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1課時)教學目標1.說出什么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2.結合實例,說出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系。3.通過對資料的觀察、閱讀、分析以及交流表達,學習如何有效獲取信息、理性思考。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生態系統具有穩定性。2.生態系統維持穩定性的原因。【教學難點】生態系統維持穩定性的原因。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預習本節內容,自制生態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展示學生制作好的生態瓶。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嘗試分析為什么有的生態瓶中的生物存活時間長,而有的生態瓶不穩定,其中的生物很快死亡?【學生】介紹自制的生態瓶,并回答問題。【教師】這個小小的生態瓶中也同樣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但是,人工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差,如果我們不加以呵護,它最終會因為某種成分的不適應而打破生態平衡,使生態系統毀滅。我們的自然生態系統也會遭受這樣的厄運嗎?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建議播放視頻:【情境素材】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二、講授新課(一)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80頁到81頁內容,分析凱巴森林被破壞的原因。提出問題:1.1906年以前的凱巴森林是什么狀態?2.1925年以后凱巴森林中鹿的數量為什么不斷減少?3.整個凱巴森林在30多年中發生了什么變化?是什么因素導致了這種變化?【學生】閱讀、討論。【教師】點評、總結。1.植物被黑尾鹿捕食;黑尾鹿被郊狼等動物捕食、被印第安人捕殺。2.生態系統中沒有了肉食動物,鹿得以大量繁殖,數量大增,而在有限的生活環境中,每只鹿可以獲得的食物相對減少了許多。3.人為原因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狀態。提出問題:那么,什么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呢?【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生態系統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生物與非生物物質、能量之間和生物與生物之間相對穩定平衡的狀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學生】聽講,體會認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二)生態系統具有穩定性的原因【教師】生態系統具有穩定性的原因是什么?我們以“草原生態系統”為例來分析。提問:1.這一年雨水充沛、溫度適宜,草原植物生長繁茂,兔的數量將會如何變化?2.鼠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增加?為什么?【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流程圖分析草原生態系統中生物數量變化。根據變化規律,師生共同完成生物數量的曲線圖。【學生】仔細觀察“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曲線圖。【教師】總結。生物之間因為食物關系,互相制約。教師引導學生用流程圖的形式分析凱巴森林中數量生物數量的變化。【學生】完成流程圖。【教師】總結。當生態系統發生一定的變化或受到外來因素干擾時,它可以通過生態系統內部的自我調節,克服系統內部的變化和外來干擾因素的影響,維持相對穩定和平衡的狀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學生】聆聽、體會。【教師】課件展示森林生態系統和荒漠生態系統圖片。提出問題:不同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一樣嗎?【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生物的種類、數量多,一定外來干擾造成的變化占總量的比例小。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途徑多,一條途徑中斷后還有其他途徑來代替,即食物網結構復雜。生物代謝旺盛,能通過代謝消除各種干擾造成的不利影響。因此,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荒漠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三、課堂反饋1.假定在一個由草原、鹿和狼組成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中,把狼殺絕,鹿群的數量會( D )A.迅速上升 B.緩慢上升C.保持相對穩定 D.先上升后下降2.下列各種生態系統中,自我調節能力最大的是( C )A.池塘生態系統 B.北極凍原生態系統C.熱帶雨林生態系統 D.溫帶草原生態系統3.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主要取決于 ( B )A. 生產者 B.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4.生態系統關于穩定和自我調節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C )A.太陽能是生物圈正常運轉的動力B.生物圈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C.草原上羊群的少量增加必然破壞草原的穩定性D.生物生活的環境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需的物質四、課堂小結【教師】和學生一起小結本節的知識,學生邊講教師邊板書,或通過課件展示。1第4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2課時)教學目標1.結合實例,分析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2.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3.關注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尊重生態系統自身發展規律,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認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認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教學難點】認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預習本節內容,自制生態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展示某一未受污染的水域的圖片。提問:如果污水大量排入這片水域,還能保持穩定性嗎?【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少量污水,通過河流物理沉降、化學分解和微生物分解自凈,生態系統能自我調節。 如果河里的污染物過多,河流無法自凈,河流生態系統就會失去自我調節能力,導致嚴重的生態災難。(結合對應的圖片)二、講授新課(三)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教師】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當外來干擾因素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失去自動調節能力,導致穩定狀態被破壞。【學生】聆聽、體會。【教師】大家根據課前調查的資料,說一說,哪些因素會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被破壞?【學生】分組討論、每個組派一個代表發言。【教師】點評、總結。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被破壞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發、地震、泥石流、洪水、臺風等(結合圖片)。展示地震前后的九寨溝風景區的圖片。【學生】觀看圖片,感受自然因素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教師】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人為因素包括亂砍濫伐、超載放牧、大量捕殺、不合理引種等(結合圖片)。【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第83頁到84頁“外來物種入侵”相關內容。【教師】提出問題:如何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1.減少干擾;2.合理利用;3.保護其多樣性。提出問題:有沒有辦法恢復凱巴森林的原有生態面貌?【學生】思考、回答。【教師】介紹“引狼入室”方案。1995年美國政府從加拿大運來首批野狼放生在凱巴森林中,森林中又煥發出勃勃生機。總結:人類作為生態系統的一員,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自身規律,在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中發揮重要作用。如果你是環保局長,將采取什么措施來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學生】各抒己見。三、課堂反饋1.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是( D )A.地震因素 B.火山因素 C.戰爭因素 D.人為因素2.下列做法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是( D )A.將生活污水直接倒入江河B.將自己的名字直接刻在景區大樹上C.將紀念館里的鮮花采摘下來并帶回家D.為了節能減排,禁止無環保標志的車上路四、課堂小結【教師】和學生一起小結本節的知識,學生邊講教師邊板書,或通過課件展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 第4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1課時) 教學設計.docx 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 第4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2課時) 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