的 能用實驗中的現象分析得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在前三張矩形卡紙的同一位置分別打一個直徑約為1厘米的小孔,第四張卡紙不打孔作為屏。2、把這四張卡紙用夾子夾住并直立在桌子上,每張卡紙之間間隔15厘米左右,排成整齊的一列,使前三張卡紙的小孔在同一條直線上。3、關閉所有燈光,拉上窗簾,保證手電筒是唯一光源。把手電筒放置在第一張卡紙前,保持一定距離,使手電筒的光能直接穿過這些小孔。如圖所示:這時我們在紙屏上發現了什么?在表格中標出光先進的路線。4、把第二張卡紙向左或向右移動5厘米左右,同樣用手電筒的光對準第一張卡紙上的小孔。這時,紙屏上有什么變化嗎?同樣的的方法移動第三張卡紙呢?在表格中標出光行進的路線。重點 1、能與聲音的傳播對比,發現光的傳播特點。2、能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3、會設計驗證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實驗。4、能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難點 能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授課方 式 分組實驗、討論。授課時 間 課時 一課時實 驗器 材 卡紙、夾子、手電筒。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光是沿著直線的形式傳播的。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五年級(上)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課題 光的傳播會遇到阻礙嗎 內容與過程目的 探究認識在空氣中直線傳播的光遇到不同物體時,會發生通過、部分通過和不通過等現象。 實驗步驟:1、用干凈的透明玻璃片遮住手電筒,并保證手電筒是唯一光源。光能穿過玻璃嗎?你能看清玻璃前方細節嗎?把玻璃片換成一張紙。光能穿過這張紙嗎?你能看清臺這張紙前方物體的細節嗎?3、把紙換成一本書(或厚紙板)。光能穿過這本書嗎?你琮能看到這本書前方的物體嗎?實驗現象:1、用干凈的透明玻璃片遮住手電筒,光能穿過玻璃,照亮前方的塑料杯,在塑料杯周圍有一個亮的光圈,細節之處(杯子顏色、圖案等)清晰可見。塑料杯的后面有明顯的影子。2、通過實驗發現光能透過這張A4紙,在塑料杯上留下一個小小的光斑。周圍滑亮的光圈,塑料杯的后面有明顯的影子。3、光被書遮擋,不能穿過這本書,因此看不到這本書前方的物體。重點 光在受到一個物體或物質的影響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傳播。難點 在空氣中直線傳播的光遇到不同物體時,會發生通過、部分通過和不通過等現象。授課方式 分組實驗、討論。授課時間 課時 一課時實驗器材 音叉、木制米尺、棉線。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光可以透過某些透明物體、半透明物體后,仍以直線的方式傳播,光遇到不透明物體時,會受到阻礙,因此光的直線傳播是有條件的。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五年級(上)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課題 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嗎 內容與過程目的 認識光從一種介質斜射進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從而使光線在不同介質的交界處發生偏折的現象。 探索1:激光筆射出的光線從空氣進入水中。 1、實驗:教師:為了驗證我們的想法,我們讓一束光射進水里,觀察實驗現象。 PPT出示實驗注意事項:(1)激光筆不要照到同學的皮膚及眼睛,防止出現傷害。 (2)實驗完畢及時關掉激光筆,并把實驗現象記錄到活動手冊上。 2、提出問題:大家看到什么現象了?學生觀察并回答:射入水中的光線看起來好像折了。 3、提出學習要求:同學們,把我們看到的實驗現象,用光的路線圖的方式記錄下來。 學生繪制光的路線圖。(教師板書光的路線圖并指導學生) 4、學生匯報交流。 5、小結:光從空氣進入水中,在接觸面時發生了彎折。探索2:觀察鉛筆放入水中的現象。1、教師:同學們猜一下,如果讓光線垂直照射進水里,還會發生彎折了。如果我們用鉛筆模擬光線,將鉛筆垂直放入水里和傾斜放入水里,會看到什么現象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實驗,并記錄觀察到的實驗現象。 2、出示實驗要求:(1)將鉛筆分別按照垂直放入水中和傾斜放入水中。(2)每種情況做三次實驗并進行觀察。(3)記錄實驗現象(用光的路線圖記錄)。3、再次提醒:激光筆不能照射同學。4、學生分組實驗,組內交流并記錄。重點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進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從而使光線在不同介質的交界處發生偏折。難點 學生自己分析、歸納光從一種介質斜射進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的規律。授課方式 分組實驗、討論。授課時間 課時 一課時實驗器材 玻璃杯、激光筆、鉛筆、水、玻璃杯、硬幣。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如果光從一種介質斜射進入另一種介質,比如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這就是光的折射。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五年級(上)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課題 認識棱鏡 內容與過程目的 探究認識通過三棱鏡實驗可以發現白光可以折射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 認識三棱鏡。1、談話:今天的科學課我們要用到一個特殊的科學儀器(出示三棱鏡),你們知道它叫什么嗎? 2、觀察:在科學上我們叫它“三棱鏡”,讓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它有什么特點?我們在觀察的時候要小心拿放,以免讓儀器掉落地上而損壞。 3、活動:學生分組觀察。 4、交流:那個小組來說說三棱鏡有什么結構特點? 5、小結:三棱鏡具有三條棱,橫切面是三角形,透明的玻璃體。 (二)讓光通過三棱鏡。1、談話:如果讓一束強光通過這個三棱鏡,會發生什么現象呢?你們愿意探究一下嗎? 2、提示:(1)在桌上立起一張白色卡紙,關閉教室中所有的燈,拉上窗簾。(2)打開手電筒,讓光通過三棱鏡(三棱鏡距離卡紙大約20厘米)。(3)慢慢調整三棱鏡的角度,在白卡紙上觀察到什么?把你觀察到的現象畫在學習單上。 3、交流:當光通過三棱鏡時發生了什么變化?哪個小組來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究成果。 4、思考:你們認為三棱鏡對光起到了什么作用? 5、歸納:我們肉眼所見的幾乎白色的光,其實是由許多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三棱鏡的作用是使不同顏色的光發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樣,所以當白光進入棱鏡時,就出現了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種顏色的光。其他物體發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顏色。重點 通過實驗發現白光可以折射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難點 理解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組成的。授課方式 分組探究實驗、討論。授課時間 課時 一課時實驗器材 三棱鏡,手電筒。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通過實驗發現白光可以折射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五年級(上)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課題 火山噴發的成因及作用 內容與過程目的 探究認識火山噴發的現象及原因。 1、談話:通過前面的學習,你們能否推測火山噴發是如何形成的?請說出你們的猜想。 預設:高溫高壓、地殼中薄弱地帶、巖漿中的大量氣體。 2、出示實驗材料:土豆泥、番茄醬、罐頭盒或不銹鋼小盆、鐵架臺、酒精燈。組織學生思考交流以下問題:(1)用什么模擬什么 預設:土豆泥代表火山,番茄醬代表巖漿,酒精燈加熱則代表地殼深處高溫的狀態。 (2)為了保證實驗效果,實驗中需要注意什么? 提示:不要使用石棉網,對罐頭盒直接加熱;番茄醬要適當稀釋;土豆泥上挖的洞要到達盒底;封“火山口”的土豆泥要薄。 3、分組活動:模擬火山噴發實驗。 4、交流分享。 預設:加熱一段時間后,“火山口”會向外冒熱氣,過一會兒“巖漿”冒著氣泡從“火山口”溢或噴涌出來。 5、小結:蕃茄醬受熱噴涌而出的過程和大自然中炙熱的巖漿噴發的過程一樣,地殼越到深處溫度越高,壓力越大。高溫高壓的巖漿在遇到地殼的薄弱地帶時,就會噴出地表,這就是形成火山的原因。重點 通過模擬實驗探究火山噴發的現象及原因。難點 能夠通過模擬實驗獲得證據 ,探究火山噴發的原因。授課方式 演示實驗、討論。授課時間 課時 一課時實驗器材 土豆泥、番茄醬、不銹鋼小盆、酒精燈、火柴。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地殼越到深處溫度越高,壓力越大。高溫高壓的巖漿在遇到地殼的薄弱地帶時,就會噴出地表,這就是形成火山的原因。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五年級(上)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課題 風的作用 內容與過程目的 模擬實驗認識風卷起沙子對巖石的影響。 1、出示實驗材料,組織學生思考、交流用什么模擬什么 預設:巖石代表自然界中真實的巖石;砂紙代表被風卷起來的沙子;打磨的方向應該是水平方向的,模擬空氣流動的方向;打磨的過程代表風卷起沙子不斷磨蝕巖石的過程。2、分組活動:模擬風卷起的沙子對巖石的影響。 3、交流分享:在模擬實驗中,是什么力量使“巖石”發生了改變 提示:在打磨前,我們先用放大鏡對巖石進行觀察,可以看到砂巖的表面較為平整。在打磨的過程中,我們能看見不斷有巖石的碎屑物質脫落下來。打磨一會兒,我們再來觀察打磨后的巖石,在巖石表面,我們能看見非常輕微的磨痕。因此,是“風的作用”使“巖石”發生了改變。重點 通過模擬實驗及圖片文字資料的閱讀分析對“風對地球表面的作用”進行探究。難點 運用探究結果對“風對地球表面的影響”進行推測和解釋。授課方式 分組探究實驗、討論。授課時間 課時 一課時實驗器材 巖石、砂紙、放大鏡。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風卷起沙子后不斷吹在巖石上進行打磨(磨蝕),改變了巖石的外表形態。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五年級(上)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課題 水的作用 內容與過程目的 觀察并認識雨水降落到地面侵蝕土地的現象。 1、我們先來看兩幅圖。(出示雨水侵蝕土地的圖片)你能說說你看到的景象嗎?你平時看到過類似的景象嗎?你認為出現這樣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2、模擬實驗:下雨。學生觀察實驗裝置,明白實驗器材所代表的含義。教師課件出示介紹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學生觀看學習。學生分組實驗。要求:實驗前仔細觀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態;實驗時注意觀察“降雨”過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徑流”的情況,并做記錄;實驗后描述實驗中的現象并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小組交流、匯報。重點 通過模擬實驗,探究水對土地的侵蝕和沉積作用。難點 能對模擬實驗結果以及圖片資料等做出自己的解釋。授課方式 分組探究實驗、討論。授課時間 課時 一課時實驗器材 水槽、土、噴水壺、小刀、水。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雨水影響土壤侵蝕程度的因素:有無植物的覆蓋、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土質的不同。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五年級(上)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課題 用水計量時間 內容與過程目的 探究認識水的流動具有等時性的特征。 1小組內怎么分工?討論:怎樣可以使我們的測量實驗更準確呢?出示:友情提醒。(1)堵住小孔,一次性加入300毫升水;(2)發令,放水、計時同時開始;(3)觀察水量時,視線要與液體凹面相平;(4)積聚到100毫升時,發令,停表、計時;(5)記錄時間精確到秒(保留整數);(6)測量2次,取平均值。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3、師生交流,討論:通過實驗記錄表,有什么發現,把你們的發現記錄在表格里。重點 理解怎樣用流水來制成計時工具,感受到時間就象流水一樣在流動,了解各種水鐘的制作原理。難點 能夠在合作的基礎上,經歷記錄100毫升水慢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時間的活動過程;并根據已有的經驗進行推測和驗證。使學生發現,看起來緩緩滴漏的水實際上流失得非常快。授課方式 分組探究實驗、討論。授課時間 課時 一課時實驗器材 飲料瓶、小刀、秒表、水。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在一定的條件下,水的流動具有等時性,科學分組實驗教案年級:五年級(上) 時間: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課題 擺的快慢 內容與過程目的 探究認識擺擺動的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的現象。 活動1:探究擺的快慢與擺錘質量的關系。1、實驗方法:①把細繩固定在掛鉤上,下端掛一個擺錘,讓擺小幅度的自由改動,觀察擺30秒擺動的次數。②保持擺繩長度不變,依次增加擺錘的質量,測量不同質量的擺30秒擺動的次數。2、教師引導:這是一個對比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哪些條件會改變?哪些條件不會改變?會改變的條件:擺錘的質量分別是原來的質量兩倍質量、三倍質量。不會改變的條件:擺長度不變、30秒時間不變、擺動幅度不變。3、各小組匯報本小組的實驗情況,以及測得的實驗數據。活動2:探究擺的快慢與擺繩長短的關系。1、實驗方法:①利用最長擺繩的擺,測量30秒擺動的次數,測量三次。②利用中等長度擺繩的擺,測量30秒擺動的次數,測量三次。③利用最短擺繩的擺,測量30秒擺動的次數,測量三次。2、實驗注意點:在本次實驗中不會改變的條件是什么?發生改變的條件是什么?預設:不會改變的條件:擺錘的質量、擺幅的大小。會改變的條件:擺繩的長短。3、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做好實驗記錄,思考實驗結論,全班交流。4、各小組展示本小組測得的數據,并且說一說本小組得出的實驗結論。重點 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出實驗結果。難點 通過小組合作,有效開展改變擺錘質量、擺繩長度對擺的快慢是否產生影響的實驗研究。授課方式 分組實驗、討論。授課時間 課時 一課時實驗器材 細繩、10克的砝碼、50克的砝碼、秒表。說明:內容與過程部分應根據教師的教案內容填寫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過程。 小結 通過剛剛兩個實驗,我們發現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質量沒有關系,與擺繩的長短有關。擺繩越長,擺的越慢;擺繩越短,擺的越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